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反,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此詩當是其年十月作。此時反信未至,而逆跡已萌,觀篇中蝦蟆長虯可見,依梁編為是。同,和也。靈湫,水池名。《杜臆》:題主湯東之靈湫,非詠湯泉也。故篇中詳敘湫之改移,與龍之靈怪,而湯泉隻陰火數語,以引起靈湫。
東山氣濛鴻①,宮殿居上頭②。君來必十月③,樹羽臨九州④,陰火煮玉泉⑤,噴薄漲岩幽⑥。有時浴赤日⑦,光抱空中樓⑧。(首敘駕幸驪山。陰火以下,誌湯泉勝景。祭龍有期,故來必十月。山勢最高,故下臨九州。陰火,言泉之溫。噴薄,言泉之湧。天子所浴,故比之赤日也。)
①東山即驪山。《述征記》:長安東則驪山,西則白虎源。《淮南子》:未有天地之時,濛鴻澒洞,莫知其門,“趙注”氣濛鴻,山形如蒙雲霧也。
②《唐書》:驪山宮,貞觀十八年置,鹹亨二年始名溫泉宮,天寶十載改曰華清宮。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後漢?順帝紀》:修飾宮殿。古樂府:“夫婿居上頭。”
③《長安誌》:開元後,帝每歲十月幸溫湯,歲盡而歸。
④《詩》“設業設虡,崇牙樹羽。”樹羽,立羽藻蓋也。《禹貢》:“九州攸同。”
⑤《海賦》:“陽冰不治,陰火潛然。”《博物誌》:凡水源有硫黃,其泉則溫,故雲:陰火若煮。楊慎曰:《易》:“澤中有火。”《素問》:“澤有陽焰。”注:“陽焰,如火煙騰騰而起於水麵者是也。”蓋澤有陽焰,乃山氣通澤,山有陰靄,乃澤氣通山。唐顧況《使新羅》詩“陰火螟潛澆”是也。陸機詩:“玉泉湧微瀾。”
⑥《吳都賦》:“噴薄沸騰。”
⑦《山海經》:“出於暘穀,浴於鹹池。”黃希曰:開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日色赤如赭。何遜詩:“赤日下城闉。”
⑧陶潛詩:“蕩蕩空中景。”《長安誌》:驪山有觀風樓、羯鼓樓。
閬風入轍跡①,曠原延冥搜②。沸天萬乘動③,觀水百丈湫④。幽靈斯可怪,王命官屬休⑤。初聞龍用壯⑥,擘石摧林丘⑦。中夜窟宅改⑧,移因風雨秋⑨。倒懸瑤池影⑩,屈注滄江流(11)。味如甘露漿(12),揮弄滑且柔(13)。(此記駐蹕靈湫。初聞以下,誌湫龍神異,及湫水之潔清。閬風曠原,借諷荒遊。屈萬乘之尊,而往祀靈湫,事近矯誣,故曰可怪。倒影,謂宮殿下映。屈注,謂眾水奔赴。)
①《大人賦》:“登閬風而遙集。”《十洲記》:昆侖三角,其一角正北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武堂,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顏延之詩:周禦窮轍跡。”趙曰:周穆王欲車轍馬跡遍天下。
②《穆天子傳》:自群玉之山以西,至於西王母之邦,三千裏。自西王母之邦,北至於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羽,千有九百裏。宗周至於大曠原,萬四千裏。冥搜,見慈恩寺詩。
③《東征賦》:“旌旗拂天。”《蕪城賦》:“歌吹沸天。”萬乘動則轟然有聲,當作沸天。趙岐《孟子注》:兵車萬乘,謂天子也。
④《孟子》:“觀水有術。”《長安誌》:泠水,一曰零水,在臨潼縣東三十五裏,亦曰百丈水。趙曰:《水經注》:泠水南出浮胏山,浮胏山,乃驪山之麓也。沈約詩:“百丈注懸淙。”揚雄《蜀都賦》:“火井龍湫。”
⑤《杜臆》:官屬休,謂休沐以致祭。《漢書?鄭當時傳》:其推轂士乃官屬丞吏。《穆天子傳》: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屬休。⑥初聞,追敘昔聞也。《易?大壯》:“小人用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