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後出塞五首(3 / 3)

⑥左思《蜀都賦》:“稉稻莫莫。”又詩:“誌若無東吳。”

⑦《唐書》:越州土貢花文寶花等羅。《左傳》:楚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注:組甲,漆甲為組文。被練,練袍。沈約詩:“朱光浮楚練。”

⑧又詩:“綠幘文照耀。”《左傳》: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⑨《唐書》:天寶十三載,祿山奏前後立功將士,請超三資告身。於是超授將軍五百餘人,中郎將三千餘人。所謂照曜輿台也。《唐書》:天寶七載,祿山賜鐵券,封柳城郡公。九載,進爵東平郡王。所謂主將益崇也。

⑩淩上都,指長安。《西都賦》:“作我上都。”

(11)《祿山事跡》:祿山自歸範陽,逆節漸露,使者至,稱疾不迎,成備而見之,無複臣禮。或言祿山反者,帝必縛送之,道路相目,無敢言者。

(12)曹植詩:“豺狼當路衢。”《爾雅》:“一達為道路,四達為衢。”

黃生曰:前二章,諷明皇黷武無厭,後二章,諷明皇養虎貽患,皆借征戍之辭以達之。剴切悲痛,深得風人之旨。

其五

我本良家子①,出師亦多門②。將驕益愁思③,身貴不足論。躍馬二十年④,恐孤明主恩⑤。坐見幽州騎⑥,長驅河洛昏⑦。中夜間道歸⑧,故裏但空村⑨。惡名幸脫免⑩,窮老無兒孫(11)。末章,褒軍士之不從逆者。此在六句分截。良家子,則頗知忠義矣,故不圖身貴,唯恐負國。至於逃籍而歸,妻孥被戮,真能不孤主恩矣。《杜臆》:末章與首章相關,前之冀封侯者,誌在立功,此之脫惡名者,誌在立節。當時附賊者眾,而獨有此一人在其間,此綱常所以不墜,公特表而出之,以為萬世訓。《東坡誌林》曰:將校有此一人,而不知其姓名,可恨也。

①《李廣傳》:“廣以良家子從軍。”薛道衡詩:“我本良家子。”

②《王莽傳》:“自古出師之盛,未嚐有也。”

③《左傳》:“晉政多門。”《史記》:宋義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秦嘉詩:“愁思難為數。”

④《蔡澤傳》:“躍馬疾驅,四十三年足矣。”

⑤李陵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江淹詩:“青紫明主恩。”

⑥陳子昂詩:“坐見秦兵壘。”唐範陽,屬幽州。《祿山事跡》:祿山起兵反,馬步相兼十萬,鼓行而西。

⑦陳琳書:“長驅山河,朝至暮捷。”《唐書》:天室十四載,安祿山陷河北諸郡,十二月陷東京。河南洛陽,即東都之地。《南都賦》:“據彼河洛。”

⑧《藺相如傳》:“使人奉璧間道而馳歸。”注:“間,空也,投空隙而行也。”

⑨鮑照詩:“去國還故裏。”沈炯詩:“空村餘古木。”

⑩《史記?商君傳論》:“卒受惡名於秦。”《前漢?馮參傳》:“今被惡名而死。”

(11)《漢書?遊俠傳》:樓護曰:“呂公以故舊窮老,托身於我。”梁人《折楊柳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兒孫抱。”

張綖曰:《左傳》:兵猶火也,不戢自焚。前四章,著明皇黷武不戢,過寵邊將,啟其驕恣輕上之心,末章,直著祿山之叛,以見明皇自焚之禍也。

又曰:《前出塞》言哥舒翰西征之役,其辭悲。《後出塞》言安祿山北伐之師,其辭樂。悲則猶有苦兵畏亂之思,樂則至於喜亂而佳兵矣。祿山將叛,濫賞士卒,人趨於利,上破國而下覆宗,不祥莫大焉。

錢謙益曰:《前出塞》為征秦隴之兵,赴交河而作。《後出塞》為征東都之兵,赴薊門而作。

朱鶴齡曰:前是哥舒貪功於吐蕃,後是祿山構禍於契丹。

劉後村克莊曰:前後《出塞》十四篇,筆力高古,可與《古詩十九首》並傳。

黃生曰:兩蕃雖靜,祿山繼反,但備陳其事,而諷刺自見,雖不及十九首之婉篤,要皆自成氣候,不受去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