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靠岸時,一眼望去,碼頭上都是人。劉有能拿著照片一個個對過去,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親人:妻子、兒子、兒媳、孫女……一家老小來了7個人。
“差不多!”他剛一開口說話,眼淚就已經流下來了,一家人也哭成一團。
劉有能走的時候,兒子才兩歲,回來的時候,孫女都歡蹦亂跳的了。抱著比他高一頭的兒子,劉有能痛痛快快哭了一場。
這一幕,也讓圍在碼頭的人們感歎不已。
當時,像劉有能那樣的人還有很多;像劉有能尋親那樣讓人感動的故事還有很多。
1987年11月7日上午,“集美號”客輪駛進廈門港。8時20分,集美號客輪靠岸完畢,旅客開始下船了。
最先下船的台胞,是位身穿西裝係大紅領帶的先生。他環顧四周,在海關人員的指點下,走進了候檢大廳,來到台胞問詢台。
在檢查大廳,87歲的台胞張老先生和他76歲的夫人,向海關人員遞上了由香港中旅社簽發的台胞旅行證明書。張老先生激動地說:“回來了,盼了40年,終於回到家鄉來了!”
1987年闊別家鄉40年的台胞蘭先生,已經80歲,滿頭白發,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進機場候機室,邊檢人員挽著他,輕拉一把椅子讓他坐下,讓他優先辦理出境和領取行李手續。蘭先生這次是來家鄉會親並治病的。
有人問他想不想家?他抖著手笑道:“40年了,家眷都在家鄉,誰不想呢?”
蘭先生於40年前離開晉江去台灣做生意,家裏還有妻子和一個16歲的兒子。他想家念親,沒有再娶。開放當天,他立即帶著朋友送他的絲棉被和衣服趕到香港,然後打電話告訴老家的妻兒。
他感慨地吟道:“‘兒童相見不相識’,不知道兒子還認得我嗎?”正說著,從候機室外跑過來一位50歲左右的男人,一下子就跪在蘭先生的麵前,哭道:“阿爸,你來了嗎?我真想你啊!40年了,你身體還好嗎?”
這時,蘭先生表情淒然,反而無語。接著,又跑過來一個小女孩,拉著他的手叫“阿公!”原來,蘭先生的兒子、孫女已經在機場等候多時了。
許多台胞在機場、碼頭辦好手續後,立即乘出租車趕回故裏。
75歲的老台胞林女士,是1949年去台灣與丈夫團聚的,一去38年。
1987年11月7日,林女士走出客運站以後,便由專程趕到廈門迎接的兩個弟弟陪同,乘車前往漳州娘家,跟78歲的姐姐和親生女兒等相聚。
老姐姐得知妹妹要回來探親,特地從郊區趕到市區娘家苦等了10多天。她女兒更思念分離近40年的母親,母親去台灣時她才兩歲。林女士一到娘家,先在父母的遺像前拜了又拜,聲淚俱下,說:“二老放心吧,你們的女兒終於回來了!”
早在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首《鄉愁》,道盡了多少人的思鄉之情,1987年前,雖然隻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兩岸同胞卻音訊阻隔、交通斷絕,多少父兄不能相見、夫妻不能聚首、家庭不能團圓,更遑論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
正因為兩岸血脈相連、命運與共,大陸方麵始終不遺餘力地推動兩岸交流,助其拓寬領域、提升層次、豐富內容。
這些政策措施飽含著大陸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誼,有力地促進了兩岸交流,受到了台灣同胞的普遍歡迎和國際輿論的積極評價。福建東山劫後親人重團圓
1987年以後,福建東山島上幾對劫後“鴛鴦”重團圓的故事,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承載著台灣與大陸悲歡離合的不幸,又維係著海峽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
東山島位於福建漳州,風光極似南國海濱。島上有諸多名勝,有明朝戚繼光、鄭成功屯兵遺址,有明朝大學者黃道周故居。這裏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立島礁奇。
自台灣開放台胞來大陸探親以後,每年回東山探親的去台人員都有2000多人,回東山定居的有300多人。
東山樟塘鎮古港村台胞葉瑞龍的家,是一幢漂亮的二層樓房。葉瑞龍回憶起以前的苦難歲月,發出深深的感歎。
那是1950年5月10日東山解放前夕,33歲的葉瑞龍被抓兵去台灣,家裏丟下年僅30歲的妻子林美英和年幼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盡管在台灣也有家有妻兒,可他總是在“低頭思故鄉”中度過。
東山解放前夕,東山共有4700多名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了台灣。在那場浩劫中,當時隻有200多戶人家的銅缽村,就有147個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台灣。
全村已婚婦女除7名因生活特別困難改嫁外,91位一直守寡。由此,銅缽村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1987年11月,台灣開放台胞來大陸探親,葉瑞龍第一個趕回老家與妻子林美英及親人團聚。
之後,葉瑞龍幾乎一年兩次往家鄉跑。他說,大陸、台灣兩個家,都是我的骨肉親情,都舍不得,“年紀大了,如果跑不動了,還是選擇葉落歸根,回鄉定居。”
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後,銅缽村健在的去台人員85%五以上回來探親,有17個返鄉定居,但多數人已去世。到後來的2007年,全村隻有謝老王與吳阿銀、黃拱成與林美桃兩對夫妻健在,當年的“活寡婦”健在的也隻有18人了。
謝老王的妻子阿銀說,丈夫被抓去台灣時,她傷心地哭了幾個月,她回憶說:
當時,我是個弱女子,上要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下要養育三個孩子,太艱難了。多虧政府和鄉親們對我一家的照顧。
她不僅為公婆養老送終,而且將3個女兒撫育成人,成家立業,最後幸運地等來了丈夫。
謝老王在台灣38年始終孤身一人,度日如年。開放探親後,他火速趕回家鄉,剛見麵時夫妻擁抱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臉。
看到女兒們早已立家成業,謝老王特別高興,第二年便回鄉定居,安度晚年。
“寡婦村”的陳巧雲一談起丈夫,就淚流滿臉。她講述起當年丈夫被抓兵時的情景:那天清晨一點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她從睡夢中驚醒,破門而入的三個國民黨兵把她的丈夫強拉出被窩。從那以後,丈夫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全靠她瘦弱的肩膀承擔起破碎的家庭。
一直到1993年春,丈夫才返鄉與她團聚,可和陳巧雲一起生活9年就病逝了。陳巧雲悲傷地說,40多年來,嚐盡了親人分離的痛苦,丈夫回來的日子才真正享受到團圓的歡樂;團聚的時間太短了,真沒福氣啊。
到後來的2007年,東山島尚有近300名去台人員由於多種原因從來沒有返回家鄉探親,甚至音信全無。而他們的眷屬仍然癡情地苦苦等待著。
“寡婦村”這個名稱雖已成為曆史,但半個世紀生死離別的悲劇活生生地向世人展示了兩岸不幸分離的辛酸曆史。“悲劇不能再延續,祖國一定要統一”,這是東山島上5萬多去台人員眷屬的共同心聲。葉增榮悄悄回到江山老家
1987年11月台灣開放探親之後,葉增榮悄悄回到家鄉。葉增榮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院子裏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我走那年種下的香泡樹還在,長得差不多蓋過大半個院子了。這個時候,大門“吱”一聲被推開了,一個老太太牽著個小男孩進來了。我一眼就認出了她:是雲梅,我的雲梅啊。我走的時候她才20出頭,再見麵都已經是個滿頭白發的老太太了。我說了聲:雲梅,是我回來了,眼淚就怎麼也止不住了。40年的眼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