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孫由於諫楚昭王尊王睦鄰(1 / 3)

晉侯(1)將伐楚。楚子(2)甚懼,召六卿(3)訊(4)之曰:“楚國雖小,自若敖、蚡冒(5)至於武文(6),威稜氣焰(7)懾彼諸姬(8)。今晉君不道(9),乃謀兵入我,是蔑寡人而死二三子(10)也。寡人耄(11)矣,不複親帥三軍以逆(12)。堅乃(13)城郭(14)以遲(15)晉人,不亦可乎?”

王孫由於(16)對曰:“然。《易》有之:‘王公設險(17)以守其國。’非險,國孰與(18)守?盍(19)圖諸(20)?雖然,城郭有時而墮也。楚國之南有方城(21)焉,其東有漢水焉,晉人雖眾,將焉用(22)之?雖然,山川之阻,亦可逾(23)也。若使舅犯(24)守郢(25),先軫(26)保鄖(27),叔肹(28)禦雲中(29),荀偃(30)扼直轅(31),誰敢侮予(32)?雖然,此猶(33)以力言也。齊民(34)毒吾賦(35)久,若綏(36)之以仁,馭(37)之以寬,繩(38)之以禮,則封內(39)之民德君(40)以死守矣。雖然,是保民也,非保國也。”

楚子曰:“何謂保國?”

王孫由於曰:“君務(41)上尊天王(42),下睦四鄰(43),分昭於上(44),勢(45)定於下,上下有序,疇(46)敢搆兵(47)?是保國也。”

楚子曰:“善。”於是遣公子結(48)如京師(49),左司馬戌(50)聘(51)於齊、魯諸大國。

晉侯聞之,謂諸大夫曰:“楚國方尊王睦鄰,而以兵入其境,不祥。”遂退師。

君子曰(52):甚哉!分(53)之大也。分為天則(54),定乃靡(55)亂,何有兵禍哉?《易》(56)不雲乎:“六二之吉,順以則也(57)。”失則凶矣。

“注釋”

(1)晉侯:春秋時晉國國君,此應指晉定公。侯,周天子對晉國國君的封爵,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2)楚子:楚國國君,此應指楚昭王。子,周天子對楚國國君的封爵,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3)六卿:《周禮》把執政大臣分為六官,即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稱六卿。後世也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為六卿。

(4)訊:詢問。

(5)若敖、蚡冒:楚國的兩個國君。若敖即熊儀,楚第十四君,公元前790-前764年在位。蚡冒即熊眴,楚第十六君,公元前754-前741年在位。

(6)武文:楚武王和楚文王。武王即熊通,楚十七君,前740-前690年在位。文王即熊貲,楚十八君,前689-前679年在位。

(7)威稜氣焰:聲威,氣勢。

(8)諸姬:各姓姬的國家(與周王室同姓的國家)。

(9)不道:無道,不講理。

(10)是蔑寡人而死二三子:這是瞧不起我又要置你們於死地。是:這。蔑,無視,瞧不起。寡人,古代諸侯國國君對下的自稱,意思是“寡德之人”。二三子:諸位,你們。

(11)耄:年老。

(12)逆:迎擊,阻擊。

(13)乃:其,代楚國。

(14)郭:外城。

(15)遲:使……緩慢,阻擋,抵抗。

(16)王孫由於:人名,複姓王孫,楚國大夫。

(17)王公設險:國君在險要地帶設置防線。王公,天子、諸侯,泛指王侯公卿、達官貴人。“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語出《周易·坎卦》。

(18)孰與:何如,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