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服鄭:使鄭國畏服。
(33)親魯:使魯國親近自己。
(34)攘:排斥,這裏是“對抗”的意思。
(35)假:借。
(36)肝腦潤草莽:人死亡。
(37)胔(zì):腐爛的肉。
(38)暴:通“曝”。
(39)殘民以逞:用傷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40)霸諸侯:在諸侯中稱霸,做諸侯首領。
(41)固:固然。
(42)悖:違抗。
(43)寡人:諸侯國國君自己的謙稱,意思是寡德之人。
(44)羆(pí):一種熊,也叫馬熊。
(45)豺:獸名,性凶猛,體比狼小。
(46)並家:同住。
(47)鼉(tuó):鱷魚的一種。
(48)淵:深水。
(49)九夷百蠻:泛指各少數民族。
(50)宅於仁:在一定的道德觀念規範中安居,在相親相愛中共處。仁,愛人。
(51)務:致力,努力。
(52)獨:難道,唯獨。
(53)容:寬容。
(54)來庭:來朝。庭,通“廷”,朝廷。
(55)改圖:另作打算。
“譯文”
齊桓公打算第二次討伐山戎。
賓胥無問道:“聽說大王準備第二次討伐山戎。有這回事呢,還是沒有這回事?”
齊桓公說:“有這回事。怎麼樣?”
賓胥無說:“以我看來,可以討伐的理由共有五點,不應該討伐的理由隻有一點。”
齊桓公驚奇地問:“你說的那幾點都是些什麼呢?”
賓胥無說:“謀士很多,這是可以討伐的第一點理由;武器鋒利,戰旗精致鮮耀,這是第二點;馬圈的馬和糧倉的糧是充滿的,糧餉運送不絕,不必依靠鄰國的幫助,這是第三點;軍隊和睦,隊列整齊,不戰則已,戰無不克,這是第四點;大國有陳、蔡、宋、衛,小國有鄭、鄧、杞、薛,都是友好的國家,一旦需要相助,他們都會急切地接受命令,恨不能再長出兩隻腳,唯恐落在後邊,這是可以討伐的第五點理由。按照這幾點來說,如果阻止大王發兵,那就是糊塗的。可是,我私下有不同的看法。那個山戎,是個小國,假使果真有罪,大王已經討伐過它一次了,為什麼還要第二次討伐它呢?是為了土地嗎?沿海千裏,大王全都占有,怎麼偏偏愛那偏僻邊遠的荒野,來擴展大王的疆土?是為了百姓嗎?士大夫、官紳、文明而有教養的百姓充滿大王的國土,怎麼偏偏愛那綰著錐形發髻、穿著草製的衣服的夷族,使邊境遭受戰亂呢?是為了借這一次戰鬥形成稱霸的定勢嗎?大王已經使陳國順從、鄭國畏服、魯國親近而對抗楚國了,何必要借助山戎呢?現在再一次率領軍隊,不過是白白使百姓們慘死草叢,枯骨曝曬在原野罷了。為了爭奪土地而打戰,用殘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是好國君。不是好國君,就不能夠做諸侯的首領。這就是不應該討伐的那一點理由。”
齊桓公說:“大夫的話固然很好,但山戎多次違抗我,怎麼辦?”
賓胥無說:“熊、羆、豺、虎同住在大山裏,蛟、鱷、魚、鱉同住在深水中,那麼多的少數民族都可以一齊住在‘仁愛的大廈’之下;大王正想努力建樹仁德,難道唯獨不能容納一個山戎嗎?寬容它,它就來朝;討伐它,它就叛離。這就是武力比不上德威的原因。大王還是另作打算吧!”
齊桓公聽後說:“大夫的話很好!”於是就打消了第二次討伐山戎的念頭。
君子評論說:齊桓公是一位賢明的國君啊!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他一聽到正確的道理就那樣悅服呢?
“評說”
本文闡述了力不勝德的觀點,主張治國(尤其是對待少數民族)要以仁德感化為先,反對動輒訴諸武力的做法;同時表揚了齊桓公從善如流的美德。
文章先借賓胥無的口道出武伐必勝的五點理由,然後急流直轉,一連用四個反問句駁斥了武伐的錯誤,又用獸類、魚類做類比,推導出“九夷百蠻”也可“宅於仁”的觀點,從而得出“力不勝德”的結論。對比鮮明,逐層深入,推理嚴密,令人悅服。
至於“仁德”,今天當然要賦予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