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星月又明,蘭玉蓮來到橋下,隻見尾生的衣服掛在橋柱上,不見人影,一切都明白了,她對著藍溪河哭訴:“尾郎呀尾郎,可恨公婆管得太緊,我不能脫身,害得你為我而死。我怎能一個人活在世上……”最後她高喊一聲:“尾郎慢行!”便一頭撲進藍溪河裏。

曆史人物

汪鋒汪鋒同誌,原名王鈞治。1910年12月出生在陝西省藍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在學生時代,他就投身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青年時期,領導了全縣反對學閥的學生運動,參加了著名的渭華暴動。曾任中共陝西省委軍委書記、渭北特委書記、三原中心縣委副書記,紅二十六軍代政委。1935年12月,毛澤東同誌親自委派汪鋒同誌以紅軍代表的名義,同楊虎城將軍會談,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達成了協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汪鋒同誌在周恩來同誌領導下,參加了我黨解決事變的有關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汪鋒同誌隨許權中旅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1938年,汪鋒同誌回陝西省委工作。1945年,汪鋒同誌出席了黨的“七大”。1946年1月,任中共陝西省工委書記;1946年8月,任豫鄂陝邊區黨委書記、邊區政府主席、軍區政委和行政公署主任。1948年6月,任陝南地區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政委。解放後,汪鋒同誌先後擔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兼統戰部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西北民族學院院長。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代理書記。1958年,汪鋒同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1961年1月,在甘肅經濟最困難的關頭,中央任命汪鋒同誌為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

在“文化大革命”中,汪鋒同誌受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但他堅信黨和人民的正義事業最終會勝利。1977年7月,他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烏魯木齊軍區第二政委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78年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烏魯木齊軍區第一政委、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82年,汪鋒同誌奉調回京,參與領導中央落實政策和對台工作。1987年4月,汪鋒同誌被增補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為人民政協事業和統一戰線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汪鋒同誌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出土文物

建國以來,玉山鎮已發現古遺址2處。1973年11月在玉山鎮許廟村北發現唐許廟遺址,麵積約20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為泥質灰陶形水道,手印紋磚。1988年8月在玉山鎮玉山村東,發現北魏時無名寺院遺址,麵積約900平方米,出土文物為北魏佛造像一座,龜座及大量磚瓦殘片。現重要的文物藏品有1982年在玉山鎮玉山村出土的唐代水道,全長56厘米,一頭大,一頭小。

民情風俗

玉山街景衣食住行玉山古鎮的人民勤勞,善良、淳樸、熱情好客。隨著古鎮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衣著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民國時期人們穿的長袍短褂,建國初穿大襟衫子大襟襖,褲子寬大而且較短。腳下一般穿自家做的布鞋,冬季穿家裏做的棉布窩窩。建國初的衣服多為黑、白、藍三種顏色,婦女有穿花格格布或印花布的。90年代以後多穿夾克、風衣、套裝等,婦女講究花色鮮豔的服飾,著裝個性化。

古鎮的群眾在飲食方麵一日三餐,因為以種小麥和玉米為主,所以早飯多是糊湯、饃,午飯以麵食為主,晚飯多以稀飯或中午的剩飯。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飯、餃子、臊子麵等已成家常便飯,逢年過節一般都炒菜、喝酒、吃飯。

古鎮群眾的住房變化極大,建國初的住房多為土木結構,以柴房和廈房為主。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住房也在不斷變化,70年代到80年代興起了建房熱,由土地部門批三間莊基,蓋磚木結構,至少用磚包裹簷牆和牆腿子,房上鋪紅機瓦,門窗也用上玻璃和窗紗。90年代到21世紀,建房熱不斷升格,大多蓋三間兩層樓房,房屋式樣不斷更新,一磚到頂,門麵大都貼瓷片,內部裝飾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