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頓大夫權學龍鳴(1 / 1)

頓國(1)之大夫權聞黃帝(2)與蚩尤(3)戰;製角(4)以象(5)龍鳴,樂之。刳桐(6)而髹錮(7)焉,畫為龍文(8)。日習焉,其音鬱紆(9)而迴旋,優優焉(10),癰癰焉(11),可聽,若能通乎元潛(12)者。大夫吹向南山之湫(13)以感龍(14)。湫中三足能(15)聞角鳴,意(16)人將醢(17)己,呀然號(18),林木皆動。大夫大驚,謂真龍吟也,走謂公子奇曰:“真龍之鳴,業業(19)如靈鼓(20),前後相續,宛潬(21)不能休。吾向(22)學者殆(23)非也,請改(24)而習諸(25)何如?”公子奇曰:“子所聞者,能(26)也,非龍也。龍之鳴,人鮮(27)能聞。子之角,固(28)偽也。今子又以能為龍,益(29)偽矣。舍偽而學偽,奚(30)擇焉?”

君子曰:世之法(31)孔子,斷斷(32)兮,自謂得其宗(33)者,若真龍出鳴則駭矣。

“注釋”

(1)頓國:春秋時國名,故城在今河南項城縣。

(2)黃帝:神話傳說中我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

(3)蚩尤:神話傳說中東方九黎族的首領,能呼雲喚雨。後與黃帝戰於涿鹿,敗而被殺。

(4)角:古樂器名。

(5)象:模仿。

(6)刳(kū)桐:挖空桐木。

(7)髹錮:上漆。髹,赤黑的漆。錮,用鎔化的金屬堵塞空隙。

(8)龍文:龍形的花紋。

(9)鬱紆:重厚而宛轉。

(10)優優焉:協調的聲音。《爾雅·釋訓》:“癰癰優優,和也。”

(11)癰癰(yōng)焉:和諧的聲音。《爾雅·釋訓》:“癰癰優優,和也。”

(12)元潛:最深邃的地方。

(13)湫:水池,深淵。

(14)感龍:使真正的龍感應。

(15)三足能:怪獸。《國語·晉八》注:“能,似熊。”

(16)意:意料,推想,以為。

(17)醢(hǎi):肉醬。

(18)呀然號:大聲嚎叫。呀,象聲詞。

(19)業業:高亢宏亮。

(20)靈鼓:古樂器,六麵鼓,一說四麵鼓。

(21)宛潬:水浪翻滾綿延。此處指回旋相繼的聲響。

(22)向:從前。

(23)殆:幾乎。

(24)改:更正。

(25)諸:之,代詞。

(26)能:一種像熊的野獸。

(27)鮮:少。

(28)固:本來。

(29)益:更加。

(30)奚:何,什麼。

(31)法:效法。

(32)斷斷:決斷無疑而專心誠意。

(33)宗:正宗。

“譯文”

頓國有個名叫權的大夫,聽說了黃帝駕龍和蚩尤交戰的故事,就製作了一種叫角的樂器用來模仿龍鳴,很高興。他先挖空桐木的心,然後在表皮塗了漆,又畫上了龍形的花紋。角製成了,天天學著吹奏。吹出的聲音婉轉回環,和諧悅耳,好像能傳到最深遠的地方。

有一天,權便向著南山下的深淵吹起來,想使真正的龍受到感應。深淵中有一種怪獸——三足能聽到了,以為人要把自己剁成肉醬,便大聲吼叫起來,山林樹木都被震動了。權大驚,以為是真龍的鳴聲,急忙逃走。向公子奇說:“真龍鳴叫的聲音,高亢洪亮,好像六麵鼓聲,前聲後聲相連,回旋曲折,好像沒完沒了。我從前學的幾乎一點不像,我想重新學習怎麼樣?”

公子奇回答說:“你聽到的是能的叫聲,並非龍鳴。龍的鳴聲,人很少能聽到。你的角從前吹出的聲音本來就不是龍鳴,是假的。現在你又把能鳴誤認為龍鳴,如果再模仿能的鳴聲,那麼就更加是假的了。舍棄了原來那個並非龍鳴的鳴叫,又重新學習另外仍舊不是龍鳴的鳴叫,這有什麼選擇的意義呢?”

君子評論說:世人中那些效法孔子的人,多麼決然無疑而專心誠意啊。他們自以為學得了正宗的孔子學說,其實不然,如果一天聽到了真正的孔子學說,他們定會驚駭的!

“評說”

此篇短文,當是作者為諷喻那些盲從的求道攻業者而寫的,譏笑了道聽途說、穿鑿臆會、不求甚解、淺嚐輒止等不良學風,展示了那些自以為學富五車、墨漬滿腹實則一竅不通空空如也的求道者一旦接觸實際便惶惶不安若有所失的窘相。

宋濂一向以悟得真道的儒學家自居,文末的“君子曰”數語,就是這種自詡、矜持情緒的袒露。其實,即使孔子也並非“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