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梁氏編在天寶十三載,不知何據,應在祿山陷京師之前,十載奏賦之後。原注:“時高適、薛據先有作。”《兩京新記》:京城東第一街進昌坊慈恩寺,隋無漏寺故地。西院浮屠六級,高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所立。《長安誌》:慈恩寺在萬年縣東南八裏。
高標跨蒼穹①,烈風無時休②。自非曠士懷③,登茲翻百優④。(首言塔不易登,領起全意。塔高,故淩風。百憂,憫世亂也。)
①《蜀都賦》:“陽鳥回翼乎高標。”《爾雅》:“穹蒼蒼,天也。”郭璞曰:“天形穹窿,其色蒼蒼。”丹元子《涉天歌》:“昭昭列象布蒼穹。”
②古樂府:“暮秋烈風起。”
③鮑照詩:“安知曠士懷。”
④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此雲翻百憂,蓋翻其語也。《詩》:“逢此百憂。”
方知象教力①,足可追冥搜②。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多③。(此敘登塔之事。象教,建培者。冥搜,登塔者。穿窟出穴,所謂有冥搜也。“盧注”“磴道屈曲,如穿龍蛇之窟。曆盡盤錯,始出枝撐之幽。)
①王。《頭陀寺碑》:“正法既沒,象教淩夷。”注:“象教,言為形象以教人也。”
②孫綽《天台山賦序》:“夫非遠寄冥搜,何肯遙想而存之。”謂此塔真可追攀而冥搜也。
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撐權丫而斜據。”注:“枝撐,交木也。”黃山穀曰:塔下數級皆枝撐洞黑,出上級乃明。
七星在北戶①。河漢聲西流②。羲和鞭白日③,少吳行清秋④。秦山忽破碎⑤,涇渭不可求⑥。俯視但一氣⑦,焉能辨皇州⑧。(此記登塔之景。上四,仰觀於天,見象緯之逼近。下四,俯視於地,見山川之微渺。總是極摹其高。星河夜景,西流,秋候之象。羲和晝景,鞭日,秋光短促也。忽破碎,謂大小錯雜。不可求,謂清濁難分。皇州莫辨,薄暮陰翳矣。)
①《史記?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春秋運鬥樞》:鬥,第一天樞,第二璿,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吳都賦》:“開北戶以向日。”
②古詩:“河漢清且淺。”《廣雅》:“天河謂之天漢,亦曰河漢。”魏文帝詩:“天漢回西流。”
③《楚辭》:“吾令羲和弭節。”王逸注:“羲和,日馭也。”又:“白日昭隻。”
④《月令》:“盂秋之月,其帝少吳。”潘尼詩:“朱明送夏,少吳迎秋。”殷仲文詩:“獨有清秋日。”
⑤“朱注”秦山,指終南諸山。《廣輿記》:藍田有秦嶺,乃南山之脊。若隴西秦山,與此相去甚遠。賈誼《旱雲賦》:“正雲布而雷動兮,相擊衝而破碎。”
⑥《詩》:“涇以渭濁。”鮑照詩:“涇渭不可雜。”“鶴注”涇渭乃關西大川,韋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漕於西市。
⑦魏文帝詩:“俯視清水波。”《西征賦》:“化一氣而甄三才。”
⑧鮑照詩:”表裏望皇州。”皇州,帝都也。
回首叫虞舜①,蒼梧雲正愁②。惜哉瑤他飲,日晏昆侖丘③。黃鶴去不息,哀鳴何所投④。君看隨陽雁⑤,各有稻粱謀。(末乃登塔有感,所謂百憂也。回首二句,思古,以虞舜蒼梧比太宗昭陵也。惜哉二句,傷今,以王母瑤池比太真溫泉也。“朱注”末以黃鴿哀嗚自比,而歎謀生之不若陽雁,此蓋優亂之詞。此章前二段各四句,後二段各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