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工程的安排上,近期以排為主,洪澇兼治,集中力量擴挖中下遊河道並疏通入海。

這一階段,根據中央指示,海河工地實行半軍事化的團、營、連建製,避免了外界的幹擾,因而動員了幾十萬大軍的根治海河工程得以順利實施。

每年春、秋兩季施工,技術人員下樓出院,常駐工地,災區群眾父子、兄弟爭相報名上海河工地的動人故事屢見不鮮。

民工每一個標準工045元,基本上是國家管飯,自帶工具,群眾出力,生產隊記分,參加年終分配,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無可比擬,感人的事跡不勝枚舉。

1967年子牙新河穿運涵洞施工時,一灌注柱孔放入鋼筋籠後,水下3米處被異物卡住而無法澆鑄。

一位民工冒著生命危險,頭下腳上潛入直徑隻有60厘米的孔內排除故障,出水後已是道道血痕布滿全身。

根治海河的各項工程,都是精打細算,省之又省,子牙新河的投資就省出了一座子牙新河鐵路大橋。開始建設獻縣樞紐工程

1966年秋,經過有關各方精心細致的勘測設計和諸多準備工作之後,根治海河這一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就全麵鋪開了。

根據國務院、省政府和滄州地區專員公署的部署,“獻縣樞紐工程”由國家撥款,中央海河設計院設計,並由河北省四建公司承包技術,獻縣出民工勞力共同施工建造。

為了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獻縣從1966年8月間,就積極搞宣傳發動,組織動員。

全縣人民積極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踴躍報名參加樞紐工程建設。

經過認真挑選,選拔出4000名身強力壯的民工,並按軍事化要求建立組織,縣設民工團,公社設民工營,村設民工連,連下設排、班。

各級除設正副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外,還設了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委、教導員、指導員。

獻縣民工團由副縣長韓瑞山任團長兼政委,副團長是孔令榮。

團部下設9個科、室、組、站、隊。辦公室主任盧憲京,政治部主任朱連貴,工程科長竇錫純、宋益。財務科長劉玉龍,衛生科長秦魯峰,保衛科長王樹堂,機械維修組長宋允波,文藝宣傳隊長王獻明,廣播站長李文成,工作人員總共80餘人。

施工離不開工具。各公社、村,在落實民工人員的基礎上,備齊手推車、鍁、鎬、抽水機等工具和搭工棚的物料,待命上工。

從1966年9月14日起,縣民工團全體成員,在團長韓瑞山指揮下,從全縣四麵八方,彙集工地。

大家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搭工棚,建鍋灶,為國家節約工棚費2萬餘元。

同時,省四建公司的先遣人員,也進場搭工棚,蓋車間。

在半個月的時間裏,一排排,一棟棟工棚草屋,相繼建成,形成了一個約有兩平方公裏的大的新村。

為了加強對施工的統一領導,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工程任務,經省建公司黨委和獻縣縣委協商、省委批準,又成立了中共獻縣樞紐工地黨委和工程指揮部。

黨委書記由縣民工團長韓瑞山同誌擔任,省四建公司經理孫田林同誌任副書記,還有7名委員,共9人組成。

工程總指揮由孫田林兼任,副總指揮由韓瑞山、孔令榮和四建公司副經理於祥坤擔任。下設辦公室、政治部、工程科等組織。

根據工程進度,定期召開生產調度會,對重大問題,先由黨委研究決定,再由指揮部組織實施。

1966年10月1日,在進洪閘工地現場,召開了施工誓師動員大會,宣布獻縣樞紐工程正式開工。

動員大會結束後,施工開始,火熱的工地,機聲四起,人來車往。廣播喇叭的宣傳鼓動,聲聲入耳,激勵人心。

民工的號子聲,此起彼伏。緊張的工地,紅旗招展,熱鬧非常。

到了夜晚,燈火通明,夜班作業,加班突擊,節製閘基槽的開挖,大橋橋柱的打眼,澆灌混凝土工程也陸續展開。

繁忙緊張的工地,像一座超大型的露天工廠,熱鬧非凡。

經過8個多月的緊張施工,1967年5月1日,節製閘竣工導流剪彩,進洪閘也相繼竣工。

又經過兩個月的繼續奮戰,到7月1日,溢洪堰工程和全長1043米長的京開公路大橋竣工,正式通車剪彩。

獻縣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設,曆時10個月,全部完成竣工。

之後,工程掃尾和清場,又幹了一個月,到1967年9月間退場,全部工程質量,均達到設計標準,交付使用。

建造這一龐大的獻縣樞紐工程,從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到民工,實實在在地出了大力,流了大汗,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他們被水利部、省政府和地區,評為先進工地和先進單位。

在樞紐工程施工過程中,省政府曾先後幾次召開現場會,推廣和交流獻縣樞紐工地的經驗。

吉林、甘肅、江蘇等全國20多個省市,曾多次派人來獻縣樞紐工地參觀學習。

宏偉的獻縣樞紐工程,矗立在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子牙新河的交彙處。

這一樞紐工程不僅能控製洪水災害,而且對根除獻縣以及海河流域的澇、旱、堿災害,也能發揮重大的功效。

獻縣樞紐工程建造期間,廣大技術人員、幹部、民工、工人齊心協力,忘我勞動。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想著工程建設。

樞紐工程所必需的10多萬噸的沙子、石子、大石頭,鋼材、木材等物料,均是從滏陽河每天用幾十隻大船由衡水運來的。

在滏陽河的東堤坡外,堆成了幾裏長的砂石山,很是壯觀。

民工們從船上往下卸砂石料,難免將砂石掉進水中。時間長了,越積越多,如不及時撈出,就會淤沒在河底,造成很大的損失。

工地黨委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迅速組織民工團的全體幹部,在數九寒天的臘月間,由領導幹部帶頭,跳下河水撈石頭,撈沙子。

民工們看到領導幹部的感人行動,不甘落後,也紛紛下水搶撈。

時節已冷,雖是冰水徹骨,人們卻是爭先恐後奮力搶撈,直至打撈幹淨,人們才結束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