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庭:門庭。
(21)候:拜見。
(22)危坐:正坐,端坐,以示恭敬。
(23)東榮:東邊屋簷底下。榮,屋簷兩端上翹的部分,今俗稱“飛簷”。
(24)舉火:舉起燈火。
(25)誠:確實。
(26)登祿仕:做了官。祿,俸祿。
(27)遽:迅速。
(28)中:內心。
(29)怵:誘惑。
(30)養於山林而毀於朝廷:在山林中修養成的好品德卻被官場的汙穢敗壞了。
“譯文”
玉戭生和三烏叢臣交了朋友。玉戭生說:“我們二人應自我嚴格要求,將來如果在朝廷做了官,對那些有權有勢人家的門,可不能登啊!”三烏叢臣說:“這是我切齒痛恨的。咱們何不為此發個誓呢?”玉戭生聽了很高興,二人就飲血盟誓道:“我們二人永遠同心,不圖私利,不巴結權貴,不投靠那些諂媚卑鄙的人而改變自己的節操;如果兩人當中有誰違背了這個誓言,甘願受神靈處死!”
過了不長時間,二人都在晉國做了官。玉戭生又一次重申了以前二人的誓言,三烏叢臣也說:“話音還在耳邊響著,怎麼敢忘掉呢?”當時,晉國是趙宣子執政,君王很信賴他,那些大夫們天天在趙宣子家裏出出進進,忙於投奔。山烏叢臣看到這種情況,就後悔自己曾經為此發過誓。既害怕玉戭生知道了,又不得不去巴結趙宣子。為了兩全起見,他便在雞叫頭遍時就去拜見趙宣子。一進門,看見東邊屋簷下恭恭敬敬地坐著一個人,舉起燈火一看,原來正是玉戭生。兩人都慚愧地退了出來。
君子說:這兩個人當初貧賤時,他們的盟誓確實很好;等到當了官的時候,就迅速地改變了他們原來的誌向。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激烈地考慮著自己的利害得失,擺脫不了權勢的誘惑的緣故。讀書人在做官前修養成的好品德,一進官場便蛻化變質了,古人的這個感慨大概是深有感觸的啊!
“評說”
本文諷刺了那些為了名利而喪失氣節屈身權貴的人,重吟“士養於山林而毀於朝廷”之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官場是一個大染缸。揭露是深刻的。
在寫法上,用立盟、憶盟之堅,反襯背約食言之速,特別抓住了二人在趙宣子家狹路相遇的場麵給以渲染,既突出了主題,又增強了辛辣的諷刺效果。讀之,頗具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