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所轄的榮城、文登、乳山縣;濰坊市及所轄的諸城、青州市、昌邑、昌樂、高密、五蓮、壽光、安丘縣;淄博市及所轄的桓台縣;青島市所轄的膠州市、平度、嶗山、即墨、膠南、萊西縣;煙台市所轄的龍口、萊陽市、牟平、蓬萊、招遠、海陽、棲霞;萊州市;日照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及所轄的蒼梧縣;北海市所轄的合浦縣;玉林市、欽州市、防城縣。

這樣,使全國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構成的沿海對外開發前沿地帶顯著擴大,市、縣增加到288個。

同年3月25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李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不失時機地加快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並將它列為今後五年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求沿海地區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

至此,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決策最終確立。

二、規劃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以“閑錢、閑人、閑屋”起步的石獅,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並以買賣洋貨聞名全國。

●蕭山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之後,大量的日資、美資、德資以及台資企業等紛至遝來。蕭山成為台商心儀的大陸十大投資城市之首。

●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晉江人下南洋,隻是“出門掙錢”,如同“闖關東”一樣,極少舉家遷徙。青年男子做“番客”在外闖蕩,彙回來的錢,就成為家中妻小父母的生活來源。

● 規劃發展

福清吸引僑胞積極投資

198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醞釀製定擴大對外開放方案。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決定將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福建省廈門市的同安縣,原龍溪地區的漳州市(現漳州市薌城區)、龍海縣(現龍海市)、漳浦縣、東山縣,原晉江地區的泉州市(現泉州市鯉城區)、惠安縣、南安縣(現南安市)、晉江縣(現晉江市)、安溪縣、永春縣等11個縣(市),被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的範圍。

國家對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某些特殊政策,要求沿海經濟開放區把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先進經營管理經驗引進來並向內地推廣,把沿海生產的產品向內地銷售,滿足國內市場,發展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市場。要求沿海開放區按出口貿易的需要發展加工業,按加工工業的需要發展農業和其他原材料生產。

198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加快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1月和3月,又先後批準福建的21個縣(市)為沿海開放縣,加上石獅在1987年由鎮升格為市,福建沿海經濟開放區的範圍擴大到33個縣(市、區),即漳州、泉州、莆田市所轄各縣(市、區)、福州市所轄8縣、寧德地區的寧德市、霞浦縣和廈門市所轄的同安縣,至此,福建沿海經濟開放區麵積由13223平方公裏擴大到41626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344%,人口由75159萬人增加到17104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0%左右。

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福建省委對一些開放地區又推出更加特殊的開放政策。

1987年,福清縣(今福清市)根據僑鄉優勢,設立“融僑工業小區”。

福清設縣已有1200餘年的曆史,唐朝以前,福清境域先後隸屬於會稽、揚州、閩州、泉州(今福州)、福州和長樂等州府縣。

唐聖曆二年,即699年,析長樂縣南部包括平潭島的萬安等8個鄉,建立萬安縣。唐天寶元年,即742年,取“造福唐朝”之意,改名福唐縣。後梁開平二年,即908年,改為永昌縣,後唐同光元年,即923年,複稱福唐縣。後唐長興四年,即933年,從“山自永福裏,水自清源裏,會於治所”一語中,取“福”與“清”二字,改縣名為福清縣。元元貞二年,即1296年,因戶滿4萬,升格為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閩侯、晉江、莆田、福州等地、市管轄。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福清縣,建立福清市,仍隸屬福州市管轄。

為鼓勵僑胞投資,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允許融僑工業小區享受重點工業衛星鎮政策待遇。

在福清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裏逐漸形成了以塑膠、製鞋、紡織、電子、服裝等輕型加工業為主的行業結構,1991年產值達6億元。

1992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設福清灣投資區,占地麵積50平方公裏,是全國最大的投資區。

1988年6月1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準湄洲島為“對外開放旅遊經濟區”。

湄洲島位於莆田東南部沿海,全島麵積14平方公裏,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對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國際上也有廣泛的影響力。

湄洲島對外開放旅遊經濟區在實行經濟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實行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政策,廣泛吸收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上信奉媽祖文化的各界人士聯合開發湄洲島,發展朝拜旅遊、投資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湄洲島經濟繁榮,增進大陸與台灣的聯係。

1988年7月12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準開辟東山縣創彙農業試驗區。

東山縣是全國縣級最大的蘆筍生產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水產品出口基地。東山縣創彙農業試驗區擁有農業結構調整權、外貿進出口權等10條特殊政策。

蘆筍種植、對蝦養殖和網箱養魚成為東山創彙農業的三大支柱,1991年,3項產值21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82%。

20世紀80年代初的石獅是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潮濕的石板一條街,毗連烏壓壓的大棚,公開賣的是各種香港貨,從絲襪、舊衣服、風油精到鄧麗君的錄音磁帶,應有盡有。

