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戰略決策
●1984年初,鄧小平親自考察了深圳、珠海和廈門。考察後,鄧小平分別為3個特區題詞,肯定了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和實踐。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3月25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 戰略決策
共和國故事·再次突破
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1月25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座談會。
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有關地區和中央黨、政、軍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提出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建議,並著重討論了如何貫徹落實的問題。
會議一致認為:
先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繼而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我國在進一步實行改革與開放的新形勢下,加速沿海經濟發展,帶動內地經濟開發的重要戰略部署,有著重大的意義。
會議同時指出:
這三個經濟開放區應逐步形成貿—工—農型的生產結構,即按出口貿易的需要發展加工工業,按加工的需要發展農業和其他原材料的生產。
同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座談會紀要。
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經濟開放區市、縣包括:
江蘇省蘇州市及所轄的常熟市、吳縣、沙洲縣、太倉縣、昆山縣、吳江縣張家港區;無錫市及所轄的無錫縣、江陰縣、宜興縣;常州市及所轄的武進縣、金壇縣、溧陽縣。
浙江省嘉興市及所轄的嘉善縣、桐鄉縣、海寧縣;湖州市及所轄的德清縣。
廣東省佛山市及所轄的中山市、南海縣、順德縣、高明縣;江門市及所轄的開平縣、新會縣、台山縣、鶴山縣、恩平縣;廣州市的番禺縣、增城縣;深圳市的寶安縣;珠海市的鬥門縣;惠陽地區的東莞縣。
福建省廈門市的同安縣;龍溪地區的漳州市、龍海縣、漳浦縣、東山縣;晉江地區的泉州市、惠安縣、南安縣、晉江縣、安溪縣、永春縣。
上海市上海縣、嘉定縣、寶山縣、川沙縣、南彙縣、奉賢縣、鬆江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這表明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又一重要步驟。
沿海地區大約有兩億人口,工農業基礎較好,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科學文教水平較高、交通方便,信息比較靈通,曆史上就與國外有廣泛聯係,在全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積極尋找對外開放、振興經濟的突破口。這時廣東的一個建議打開了他的思路。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會上,廣東省委負責人在彙報工作時,希望中央下放若幹權力,讓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較多的自主權和機動餘地,允許在毗鄰港澳的地方舉辦出口加工區。
盡管這一建議當場就引起爭議,有的領導甚至提出廣東如果那樣搞,那得在邊界拉起7000公裏的鐵絲網,把廣東與相鄰的幾省隔離開來,以防止國門打開後資本主義的東西會洪水猛獸般湧進來。
但是,鄧小平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並說出了永載史冊的話語:
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在鄧小平的倡導下,經濟特區的籌建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起來。
1980年,4個經濟特區相繼開工建設,我國對外開放邁出了突破性的第一步。
經濟特區的興辦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有深切理解和熱情支持,也有懷疑和指責的。
有人認為,在深圳這塊土地上,除了五星紅旗是紅的,其他一切都成“黃”的了;有人說特區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舊中國上海的“租界”等等。
特區創業步履維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穀牧後來回憶道:
我是分管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工作的,深感壓力不少。特別是1982年上半年,很有些“秋風蕭瑟”的味道。
對辦經濟特區是肯定還是否定,特區實行的一係列開放政策是對還是錯?鄧小平對此一直十分關注。
1984年初,鄧小平親自考察了深圳、珠海和廈門。
考察後,鄧小平分別為3個特區題詞,肯定了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和實踐。
特區之行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深圳的興旺發達使他進一步堅定了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鄧小平回京後立即和中央負責同誌談話,提出:
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鄧小平關於是放不是收的論斷,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開放意識。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根據鄧小平的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把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廈門全島。
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這一舉措使開放浪潮湧向中國整個沿海地區,推動著中國經濟向新台階邁進,從而震撼了世界。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界人士紛紛到這些城市考察和洽談合作事宜,這些城市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工作有了長足發展。
