領導們聽了都露出了笑容。

北京局領導問:“西站能否采用這一係統?”

解說員馬上興奮地說:“我們一直希望上這套係統。”

鐵道部領導問:“西站上這套設備,1995年底能否開通?”

院領導馬上代答道:“能!”

消息傳到設計院,大家都互相告知:“有門!有門啊!”

而有的人已經開始了微機組匣電氣集中設計的準備工作。

鐵道部部長韓杼濱電話召請彭朋和研究設計院的有關人員。

韓杼濱問道:“你們有絕對把握嗎?”

彭朋說:“我們通號總公司敢立軍令狀!”

韓杼濱又問:“你們有什麼困難和需要?”

彭朋回答:“引進MMI需要錢。”

韓杼濱接著問:“多少?”

彭朋說:“大約1000萬左右。”

韓杼濱馬上說:“沒問題,袁秘書,你記下來,通知有關部門。”

韓杼濱麵對著眼前幾位激動不已的老總們說:“MMI和投機組匣一次上,有困難你們要克服,風險我們來承擔!”

1995年3月17日,鐵道部和西站建設總指揮部通過了西站信號工程改上MMI微機組匣電氣集中的方案。4月18日,正式下文通知研究設計院。

此時,離工程設計文件全部結束隻有一個月時間了。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研究設計院立即響遍了一個口號:

一切為微機組匣讓路!

總公司立即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彭朋親自掛帥,並指令一名副總經理專抓信號工程所需設備產品的質量和進度,保證以一流的產品裝備西站。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研究設計院領導提出:

向現代化要進度質量,充分利用設計院設備現代化的優勢,一定要按期完成設計文件。

藍培德院長說:

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高科技的高智慧含量和高附加值,決定了我們研究設計院能搞出第一流的工程設計。我有這個信心。

從1982年西站工程第一次啟動時,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研究設計院就開始了西站信號綜合樓的設計。

因為綜合樓的樓址反複變化,一直不能最後確定,使得工程設計反複修改,直到1993年3月技術文件再次通過鑒定時,設計者們仍然心裏沒有底。

負責房建設計的一位高級工程師,接手工作時便有充足的思想準備:4年工期兩年半完,關鍵在設計,不加班哪能行?

從信號綜合樓開始施工設計那天起,這位工程師就很少過節假日,把心思全用在了工作上。女兒生病、妻子動手術,他默默地承受著身心的痛苦。

1994年3月,他終因勞累誘發房顫被送往醫院急救,他在醫院兩次暈厥,被送進了監護室一住就是18天。

待病情基本穩定後,他便急不可待地請同事把圖紙送進了病房,繼續研究圖紙如何修改和補充,如何與北京市建院更好地配合,如何與其他專業協調進度。

醫生、護士都要求他絕對臥床靜養,讓他積極配合治療。

他微微一笑,謝謝大家對他的關照。但他卻又說:“我相信有你們在,我不會輕易到另一世界去的。”

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潸然落淚:“這人滿腦子都是工作啊!”

1995年4月28日,在微機組匣集中工程設計室裏,MMI微機組匣電氣集中工程設計時間倒計時已接近零。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幾間靜悄悄地計算機房裏,晝夜響著計算機鍵盤的敲打聲。

家裏有計算機的人,下班回家又接著工作到深夜。家裏沒有計算機的人,下了班又留下來繼續加班。

整整一個月,他們忘記了對家庭的責任,遠離娛樂人群,沒日沒夜地敲擊鍵盤,直至手指酸疼,大腦短路。

設計室裏唯一多餘的是一箱箱的方便麵,大家誰餓了就抓一包,或泡著吃或者幹吃,他們認為這樣有一個大優點:“可以不離開計算機。”

總公司領導來了,院長、黨委書記來了,總工程師、工會主席、紀委書記也都來了。

夜深了,設計者們誰都沒有動身。領導來了,他們誰也沒動一下,甚至連一句客套話都不願意多說,都覺得那是一種浪費。

計算機房裏隻有鍵盤的敲擊聲和因疲勞過度而引發的咳嗽聲。

領導們的眼睛不由得濕潤了,他們把滿肚子想讓大家休息的話都咽了回去。

王大地的桌子上,一卷卷的文件越堆越高了,而王大地的臉上卻逐漸從疲勞中溢出了欣喜的光彩:

計算機出圖率達到80%!三級檢驗下來的結果全部準確無誤!

1995年4月30日,王大地興奮地抓起電話向院長報告:“MMI微機組匣電氣集中工程設計文件,僅用一個月零5天的時間全部完成了!”

文件送到院“西站領導小組”,一切準確無誤,通過!

上百份設計文件送到設計院總工室,一切準確無誤,通過!

文件又送到了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專門領導小組,一切準確無誤,通過!