改革開放初期,以“閑錢、閑人、閑屋”起步的石獅,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並以買賣洋貨聞名全國。

1984年,這個鎮已經成為“一片迷魂般的服裝城,胡同縱橫交錯,七拐八彎,‘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

在我國著名作家蔣子龍看來,“一個陌生人陷入其中,便很難再鑽得出這由色彩和布匹構成的迷魂陣了,滿眼都是衣服,從地麵直掛到屋頂,花花綠綠,無奇不有。從全國各地來的服裝販子,肩上背著碩大的口袋,如魚得水般地在衣服堆裏往來穿梭,尋尋覓覓。”

1986年,石獅鎮擁有鄉鎮企業592家,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129億元。每天進出鎮區的大中型客車就有1460多班次,白天平均每分鍾115輛次。

如此繁榮的經濟景象,與擁擠、肮髒、混亂的街道,以及在破爛布棚下簡陋鋪架上的那些漂亮貴重的洋貨,成為當時石獅乃至中國獨特的一道風景。

鎮區原有的行政管理體製和鎮區設施日益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環衛、排水、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不配套,阻礙了石獅經濟的提升。

“那個時候總是三天有電四天沒電,因此石獅人婚嫁的彩禮中必定有一件是小型發電機,”曾經是石獅僑聯幹部的蔡世佳感歎到,“這樣的石獅怎麼能更快速地發展起來呢?”

為讓石獅釋放出更大的經濟能量,1984年,蔡世佳與另外兩位人士給福建日報社寫“內參”,建議石獅作為晉江縣(即現在的晉江市)的一個經濟特區或開發區,並提高石獅鎮的地位,直接隸屬晉江地區(即現在的泉州市)和省領導。

1987年12月23日,在多方呼籲下,國務院批示準予石獅建市,省直轄並由泉州市代管,行政區域包括石獅鎮和周邊另外三個鄉鎮。

1988年10月17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準石獅市為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

在實行沿海經濟開放區政策的基礎上,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賦予石獅市在外經、外貿、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及金融外彙等方麵16條靈活政策和措施。

至1991年,石獅市僅服裝企業就有400多家,有6000多家服裝攤點分布在全國各個市場,服裝銷售額達62億元,產量達6000多萬件。

1991年與1978年相比,石獅市社會總產值增加98倍,工農業總值增加109倍,出口交貨總值增加54倍,財政收入增加16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8倍,城市人均生活費收入增加66倍。

1990年9月3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準開辟泉州馬甲為引進優良畜牧品種試驗區,由僑胞投資興辦,投資逾2億元,初步形成包括教學、科研、生產在內的綜合配套體係,開創了一條引進僑資加快農業係列開發的新路。

1991年5月17日,在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製定了《福建省鼓勵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的暫行規定》,鼓勵充分運用對外開放的優勢,引進外資推動工業小區的成片開發,促進利用外資向更高層次發展。

同年10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又製定《關於鼓勵外商投資農業綜合開發的暫行規定》,並決定推出沿海29個島嶼、突出部和國營、集體農場、林場、養殖場,作為鼓勵外商投資農業區域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

蕭山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蕭山在1978年之前,這個“敢叫滄海變桑田”的地區,是一個全國聞名的農業大縣,其中以“蘿卜幹”這種普通的農產品為代表的農業,是蕭山的立縣之本。

不過,1978年之後,一切都在變化。

借著改革開放東風,蕭山提出了“無工不富、無工不活”的發展口號,大力發展鄉鎮和社隊企業,奠定了農村工業的基礎,實現了農村工業發展的第一次飛躍。

就在不斷的探索與追逐當中,以萬向為代表的一大批鄉鎮企業在蕭山迅速崛起,為蕭山贏得了發展的先機。

據記載,蕭山在20世紀80年代就躋身於浙江省首個全國百強縣,跨入全國十大財神縣,在改革浪潮中一路領跑。

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曆經10年。

當年1月1日的蕭山農科報上發表了一篇經濟雜談,標題是《搞“三來一補”大有可為》。

文中提到:之江西服廠通過“三來一補”的形式,產品全部出口,給國家爭創了外彙;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出口7個國家和地區,前一年出口創彙突破300萬美元,創了該廠的曆史紀錄……

“外向型經濟”正是這一年蕭山媒體上最叫座的詞語。

此時的蕭山,對外開放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當年,蕭山市政府在首次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蕭山的不少產品已經從田野、鄉村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一些產品如萬向節等在國外已經享有較高的聲譽。

不過,在1988年之前,外商投資企業隻有杭豐紡織有限公司和泰康食品有限公司兩家。

就在這一年,蕭山被國務院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為蕭山擴大開放打開了一扇窗口。

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後,蕭山發展外向型經濟有了更多稅收等優惠政策。

利用這個機會,蕭山成立了綜合性涉外經濟管理部門,即蕭山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並出台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規劃,開始實施外向帶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