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詩雲“廨宇客秋螢”,又雲“荒歲見女瘦”,當是天寶十三載,物價暴貴,人多乏食時,往見諸官而作。又篇內不言祿山之事,知非十四載所作矣。師氏曰:天子之陵曰山陵,取高大之意。《舊唐書》:開元四年十月,葬睿宗於橋陵。奉先縣,本同州蒲城縣,以管橋陵,改屬京兆府,仍改為奉先。開元十七年,製官員同赤縣。《新書》:橋陵,在奉先縣西北三十裏豐山。
先帝昔晏駕①,茲山朝百靈②。崇岡擁象設③,沃野開天庭④。即事壯重險⑤,論功超五丁⑥。坡陀因厚地⑦,卻略羅峻屏⑧。(前四段,曆敘橋陵始末。首記山陵之闊大也。百靈,言諸神拱護。象設,石馬之類。天庭,壇宇之高。即事,起陵之事。五丁,開鑿之功。陂陀,言山勢迢遞。卻略,狀山背後擁。)
①《蕭望之傳》:“先帝聖德。”《漢書》:“宮車晏駕。”注:“王者初崩,臣子之心猶謂宮車晚出。”
②宋之問詩:“茲山棲靈異。”《東都賦》:“禮神祗,懷百靈。”
③《嵇康賦》:“記峻嶽之崇岡。”《招魂》:“象設居室,靜安閑些。”注:“象,法也,言為君造設屋宇,法象舊廬。”
④《國策》:蘇秦說惠王曰:“秦地沃野千裏。”揚雄《甘泉賦》:“開天庭兮回群神。”
⑤陶潛詩:“即事多所欣。”《易》:“習坎,重險也。”《天台賦》:“履重險而逾阪。”
⑥《史記?甘茂傳》:樂羊返而論功。《華陽國誌》: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一王死,輒為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
⑦坡陀,注見上章。《東京賦》:“豈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⑧古樂府:“卻略再拜跪。”
雲闕虛冉冉①,鬆風肅泠泠②。石門霜露白③,玉殿毒苔青④。宮女晚知曙⑤,祠官朝見星⑥。空梁簇畫戟⑦,陰井敲銅瓶⑧。(此記寢殿,而及守陵之事。雲闕淩虛,言高大也。鬆風肅然,言陰寒也。石門冷,故霜露常凝。玉殿空,故莓苔常綠。祠官早入,故梁間簇戟。宮女奉盥,故銅瓶汲井。)
①《漢?祭祀誌》:“雲氣成宮闕。”陶潛詩:“冉冉星氣流。”
②顏延之詩:“鬆風遵路急。”《離騷》:“下泠泠而來風。”
③《山海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此石門指墓門言。《記》:“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
④曹植詩:“歡坐玉殿。”孫綽賦:“踐莓苔之滑石。”
⑤後漢郎疏:“簡出宮女。”
⑥《前漢?郊禮誌》: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江斅《讓婚表》:“夕不見晚魄,朝不見曙星。”謝靈運詩:“曉聞夕飆急,晚見朝日暾。”此詩“晚知曙”、“朝見星”所自出。
⑦薛道衡詩:“空梁落燕泥。”
⑧庾丹詩:“銅瓶素絲綆。”
中使日相繼①,惟王心不寧②,豈徒恤備享③,尚謂求無形④。孝理敦國政⑤,神凝推道經⑥。瑞芝產廟柱⑦,好鳥鳴岩扃⑧。(此記聖孝,而及感應之符。遣使守陵,而君心未安,盡不徒備享為儀,直欲視於無形矣。敦國政,開元致治也,推道經,禦注《老子》也。瑞芝好鳥,言陵上禎祥。)
①“朱注”《舊書》:天寶十載正月,太廟置內官,供灑掃諸陵廟。《晉?武帝紀》:“中使相繼,奉問起居。”
②《詩》:“王心載寧。”
③《記》:“備物之享。”《唐六典》: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享於諸陵,若橋陵則日獻羞焉。
④《曲禮》:“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⑤沈炯《陳情表》:“刑於四海,弘此孝理。”《孟子》:“行乎國政。”
⑥《莊子》:“其神凝。”《舊書》:天寶十四載,頒《禦注老子道德經》並《義疏》於天下。
⑦《杜詩博議》:《舊唐書》:天寶七載三月,大同殿柱產玉芝,八載六月,又產玉芝。此雲產廟柱,蓋橋陵亦有之也。
⑧曹植詩:“好鳥鳴高枝。”宋之問詩:“待月詠岩肩。”
高嶽前嵂崒①,洪河左瀅瀠②。金城蓄峻趾③,沙苑交回汀④。永與奧區固⑤,川原紛眇冥⑥。居然赤縣立⑦,台榭爭苕亭⑧。(此記山川形勝,而並敘改縣之由。拱嶽帶河,抱城環苑,見此陵為王氣所鍾。永與二句,申言地脈之悠長。居然二句,稱其規模之弘遠。嵂崒,聳峙貌。瀅瀠,回旋貌。眇冥,謂川流插伏。岧亭,謂台形高秀。下四,乃隔句對法。)
①高嶽,指華山。《詩》:“崧高維嶽。”《子虛賦》:“隆崇嵂崒崔。”
②《西都賦》:“帶以洪河涇渭之川。”《水經注》:“河水又南經蒲城東。”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江賦》:“漩澴濴。”
③“錢箋”《寰宇記》:秦孝公元年築長城,簡公二年塹洛,故雲自鄭濱洛,今沙苑長城是也。《三秦記》雲:在蒲城東五十裏,秦築長城,即是塹洛也。賈誼雲:“關中之固,金城千裏。”指長城也。舊注引京兆始平之金城,非是。《魏都賦》:“藐藐標危,亭亭峻趾。”注:“趾,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