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前出塞九首(2 / 3)

⑤戴嵩詩:“丈夫意氣本自然。”孔稚珪詩:“本持許國誌,況複武功彰。”

⑥《吳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情憤惋兮誰譏。”

⑦《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漢書?蘇武傳》:甘露三年,上思股肱之美,圖畫大將軍霍光等一十八人於麒麟閣。張宴曰:武帝獲麒麟時作。

⑧《記》:“死欲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長①,遠戍亦有身②。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瞋③。路逢相識人④,附書與六親⑤。哀哉兩決絕⑥,不複同苦辛⑦。(四章,在途驅迫而歎也。上四,傷一身之見陵。下四,痛六親之不見。遠戍亦有身,此被徒長嗬斥,而作自憐語。《杜臆》:初出門則父母難割,在途久則遍想六親,此人情也。哀哉兩語,即書中之意。孤身遠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語更慘戚。)

①《史記》: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

②陰鏗詩:“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鬆。”

③吏,即送徒之長。鮑照詩:“嗬辱吏見侵。”《顏氏家訓》:“房文烈未嚐怒瞋。”

④古詩:“道逢鄉裏人。”

⑤賈誼策:“以奉六親。”注:“六親,父母兄弟妻子。”《前漢?禮樂誌》:六親和睦。注: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

⑥陶潛詩:“哀哉亦可傷。”《莊子》:“流遁之誌,決絕之行。卓文君《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⑦曹植詩:“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其五

迢迢萬裏餘①,領我赴三軍②。軍中異苦樂③,主將寧盡聞④。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⑤。我始為奴仆⑥,幾時樹功勳⑦。(五章,初到軍中而歎也。上四傷主將之寡恩,下四慨立功之無日。曰幾時樹勳,則麒麟之願難必矣。)

①謝靈運詩:“迢迢萬裏帆。”古詩:“相去萬餘裏。”

②《左傳》:“作三軍。”

③王粲詩:“從軍有苦樂。”

④《六韜》後漢注:“主將龍韜。”

⑤庾信詩:“嘶馬隔河聞。”《史記》:李敢直貫胡騎。吳均詩:“胡騎欲成群。”左思詩:“倏忽數百敵。”

⑥《公孫弘傳?讚》:“衛青奮於奴仆。”胡夏客曰:封常清始為高仙芝傔,後代仙芝為節度使,同開邊拓境。此亦起於奴仆者。

⑦謝靈運詩:“我行詎幾時。”《揚子法言》:“人道交,功勳成。”楊炯詩:”丈夫皆有誌,會見立功勳。”《後出塞》雲“重高勳”,即樹功勳意也。錢引《通鑒》“百姓有勳者,免征役”,不合。

其六

挽弓當挽強①,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②,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③。苟能製侵陵④,豈在多殺傷⑤。(六章,為當時黷武而歎也。“張綖注”章意隻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上半疊用成語,擒王則眾自降,即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者。《杜臆》:他人有前四句,必無後四句,兼此八句,方是仁者無敵之師,三代而下,誰複領此。論兵邁古風,此者蓋自道也。)

①《周國策》:“長兵在前,強弩在後。”《蘇秦傳》:“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周勃傳》:“材官引強。”“孟注”“如今挽強司馬。”

②《左傳》: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

③《書》:“不愆於六伐七伐,乃止齊焉”,所謂殺人有限也。馬援立銅柱為界,所謂列國有疆也。

④《史記》:炎帝欲侵陵諸侯。

⑤又:李陵殺傷萬餘人。黃生曰:前四語,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又曰:戰陣多殺傷,始自秦人,蓋以首級論功,前代無是也。至出塞之舉,則始於漢武帝,當時衛、霍雖屢勝,然士卒大半物故矣。明皇不恤其民,而遠慕秦皇、漢武,此詩托諷良深。

其七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①。徑危抱寒石②,指落曾冰間③。已去漢月遠④,何時築城還⑤?浮雲暮南征⑥,可望不可攀⑦。(七章,為戍邊築城而歎也。上四,述嚴寒之苦。下四,敘思歸之情。“唐注”哥舒翰嚐築城青海,疑於冬月行師,故為軍士苦寒之吟。

①《詩》:“驅馬悠悠。”又:“雨雪靠靠。”又:“高山仰止。”

②梁簡文帝賦:“既浪激而沙遊,亦苔生而徑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