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潘嶽詩:“恪居處職司。”《前漢?成帝紀》:“禦史大夫尹忠,以河決不憂職,自殺。”此反用之。《詩》:“憂心悄悄。”
②《漢?文帝紀》:“令郡國無來獻。”曹植詩:“眾人徒嗷嗷。”③韋孟詩:“修翼無卑棲。”此暗用枳棘非鸞鳳所棲意。
④《國語》:“甚於防川”。《前漢?五行誌》:“不防川不竇澤。”⑤《吳越春秋》:采葛婦歌:“吳王歡兮飛尺書。”
⑥洙曰:版築,以版夾土而築也。《齊國策》:田單身操版插。《史記?黥布傳》:“項王身負版築,以為士卒先。”
⑦《竹書紀年》:周穆王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叱黿鼉以為梁。
⑧《爾雅翼》:“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禿,相傳是日烏鵲為梁渡織女,故毛皆脫去。”《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
燕南吹畝①,濟上沒蓬蒿②。螺蚌滿近郭③,蛟螭乘九皋④。徐關深水府⑤,碣石小秋毫⑥。白屋留孤樹⑦,青天失萬艘⑧。(此言傍河州郡皆被泛溢。徐關近濟,碣石近燕,深成水府,小若秋毫,皆為水所淹也。孤樹僅存,萬艘失道,甚言水勢之橫決。“朱注”《新舊史》:開元二十九年七月,伊洛水溢,損居人廬舍,秋稼無遺,壞東都天津橋及東西漕,河南北諸州皆漂沒。此詩黿鼉二句,誌橋毀也。燕南、濟上、徐關、碣石,誌諸州漂沒也。吹畝,失萬艘,誌害稼並壞漕也。)
①《一統誌》:燕南,今順天保安州等地。漢章帝詔:“或起畝。”漢趙過為代田,一畝三。
②濟上,今山東濟南、兗州等地。《莊子》:“翱翔蓬蒿之間。”
③東方朔詩:“螺蚌非有心,深跡在泥沙。”《易傳》:“為蠃為蚌。”蠃,與螺通。蕭雲從曰,《莊子?天地篇》“子貢瞞然俯慚而不對”,與《漢書?佞幸傳》“石顯憂滿不食”,字體聲音微分而義則一。杜詩“多壘滿山穀”,亦作平聲用。
④揚雄《羽獵賦》:“薄索蛟螭。”《詩》:“鶴鳴於九皋。”《詩傳》:“深澤曰皋。”《釋文》:“九皋,九折之皋。”
⑤《左傳》:鞍之戰,齊侯自徐關入。師古曰:“徐關,齊地。”公《送弟穎赴齊州》詩:“徐關東海西。”《海賦》:“爾其水府之內,極深之庭。”
⑥《禹貢》:“夾右碣石。”《山海經注》:蠍石山,在右北平驪城縣海邊。《唐書》:平州石城縣有碣石山。公《昔遊》詩,追遊齊充之作,亦雲:“昔與高、李輩,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裏悲風來。”《淮南子》:“秋毫之末,視之可察。”閻若璩曰,王氏《通鑒地理通釋》:碣石有三處。騶虞如燕,昭王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此碣石特宮名耳,在幽州薊縣西三十裏,寧台之東,非山也,秦築長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麗界中,當名為左碣石。其在平州南三十餘裏者,即古大河入海處,為《禹貢》之碣石,亦曰右碣石。其說可謂精矣。或疑《史記?索隱》引《戰國策》,碣石山在常山九門縣。考九門縣,自西漢五代猶沿,宋開寶六年始省入槁城縣,西北二十五裏有九門城,四麵皆平地,求一培塿亦不可得,故鄭康成雲:九門無此山。
⑦《漢書?吾丘壽王傳》:“有司或由窮巷白屋。”《漢書》:顏師古注:“白屋,茅屋也。”
⑧《莊子》:“絕雲氣,負青天。”湛方窪詩:“青天瑩如鏡。”杜篤《論都賦》:“大船萬艘,轉漕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