1984年底,根據沿海14個城市開放的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研究開放沿海地區,擬把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市縣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以擴大出口貿易為導向,發展工農業生產,繁榮經濟。
鄧小平聽取彙報後表示支持,高興地說:
這很好嘛,沿海連成一片了。
鄧小平立即讚同再加上閩南三角地區。
沿海經濟開放區,同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我國對外經濟聯係的橋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
十三大提出沿海發展戰略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會開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著全國4600多萬名黨員。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黨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黨外副主席、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人士96人列席了大會,並有中外記者400多名采訪了大會,其中包括1名台灣記者。這些,在黨代表大會上,尚屬首次。
鄧小平主持了開幕式。
大會在《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工作報告中指出: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已經在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後,我們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台,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更好的條件。
大會強調要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開放地區應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
1988年1月,按照中共十三大精神,中央領導人根據對外開放從外向型經濟起步和演進的成功啟示,正式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
報告認為,沿海地區應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勞動密集與知識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沿海加工業要堅持“兩頭在外”,即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原材料和銷售市場放到國際市場上去,大進大出。報告還認為,利用外資的重點應當放在吸引外商投資上,大力發展“三資”企業。
同時,為了有助於推動沿海地區的發展,必須加快外貿體製改革的步伐,進一步搞活企業機製,充分發揮鄉鎮企業的生力軍作用;切實提高管理水平,讓外國企業家能夠按照國際慣例來中國管理企業;促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充分發揮我國科技開發力量強的優勢。
報告強調,當前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正麵臨著一個有利的機遇。“為了抓緊利用當前的機遇,沿海地區必須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總的來講,沿海一億多到兩億人口的地區,必須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向國際市場,進一步參加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這樣,“不僅沿海地區的經濟能夠加快發展,能夠提高水平,而且勢必有力地帶動中、西部的發展……這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具有戰略意義。”
1月23日,鄧小平在這份報告上批示:
完全讚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時機。
2月6日,中央政治局第四次全體會議同意上述構想,並決定把它作為一個事關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加以部署。
0
中央決定擴大沿海開發區
1988年3月4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工作會議。
會議認為:
對外開放9年來,一個多層次、有重點的對外開放新布局,即經濟特區——內地的新布局,為沿海地區轉向外向型經濟、參加國際大循環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會議指出:
貫徹落實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設想,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要把出口創彙抓上去,要“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以出保進,以進養出,進出結合。
會議建議國務院適當擴大沿海經濟開發區範圍,這個範圍大體相當於過去9年開放範圍的總和。
同年3月18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擴大沿海經濟開發區範圍的通知》。
“通知”說,國務院決定適當擴大沿海經濟開發區。這次新劃入沿海經濟開發區的共140個市、縣。
天津市:靜海、寧河、寶坻、武清、薊縣。
河北省:唐山市及所轄的豐南、灤南、樂亭、唐海、灤縣;滄州市及所轄的滄縣、青縣;黃驊縣、海興縣;秦皇島市所轄的昌黎、撫寧、盧龍縣。
遼寧省:丹東市及所轄的東溝、鳳城縣;營口市及所轄的營口、蓋縣;盤錦市及所轄的盤山、大窪縣;錦州市及所轄的錦西、興城市、錦縣、綏中縣;鞍山市及所轄的海城市;遼陽市及所轄的遼陽、燈塔縣;大連市所轄的瓦房店市、新金、莊河縣及由金縣改成的金州區;沈陽市。
江蘇省:南京市及所轄的江寧、六合、江浦縣;鎮江市及所轄的丹徒、丹陽、揚中,句容縣;揚州市及所轄的泰州、儀征市、邗江、江都、靖江、泰興、泰縣;鹽城市及所轄的射陽、東台、大豐、響水、濱海縣;南通市所轄的南通、海門、啟東、如東、如皋、海安縣;連雲港市所轄的贛榆、東海、灌雲縣。
浙江省:杭州市及所轄的蕭山市、餘杭、富陽、桐廬、臨安縣;紹興市及所轄的紹興、上虞、嵊縣;嘉興市所轄的平湖、海鹽縣;湖州市所轄的長興縣;寧波市所轄的餘姚市、慈溪、奉化、寧海、象山、鄞縣;溫州市所轄的甌海、樂清、瑞安、平陽、蒼南、永嘉縣;椒江市、臨海市、黃岩縣。
福建省:寧德、霞浦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