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 大雲寺讚公房四首(2 / 2)

⑦《畫斷》:吳道子嚐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雲霧。庾信詩:“龍來隨畫壁。”

其三

燈影照無睡①,心清聞妙香②。夜深殿突兀③,風動金琅璫④。天黑閉春院,地清棲暗芳。玉繩迥斷絕⑤,鐵鳳森翱翔⑥。梵放時出寺,鍾殘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苦見塵沙黃⑦。(此記夜間見聞之景。上六,自初寢至夜深。下六,自夜起而將曉。“遠注”此首以聞見二字作骨。燈影,見也。妙香,聞也。殿突兀,見也。金琅璫,聞也。天黑二句,聞見俱寂也。玉繩二句,仰而見也。梵放二句,側而聞也。有此見聞之清淨,因以慨沃野之塵沙矣。五更將曉,故玉繩隱跡,而鐵鳳露形。)

①崔融詩:“九陌連燈影,千門照月華。”《維摩經》:“譬如一燈燃,千百燈冥者皆明。”

②杜修可曰:《維摩經》: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界皆以香作樓閣。

其國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得藏三昧。希曰:《增一經》: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最勝無等,吳均詩:“空香清人心。”

③《海賦》:“突兀孤遊。”

④《漢?西域傳》注:“琅璫,長鎖也。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懸鈴,其聲琅璫。”希曰:琅璫二字,見《漢書?王莽傳、西域傳》,皆以為長鎖。後漢囚司徒崔烈以琅璫鎖。此詩所用,當指鈴鐸。蘇子瞻“風動琅璫月向低”,洪龜父“琅璫鳴佛屋”,皆本此詩。

⑤《春秋元命苞》:“玉衡南兩星為玉繩,張融《海賦》:“連瑤光而交彩,接玉繩以通華。”

⑥《西京賦》:“鳳騫翥於甍標,感溯風而欲翔。”薛綜注謂作鐵鳳凰,令張兩翼,舉頭敷尾以函屋上,當棟中央,下有轉樞,常向風如將飛者。《詩》:“將翱將翔。”

⑦崔融詩:“北風卷塵沙。”

黃生曰:夜景無月最難寫,惟杜能入妙。“夜深殿突兀”。摹寫逼真,亦在暗中,始覺其然耳。此下句句是暗中景象。

其四

童兒汲井華①,慣捷瓶上手②。沾灑不濡地,掃除似無帚③。明霞爛複閣④,弄霧奉高矚⑤。側塞被徑花⑥,飄颻委墀柳。艱難世事迫,隱遁佳期後⑦。晤語契深心⑧,那能總鉗口⑨?奉辭還杖策⑩,暫別終回首。泱泱泥汙人(11)國多狗(12)。既未免羈絆(13),時來憩奔走。近公如白雪,執熱煩何有(14)?(此記早晨惜別之意。童兒四句,朝起之事。明霞四句,曉時之景。艱難六句,言賓主相投,欲別不忍。泱泱六句,言世亂難容,還期後會。)

①汲井以供灑掃。《易》:“汲井幾至。”《本草》: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

②金俊明曰:不濡地,似無帚,言灑掃之輕且潔耳。

③《周禮》:凡寢中之事掃除。

④陸機詩:“蔚若明霞爛。”薛夢符曰:《廣韻》:“複,重也。”古詩:“阿閣三重階。”“錢箋”《長安誌》:大雲寺當中寶閣崇百尺,時人謂之七寶。王勃詩:“複閣重樓向浦開。”

⑤梁元帝詩:“能令雲霧搴。”《選注》:“搴,開也。”

⑥側塞,花多貌。《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⑦郭璞詩:“山川隱遁棲。”佳期後,謂遁跡已遲。謝靈運詩:“佳期緬無像。”

⑧《詩》:“可以晤語。”宋武帝詩:“深心屬悲弦。”

⑨那鉗口,每談及時事也。賈誼《過秦論》:“鉗口而不言。”《潛夫論》:“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者也。”

⑩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青州刺史臨去奉辭。陸機詩:“杖策將遠尋。”

(11)《詩》:“維水泱泱。”注:“深廣貌。”

(12)《九辯》:“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錢箋”馮已蒼曰:“聽,疑謹切,笑貌。”《上林賦》:“無是公聽然而笑。”與此意義殊遠。夢弼曰:魚斤切,字當作狺,犬吠聲也。《左傳》:“國狗之瘈,無不噬也。”顧炎武曰:《韓非子?外儲說》: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陳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之。鮑昂曰:是時賊將張通儒,收錄衣冠,汙以偽命,不從者殺之,故雲泥汙人、國多狗。

(13)《晉?載記》:“馬能千裏,不免羈絆。”

(14)“遠注”公詩用執熱,俱作熱不可解,言一對讚公,則心地自涼,覺煩囂盡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