文件最後送到審核單位,一切準確無誤,通過!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關俊升在評價該院職工在西站工程中的表現時說:

我們研究設計院的知識分子,正在將傳統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感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轉換、嫁接、提純、升華,從自我入手,從實幹起步,把曆史重任、時代使命與個人才智、自我實現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探索知識分子立功報國的當代模式。

三、施工建設

●羅文章宣布:“大戰西站的序幕正式揭開!全體參戰職工要發揚總公司艱苦奮鬥、誌在一流的光榮傳統,在西站工程中出成果、出經驗、出人才……”

●張萬寧說:“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看一個人關鍵是他的工作能力,是否有較強的事業心。”

●張百發說:“這支年輕的隊伍真了不起,今後大有希望。”

● 施工建設開工建設西客站主站房

1992年12月28日,西站工程建設總指揮部的代表在飛霞飯店寬敞的會議廳裏,與北京建工集團總公司法定代表人霍義棠分別在主站房“施工合同書”上簽了字。

1993年1月19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鄒家華等黨政軍領導人來到木婁村舊址,為西站工程親自奠基。

當日天氣晴朗,最高溫度零下2度,風力二三級。

在會場的一側,建工集團機械施工公司的挖掘機和大型運輸車整齊地排列著。

工人們整裝待發,就像在接受一次最莊嚴的檢閱一樣。

當李鵬等人將一鍬鍬黃土撒向潔白的奠基石的時候,全場沸騰了。

人們回憶起:40年前,為加快首都建設步伐,周恩來親自批準成立了北京建工集團總公司的前身北京市建築工程局。

解放前,老北京並沒有一家像樣的建築企業,有的隻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私人營造廠。

北平解放後,首都的建設隊伍才在改造私人企業、發展國營企業、支持集體建築業的方針下迅速壯大起來。

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時,為了適應首都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將中央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北京市建築公司及中國人民大學基建處等單位正式合並,成立了北京市建築工程局。

1984年4月,在城市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北京市建工局改為建築工程總公司。

1992年11月,在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提高經濟效益,適應首都建設需要的新形勢下,北京市建築工程總公司改組為北京建工集團總公司,成為首都最大的一個建築企業法人聯合體。

西站主站房31萬多平方米的工程任務落在建工集團手中之後,聞知消息的各土建公司紛紛請纓求戰。

其中尤以一建公司、三建公司的呼聲最高。

各家公司的經理們都很清楚:

西站是一個階段性、曆史性的工程,是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當代中國最高建築水平的工程,此時不爭,更待何時!

三建公司經理王鴻斌下定決心,他在總公司的彙報會上表示,要從公司抽調最好的幹部組成班子,抽調最得力的隊伍上西站。

同時,三建公司派出一名副經理四處搜集西站的信息,公司的總工程師找到了設計院,複印了一份西站的擴初圖。

但是把擴初圖拿回來一看,大家都嚇了一跳:西站的規模太大了,就憑這氣派,也讓三建的領導們決心真正地大幹一場。

王鴻斌把公司副經理李春華找來,他開門見山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你組織人馬,上西站。”

王鴻斌找李春華第二次談話的時候,他直接對李春華說:“李春華,你點將吧,你要誰,公司就給誰,三公司這回是撇家舍業豁出去了!”

1992年10月,三建公司確定了西站項目經理部的班子人選,決定由李春華任經理、公司黨委副書記洪茂林為項目部黨委書記、公司副總工程師徐湘生為項目部總工程師。

同時,決定派遣一分公司一隊、三分公司二隊出征西站。這兩支施工隊都是三建的王牌主力,曾在亞運工程中承建了遊泳館和綜合館,是兩支敢打硬仗的隊伍。

一建公司也在積極爭取,他們當即做出決定,以西站工程做為公司深化企業改革的大膽嚐試,成立第一項目經理部,歸公司直屬管理,任命副經理張文龍、黨委宣傳部長趙國增分別擔任項目經理和黨委書記,同時派公司的生產科長、預算科長、技術科副科長以及團委書記都上第一項目經理部。

人們都在焦急等待著集團總公司的最後抉擇。

集團總公司決策層幾經研究,幾經探討,最終做出決定:

1、由集團公司以總承包的形式承建西站主站房。總公司成立西站工程經理部,任命副經理樂誌遠、辦公室主任王德來、工會主席張健生、黨委辦公室主任劉麗臣擔任西站工程經理部的正、副經理及黨委正、副書記,從總公司各業務處室抽調得力幹部參加西站工程經理工作。

2、第一、第二、第三建築工程公司各組建一個項目經理部,分別承包西站主站房的西區、東區、中區工程。同時,機械公司、安裝公司也成立相應的項目經理部,承包西站主站房的專項工程任務。

3、根據西站總指揮部的部署,全部工期隻有兩年半時間,1995年底鐵路開通,後門已關死。各參建公司必須倒排工期,背水一戰。同時,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集團的總體優勢,統一資金使用,統一器材供應,統一指揮調度,在工地展開協作競爭,確保西站工程的全麵勝利。

1992年12月26日,總公司召集各參戰單位開會。

原定於9時開會,二分公司副經理侯劍和副總工程師馮越從8時就坐在了會議室裏。

樂誌遠經理與每一位相識的人打了招呼,他問:“二建來人了嗎?”

侯劍在一個角落裏站起來說:“來了。”

侯劍和馮越都30多歲,這時人們都在暗暗地替他們擔憂:“小夥子,上西站可夠你倆喝一壺的。”

在這次會議上,樂誌遠鄭重宣布:

各參戰單位都要在年底進點,迅速做好一切施工前的準備。

西站工程的總工程師楊嗣信在擔任建工局局長的時候,就曾經讚揚三建公司說:“困難麵前有三建,三建麵前無困難。”

早在1992年11月份,李春華就帶著一行人馬去考察了即將動土的工地。

他們跨越鐵道、穿過民房,靠著預先拿到手的擴初圖,找到了幾個測量點,然後由北向南,用步子量了200多步,找到了主站房的南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