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1 / 2)

“黃鶴注”公天寶十五載夏,自奉先之同州白水,賦《高齋》詩,已是五月。又自白水之鄜州,道出華原,乃赴靈武所經也。同州在華原東百八十裏,華原北至坊州百八十裏,坊北至鄜百四十五裏。豈非公自白水西北至華原,又自華原北至坊,複自坊北至鄜乎?是年史不書大水,而詩言水患為甚,可以補史之闕。《舊唐書》:三川縣,屬鄜州,以華池水、黑水及洛水三川同會得名也。《元和郡縣誌》:三川縣,本漢狄道縣地,開皇三年,屬鄜州。

我經華原來①,不複見平陸②。北上惟土山③。連天走窮穀④。火雲出無時⑤,飛電常在目⑥。(首敘山行景事,此水漲之由。連天,連日也。)

①《長安誌》:華原縣,本漢祋祤縣地,隋開皇六年,改泥陽為華原縣。貞觀十七年,屬雍州。大足元年,隸京兆府。

②盧湛詩:“平陸漲長流。”

③《元和郡縣誌》:“土門山,在華原縣東南四裏。

④鍾繇表:“深山窮穀。”

⑤盧思道《納涼賦》:“火雲赫而四舉。”

⑥何遜詩:“密雲窮浦暗,飛電遠洲明。”宋之問詩:“故園長在目。”

自多窮岫雨①,行潦相豗蹙②。蓊川氣黃③,群流會空曲④。清晨望高浪⑤,忽謂陰崖踣⑥。恐泥竄蛟龍⑦,登危聚麋鹿⑧。枯查卷拔樹⑨,礧磈共充塞⑩。聲吹鬼神下(11),勢閱人代速(12)。不有萬穴歸(13),何以尊四瀆(14)。(此記山水之漲。水流山內,故川氣帶黃。浪浸山根,故陰崖如踣。蛟龍恐泥、麋鹿登高,畏水故也。枯槎浮水,與拔樹俱卷。礧磈沙石,忽填塞水口,極言其簸蕩也。水聲衝激,如泣鬼神,水勢變遷,忽移人世,惟有奔歸四瀆,可以一泄下流耳。二句起下。)

①《魏都賦》:“窮岫泄雲。”鮑照詩:“窮岫閟長靈。”

②《左傳》:“潢汙行潦之水。”豗,水相擊。蹙,水相迫。

③蓊,水氣蓊鬱而匝也,《海賦》:“磊匒而相豗。”注雲:“匒,重疊也。”潘嶽詩:“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岩阿。”

④《抱樸子》:“南溟浩瀁,實須群流之赴。”《陶弘景傳》:句容之句曲,山中周回一百五十裏,空曲寥曠。

⑤郭璞詩:“高浪駕蓬萊。”

⑥《西征賦》:“眺華嶽之陰崖。”

⑦“朱注”《廣韻》:泥,滯也,陷也。《論語》:“致遠恐泥。”此借用其字。

⑧《江賦》:“狐玃登危而雍容。”

⑨夢弼曰:查與槎同,水中浮木。庾信詩:“臥樹擁槎來。”魏文帝《怨歌行》:“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幹。”

⑩何遜詩:“磈礧衝波白。”礧磈,沙石也。《漢書?劉寵傳》:“充塞道路。”

(11)《莊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燀赫千裏。”

(12)梁武帝詔:“人代徂遷。”陸機《歎逝賦》:“人閱人而為世。”(13)《海賦》:“江河既道,萬穴俱流。”

(14)《封禪書》: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及觀泉源漲①,反懼江海覆②。漂沙圻岸去③,漱壑鬆柏禿④。乘陵破山門⑤,回斡裂地軸⑥。交洛赴洪河⑦,及關豈信宿⑧。應沉數州沒⑨,如聽萬室哭⑩。穢濁殊未清(11),風濤怒猶蓄(12)。何時通舟車(13)?陰氣不黲黷(14)。(此記川水之漲。江海覆,有似倒流也。漂沙,言其突衝。漱壑,言其橫撼。破山,言其高湧。裂地,言其深入。赴河及關,言其勢急。數州沉沒,言其害大。穢濁四句,憂水漲未平,亦以起下。)

①《水經注》:“泉源沸湧,浩氣雲浮。”

②應璩詩:“汪海倘不逆。”

③《海賦》:“漂沙礜石。”謝靈運詩:“圻岸屢崩奔。”《玉篇》:“圻與垠同,岸也,界也。”《水經注》:垠岸重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