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 陪鄭廣文遊伺將軍山林十首(2 / 3)

其四

旁舍連高竹①,疏籬帶晚花②。碾渦深沒馬③,藤蔓曲藏蛇。詞賦工無益④,山林跡未賒⑤。盡撚書籍賣⑥,來問爾東家⑦。(四章,羨林傍幽僻之致。上四寫景,下四敘情,上四以整煉為工,下四以蕭疏見致,俱有章法。沒馬是實事,藏蛇是想像。《杜臆》:公獻賦不售,故欲賣書買宅,乃憤激之詞。此雲晚花,七章言清晨白日,見其次第。)

①《漢書》:高祖適從旁舍來。

②梁簡文帝詩:“晚花欄下照,疏螢簟上飛。”

③《莊子》:“輸碾地。”《西京賦》:“當足見碾,值轂被轢。”此言碾轍底陷處,水漩成渦,偶舉所見以入詩,如“壞道哀湍瀉”亦然。《杜臆》謂園木周圍曲繞,狀如碾槽之渦。

④蕭琛詩:“奕奕工辭賦。”古詩:“虛名複何益。”

⑤未賒,言不遠。《魏誌》:蔡邕見王粟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家書籍文章當盡與之。”

⑥撚,指取物也。

⑦《邴原傳》:原遊學詣孫崧,崧曰:“君鄉裏鄭君,學者之範模也,君乃舍之,所謂以鄭君為東家丘也。”原曰,“以鄭君為東家丘,以仆為西家愚夫耶。”王筠詩:“微步出東家。”東家,指何氏。

其五

剩水滄江破①,殘山碣石開②。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③。銀甲彈箏用④,金魚換酒來⑤。興移無灑掃⑥,隨意坐莓苔⑦。(五章,見山林景物,而喜逢豪飲,在四句分截。言此間穿池壘石,特大地中剩水殘山耳,其勢之雄闊,足以破滄江而開碣石。烹筍摘梅,園中佳品。彈箏換酒,將軍豪興。故複移席苔前,以享其用意之殷勤。申涵光曰:起語近纖,五六太板。)

①《唐書》有殘膏剩馥之句。隋煬帝詩:“日落滄江靜。”

②庚信《謝滕王啟》:“蒲桃繞館,始開碣石之池。”

③本是風折筍而綠垂,雨肥梅而紅綻,乃用倒裝句法耳。沈佺期詩:“園槿綻紅豔。”

④古詩:“十五學彈箏,銀甲不曾卸。”以銀甲作指甲,取其有聲。

⑤《晉書》:阮罕為散騎常侍,常以金貂換酒。《唐?車服誌》:佩魚始高宗朝,武後改佩魚為龜。中宗初,罷龜袋,複給魚。楊慎曰:高宗初,用佩魚,以鯉為李也。武後改用龜,龜屬玄武也。杜詩“金魚換酒來”,此時仍用魚矣。李白《贈賀知章》雲“金龜換酒處”,蓋係往時舊物耳。盧照鄰詩:“金貂有時須換酒。”

⑥《後漢?陳蕃傳》:薛勤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⑦庚信賦:“細草橫階隨意坐。”《天台山賦》:“踐毒苔之滑石。”

王嗣奭曰:通首散漫寫去,無起束呼應,另是一格。亦緣十首自有大起結,此首如中聯也。又曰:銀甲二句,見其好客而貧。何本武人,而風致不減賀季真,尤為難得。

後人沾丐杜詩,皆成佳句。杜有“春色醉仙桃”句,陳簡齋雲:“暖日薰楊柳,濃陰醉海棠。”杜有“紅綻雨肥梅”句,範石湖雲:“梅肥朝雨細,茶老暮煙寒。”各見脫化之妙。

其六

風磴吹陰雪①,雲門吼瀑泉②。酒醒思臥簟,衣冷欲裝綿。野老來看客③,河魚不取錢④。隻疑淳樸處⑤,自有一山川⑥。(六章,狀山林高寒,而美其淳樸,亦四句分截。風磴而吹陰雪者,乃雲門之吼瀑泉也,以下句解上句。蓋夏本無雪,飛瀑遙濺,乍疑是雪耳。酒醒方思臥簟,而衣冷反欲裝綿,言夏日陰森也。野老看客,饋以河魚,即此見風土淳樸,與他處不同。“洪注”“另有一山川”,暗用桃花源事。)

①鮑照詩:“既類風門磴。”

②孔融詩:“高明躍雲門。”《山海經》:“廬山有瀑布泉。”

③應劭《藝文誌注》:“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種,故稱野老。”丘遲詩:“野老時一望。”

④《淮南子》:“河魚不得明目。”晉樂曲:“酤酒不取錢。”

⑤《亢倉子》:“政省則人淳樸。”

⑥陶潛詩:“山川一何曠。”

其七

栜樹寒雲色①,茵蔯春藕香②。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③。野鶴清晨出④,山精白日藏⑤。石林蟠水府⑥。百裏獨蒼蒼⑦。(七章,記山林物產,而歎其景幽,亦四句分截。茵蔯之脆,得生菜而加美。栜樹之陰,展食單而倍涼。次聯分頂,野鶴晨出,言其超曠,山精晝藏,言其深邃。百裏之內,獨見蒼蒼,甚言石林之高聳,非謂何林有百裏也。此雲晨日,下二章言晚、言夜,次第又相聯絡。)

①棘乃小棗,棘下鋪單,頗無佳致,當是栜樹。《詩正義》:“白色為栜,赤栜為桋。”郭璞曰:“赤栜葉細而岐銳,白栜葉員而歧大,木也。”陶潛詩:“寒雲沒西山。”

②《本草》:茵蔯,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

③趙氏以單為鋪地之單,乃布單也。邵氏以單為盛器之章,乃竹筐也。謂方曰笥,圓曰簞。朱氏從前說。鄭望《膳夫錄》:韋仆射巨源,有燒尾宴食單。

④《世說》:“昂昂如野鶴之在雞群。”秦嘉詩:“清晨當引邁。”

⑤《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庚信詩:“山精鏤寶刀。”

⑥石林,叢石如林也。《楚辭》:“焉有石林。”《述異記》: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銘雲:“下至水府三十一裏。”皆傳李斯刻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