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西王須之死(2 / 2)

(31)餘艎:一種大船。餘,通“艅”。這裏的“餘艎、小舟”同義,都指的是小船。

(32)度:通“渡”。

(33)挾:用臂夾住,拉。

(34)罽(jì):氈子一類的毛織品。

(35)不蔫:不退色。蔫,花草枯萎,顏色失鮮。

(36)腯(tù):肥壯。

(37)盍升岸:何不上岸。升,登。

(38)囊石加頸:用口袋裝上石塊拴在脖子上。

(39)戮:殺。

(40)斯:即,就。

(41)見殺:被殺。

(42)施:施加。

(43)同氣者: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氣,呼吸。

(44)天王:周天子,也泛指封建帝王。

(45)刑書:法律條文,刑法。

“譯文”

齊國的西王須擅長在海外做買賣,經常出入在扶南、林邑、頓遜等南海各少數民族國家,販運買賣各種珠寶,如玳瑁、玻璃、寶石、瑪瑙等物,明光閃閃的。

不料,一日卻遇到了台風而翻了船,西王須抱著斷了的桅杆漂在水中很長時間,僥幸而靠了岸,渾身濕淋淋地走上彝陰山。山大林深,見不到太陽,整日霧氣沉沉。西王須料定要死在那裏了,於是尋找到一個山洞,想鑽進去,堵住洞口,悶死在裏邊,以免自己的屍體被鳥類吃掉。剛要進去,一個猩猩從洞穴中出來了,它反複看了看西王須,好像很同情,然後又拿出大豆、蘿卜、委萎等東西,指著讓西王須吃。西王須正餓得慌,香香地飽餐了一頓。洞內右邊有個小洞,是猩猩的臥處,鋪著新弄來的鳥獸的細毛,有一尺多厚,很暖和,就讓給西王須住;猩猩卻臥居外邊,時逢寒冬,也無法顧及自己,又不能說話,隻是時時不斷地支吾著,像是安慰勸解西王須的樣子。如此過了一年,猩猩總是照料西王須,一天也不懈怠。

一天,忽然有一隻小船從山下渡過,猩猩急忙把西王須挾出洞,送他登上小船。西王須上了小船一看,原來船主是他的一位朋友。此時猩猩仍遠遠地望著上了船的西王須不忍離開。西王須就向他的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毛氈,染過的毛氈一百年也不退色。這個猩猩很肥,殺了它一定能得到一鬥多血。何不上岸捉住它呢?”西王須的朋友聽了,氣得大罵道:“那猩猩是獸麵人心,你卻是人麵獸心啊!不殺掉你,還留下你幹什麼?”說著就用口袋裝滿了石塊綁在西王須的脖子上,把他沉入江中。

君子評論說:那些忘恩負義的人,人即使不殺他,鬼神也要把他殺掉的。西王須的被殺,的確是應該的!雖然這麼說——西王須固然該殺,可他的忘恩負義也隻是加在獸類身上。要看到人和人之間也是有這種情況的。難道隻是一般的人與人之間有這種情況嗎?不,甚至在那些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友之間,也往往有這種情況。能把這號人怎麼樣呢!可是,國家的法律尚且可以憑借,我們應該依法前去懲辦他們!

“評說”

本文狠狠地痛斥了那些負恩背義的歹徒。從文末的議論看,作者對此等人麵獸心之輩已深惡痛絕,誓與其不共戴天。

文章寫得宛轉波折,跌宕起伏。先言其在生意興隆、頗為得誌之時覆舟沉江,死在旦夕,一起一落;繼敘其僥幸薄岸,卻“自分必死”,尋竇自絕,再起再落;又寫其得救於猩猩,死中逢生,生而複死,三起三落。特別是極狀猩猩的推心相救,與西王須的恩將仇報形成強烈對比,蓄起不誅之則天理不容之勢,為其友“囊石加頸沉之江”高築起宣判台,使天理昭然。可謂引流入穀,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