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前漢?蒯通傳》:“會大寒,士卒墜指者什二三。”王逸《楚辭注》:“北方常寒,其冰重累。”
④張正見《昭君詞》:“霜樓明漢月。”
⑤《史記?蒙恬傳》:秦已並天下,使蒙恬將三十萬眾築長城。天寶中,哥舒翰屢築軍城,備吐蕃。
⑥樂府《古八變歌》:“浮雲多暮色。”《楚辭》:“泊吾南征兮。”⑦孫擺詩:“可望不可尋。”
其八
單於寇我壘①,百裏風塵昏②。雄劍四五動③,彼軍為我奔。虜其名王歸④,係頸授轅門⑤。潛身備行列⑥,一勝何足論⑦。(八章,見其有敵愾之勇。上四言臨敵製勝,下欲掃淨邊氛,即擒王意也。劍動寇奔,此軍士之獲勝,乃其意必欲盡空幕南之庭而後快,一勝又何足論乎。此寫猛氣雄心,躍躍欲動。“盧注”潛身備行列,如獨坐樹下之馮異。一勝何足論,如八戰八克之吳漢。)
①《杜臆》:單於,借用漢事。自外侵內曰寇。《說文》:“壘,軍壁也。”
②庾信詩:“風塵千裏昏。”
③《烈士傳》:楚王夫人,常納涼而抱鐵柱,心有所感,遂懷孕,後產一鐵。楚王命鎮鋣鑄此為雙劍,三年乃成劍,一雌一雄。《越絕書》:楚王作鐵劍三枚,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三年不解。楚引太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裏。“張綖注”開元中,河西將宋青春,每戰運劍大呼,執馘而旋,未嚐中鋒鎬。後獲吐蕃主帥,問之,曰:“常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如及銅鐵,以為神助也。”始知劍之異。公“雄劍”二句,兼用此事。魏文帝詩:“一發連四五。”
④“錢箋”開元二十二年,契丹及奚連年為邊患,張守珪使人誘殺其王屈刺,及其大臣可突幹,傳首東都,梟於天津橋之南。所謂虜其名王也。《漢書》:衛青、霍去病,虜名王貴人以百數。注:“名王,謂有大名以別於諸小王也。”⑤《史?高帝紀》:秦王子嬰,係頸以組。《周禮》:設車宮轅門。《史記》: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張晏曰:軍行以車為陣,轅必相向為門。
⑥《說苑》:楚莊王伐陳,吳救之,左史倚相曰:“吳兵夜至,何不行列鼓出待之?”
⑦《呂氏春秋》:“武王一勝而王天下。”
其九
從軍十年餘①,能無分寸功②。眾人貴苛得③,欲語羞雷同④。中原有鬥爭⑤,況在狄與戎⑥。丈夫四方誌⑦,安可辭固窮⑧。(九章,為冒功邀賞者發。上雲貴苟得,見邊將營私之弊,下雲誌四方,見軍士報國之忠。十載從戎,何啻一勝?乃有功不伐,窮且益堅,此軍伍而有純臣之節矣。盧注:冒功苟得,凡濫殺無辜,掩敗為捷及攘奪人功,皆是。當時如高仙芝、崔嘉逸之徒,往往蹈此。若爭功而鬥,則中原且不自安,況能遠征戎狄乎,見誌在天下者,不為一身計也。昔廉頗欲辱藺相如,相如避之,曰:“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意正相同。舊說:中原而有鬥爭,則與外夷無異,況能責及戎狄乎。)
①曹植詩:“從軍度函穀。”又:“君行逾十年。”
②《蘇秦傳》:“無有分寸之功。”
③《荀子》:“名不貴苟得。”《淮南子》:“計功而受賞,不為苟得。”
④《記》:“毋雷同。”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
⑤《左傳》:“戰於中原。”《呂氏春秋》:“喜怒鬥爭,反為用矣。”
⑥《記》:“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⑦《左傳》:薑氏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誌。”
⑧張協詩:“君子守固窮,在約不爽貞。”
張綖曰:李杜二公齊名,李集中多古樂府之作,而杜公絕無樂府,惟此前後《出塞》數首耳。然又別出一格,用古體寫今事,大家機軸,不主故常,昔人稱“詩史”者以此。
黃生曰:六朝好擬古,類無其事,而假設其詞。杜詩詞不虛發,必因事而設。此即修辭立誠之旨,非詩人所及。
周珽曰:前後《出塞》諸作,奴隸黃初諸子而出,如將百萬軍,寶之,惜之,而又能風雨使之,直射潮之力,沒羽之技。
王嗣奭曰:《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所蘊,讀其詩,而思親之孝,敵汽之勇,恤士之仁,製勝之略,不尚武,不矜功,不諱窮,豪傑聖賢,兼而有之,詩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