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後出塞五首(2 / 3)

⑥《史記?李廣傳》:廣行無部伍行陣。趙曰:士卒多則將各有一幕,故一部伍之人,各相招認以居幕也。

⑦梁武帝《邊秋詩》:“秋月出中天。”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

⑧《楚辭》:“兮收潦而水清。”朱子注:“與寂寥同。”

⑨《樂書》:胡笳似觱篥而無孔。王融詩:“夜夜聞悲笳。”杜摯《笳賦序》:“笳者,李伯陽入西戎所作也。”

⑩王褒碑文:“壯士誌驕,時觀投石。”

(11)《漢?高帝紀》:王問“魏大將誰也?”《唐書》:祿山入朝,奉封稱旨,進驃騎大將軍。

(12)《史記》:霍去病善騎射,為剽姚校尉。顏注:“票姚,勁疾之貌。”胡仔曰:《漢書》嫖姚,服虔音飄颻,師古音嫖,頻妙切;姚,羊召切。荀悅《漢紀》又作票颻,杜詩每作平聲用,蓋取服音耳。“朱注”梁蕭子顯《日出東南隅行》押霄字韻,而雲:“漢馬三萬匹,夫婿仕飄姚。”周庾信《畫屏風》詩押飄字韻,末雲:“寒衣須及早,將寄霍嫖姚。”則二字作平聲用,在公前已然矣。

許彥周曰:詩有力量,如弓之鬥力,未挽時,不知其難也。及其挽之,力不極處,分寸不可強,若《出塞》曲雲:“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又《八哀》詩:“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虯髯似太宗,色映塞外春。”此等力量,不容他人到。

其三

古人重守邊①,今人重高勳②。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雲③。六合已一家④,四夷且孤軍⑤。遂使貔虎士⑥,奮身勇所聞⑦。拔劍擊大荒⑧,日收胡馬群⑨。誓開玄冥北⑩,持以奉吾君(11)。(三章,譏邊將生事也。各四句轉意。當時朝廷好大,以致邊將邀功,曰豈知、曰遂使,正見上行下效也。未言辟士奉君,蓋逢君之惡,禍及生民矣。《杜臆》:“今人重高勳”,此效尤霍嫖姚者,其奮身賈勇,蓋聞主上意旨而起也。)

①《史記》:蒙恬曰:“臣將三十萬眾以守邊。”

②《後漢?二十八將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

③《左傳》:“出師於東門之外。”鮑照《蕪城賦》:“崪若斷岸,矗似長雲。”

④《過秦論》:“以六合為家。”《記》:“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

⑤《漢書》:“春秋有道,守在四夷。”唐太宗《問答》:“昔光武以孤軍,當王莽百萬之眾。”

⑥《書》:“桓桓,如虎如貔。”貔,豹屬,出貉國,一名執夷。

⑦《史記》:李陵長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⑧《叔孫通傳》:“群臣拔劍擊柱。”《吳都賦》:“出乎大荒之中。”

⑨《安祿山事跡》:祿山包藏禍心,畜單於護真大馬習戰鬥者數萬匹,已八九年矣。《漢書》:“胡馬不窺於長城。”

⑩《楚辭》:“曆玄冥以邪征。”《淮南子》:“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

(11)《左傳》:“我亦能事吾君。”

其四

獻凱日繼踵①,兩蕃靜無虞②。漁陽豪俠地③,擊鼓吹笙竽④。雲帆轉遼海⑤,稉稻來東吳⑥。越羅與楚練⑦,照耀輿台軀⑧。主將位益崇⑨,氣驕淩上都⑩。邊人不敢議(11),議者死路衢(12)。(四章,刺將驕欲叛也。在八句一斷。當邊庭無警,恣意歡娛,濫賞以給軍心,而嚴刑以箝眾口,祿山叛逆之勢成矣。《杜臆》:“獻凱日繼踵”承上奉吾君來。氣淩上都,明有無君之心,特帝未之知耳。)

①《周禮》:大司樂,王師大捷,則令奏凱樂。劉庭芝詩:“獻凱歸京師。”《史記?範睢傳》:“繼踵取卿相。”

②“朱注”《舊唐書》:奚與契丹兩國,常遞為表裏,號曰兩蕃。據《新書?安祿山傳》:天寶四載,奚契丹殺公主以叛祿山。八月,祿山紿契丹諸酋,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斬其首,獻馘闕下。《通鑒》:十三載,祿山奏擊破奚契丹,擄其王李日越。十四載,奏破奚契丹。此所謂靜無虞也。《詩》:“無貳無虞。”

③《漢書?地理誌》:漁陽郡,秦置,屬幽州。朱叔元書:奈何以區區漁陽,結怨天子。《前漢?萬君章傳》:“街裏各有豪俠。”

④左太衝詩,“北裏擊鍾鼓,南裏吹笙竽。”

⑤《廣成頌》:“張雲帆,施蜺疇。”遼東,南臨渤海,故曰遼海。桓溫表:“管寧之默遼海。”“朱注”海運,當始於隋大業中。《北史?來護兒傳》:遼東之役,護兒率樓船指滄海,入自浿水,時護兒從江都進兵,則當出成山大洋,轉登萊,向遼海也。唐太宗屢討高麗,舟師皆出萊州,其餽運當從隋故道。駱賓王《討武墨檄》雲:“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蓋隋唐時,於揚州置倉,以備海運餽東北邊。祿山鎮範陽,蕃漢士馬,居天下之半,江淮輓輸,千裏不絕。所雲“雲帆轉遼海”者,自遼西轉餽北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