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1 / 2)

“鶴注”此至德二載夏,在鳳翔作。是時京師未複,故雲“宗廟尚成灰”。《舊唐書》:杜亞,字次公,自雲京兆人。少涉學,善言物理及曆代成敗事。肅宗在靈武,上書論時政,擢校書郎。其年杜鴻漸節度河西,辟為從事,累授評事禦史,終東都留守。貞觀元年,分隴坻以西為隴右道,景雲二年,自黃河以西,分為河西道。

南風作秋聲①,殺氣薄炎熾②。盛夏鷹隼擊③,時危異人至④。(起處感時托興,時危異人至,乃一篇之主。惟南風先作秋聲,故鷹隼當夏而擊,此殺氣之見於造物者。)

①南風,夏風也。《薰風歌》:“南風之薰兮。”庾信詩:“南風多死聲。”周弘讓《立秋》詩:“木葉動秋聲。”

②《月令》:“仲秋之月,殺氣浸盛。”薄,迫也。《易》:“雷風相薄。”《射雉賦》:“時暑忽隆熾。”

③王充《論衡》:“盛夏之時,太陽用事。”《記》:“立秋之日,鷹乃擊。”漢孫寶為京兆尹,敕曰:“今鷹隼始擊,當從天氣。”

④鮑照詩:“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辯亡論》:“異人輻輳。”

令弟草中來①,蒼然請論事②。詔書引上殿③,奮舌動天意。兵法五十家④,爾腹為筐笥⑤。應對如轉丸⑥,疏通略文字⑦。經綸皆新語⑧,足以正神器⑨。(此言亞之才辯,足動天聽,所謂異人也。《杜臆》:略文字而皆新意。知其談兵非徒讀父書者比。胡夏客曰:考亞本傳,知此段所言,皆其實錄。)

①漢應亨詩:“濟濟四令弟。”

②謝朓詩:“平楚正蒼然。”《吳越春秋》:諸大夫論事。

③《蕭何傳》:“帶劍履上殿。”

④《霍去病傳》:天子常欲教之孫吳兵法。《漢書?藝文誌》:兵權謀十三家,兵形勢十一家,陰陽十六家,兵技巧十三家,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

⑤《後漢?邊韶傳》:“邊為姓,韶為字,腹便便,五經笥。”魏文帝詩:“緘藏筐笥裏。”

⑥《莊子》:“蜣螂之智,在於轉丸。”《梅福傳》:高祖從諫如轉圜。

⑦《記》:“疏通知遠,書教也。”《世說》:山簡疏通高素。

⑧《易》:“君子以經綸。”《陸賈傳》: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奏之,帝稱善,號曰《新語》。

⑨《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漢書注》:神器,政令也。

宗廟尚為灰①,君臣俱下淚。崆峒地無軸②,青海天軒輊③。西極最瘡痍④,連山暗烽燧⑤。(此言世亂倥傯,須人以濟,所謂時危也。)

①《唐書》:祿山陷京師,九廟皆為所焚。曹冏《六代論》:“宗廟焚為灰燼。”

②鶴曰:崆峒、青海,皆河西節度統之。《唐書》:瀚海軍西七百裏,有青海軍,本青海鎮,天寶中為軍,隸北庭都護府。

③《詩》:“如輊如軒。”注:“車後頓曰輊,前頓曰軒。”《後漢?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

④《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季布傳》:“瘡痍未瘳。”

⑤梁武帝詩:“連山去無限。”《漢書音義》:“晝則燔燧,夜則舉烽。”

帝曰大布衣①,藉卿佐元帥②。坐看清流沙③,所以子奉使④。歸當再前席⑤,適遠非曆試⑥,須存武威郡,為畫長久利⑦。(此言命亞西行,以救武威,蓋時危而用異人也。神京未複,邊陲多故,此正英雄見才之時。帝曰數句,述天語丁寧,如古詔誥體。“朱注”武威郡,地勢西北斜出,隔斷羌戎,乃控扼要地。河西有事,則隴右朔方皆擾,是時有九姓商胡之叛,故曰:“須存武威郡,為畫長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