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自成練兵石門關
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義軍駐紮在石門湯峪一帶,一方麵擴充義軍隊伍,一方麵在湯峪石門鎮原君廟裏辦了一個專門打造兵器的工廠。最近,我們在石門村原君廟舊址發現了明代嘉靖二十三年豎立的一塊“石門鎮”碑石,碑石記載著石門鎮原有很多手工業作坊,亦稱石門坊,說明石門鎮當時不但是個軍事要地,而且商業也很繁榮。故劉宗敏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在這裏設立兵工廠,並在石門山上紮營下寨,李自成與劉宗敏天天親自指揮部隊操練作戰技術。人們把李自成住的地方叫“闖王寨”,現在石門穀口的闖王寨一帶,還留有許多棧孔,就是農民義軍準備行軍作戰的道路遺跡。在這裏作戰進攻時可依山作屏,居高臨下,控製製高點,而且能夠主動出擊,退時可深入山中,拒敵於石門山外,闖王決心在這裏與敵軍大戰一場。誰知明朝廷已知闖王用兵之計,調來了豫、楚、晉、蜀四路大軍,並命令豫、楚兩路軍隊從河南、湖北一帶向義軍圍攻過來。義軍雖在正麵打敗了敵軍的進攻,殺得明軍屁滾尿流,但敵人從四麵包圍的圈子越來越小,李自成與劉宗敏商量,認為應當作戰略上的轉移,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夜經白鹿塬攻克藍田縣城,立即補充了部隊的給養,打擊了土豪劣紳。待明軍洪承疇部尾追部隊到藍田縣城時,李自成帶領義軍已出七盤坡到達藍田山與商洛一帶深山地區。劉宗敏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條件,把在藍田參加義軍的人,組織了一個鐵匠營,專門鑄造兵器。他們鑄造的兵器既鋒利又得心應手,還特別總結了與敵軍作戰的經驗,精心製造了火藥,大大提高了義軍的作戰能力。隨著藍田商洛地區受苦受難貧苦農民積極參加義軍,義軍的隊伍人數越來越多,迅速得到了擴展,在潼關大戰中,打敗了明軍洪承疇部,大長了義軍的威風,挫敗了敵人妄圖殲滅義軍的圖謀。
劉宗敏,藍田孟村鄉大王村人,自小當鍛工,人稱劉鐵匠,參加義軍後,作戰驍勇,是一位農民義軍中有戰略思想的軍事家。他在與敵人長期作戰中,非常重視部隊後勤工作的供給,他自在石門鎮原君廟創辦兵工廠之後,在商洛山中又組織鐵匠營,保證了義軍作戰武器的供應。他在石門鎮原君廟用火藥製造非常簡單的火炮,不僅在戰爭中發揮了殺傷敵人的作用,保證了義軍在摧毀明王朝軍隊戰爭的勝利,而且在我國使用熱兵器的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劉宗敏向李自成建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主動從石門作戰略轉移。在快建攻克藍田縣城,抓緊部隊給養供給之後,由七盤坡迅速轉入藍田山與商洛山區,與當地群眾休養生息,以利再戰。這種思想和戰例,在我國農民戰爭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後來魚腹山戰鬥中義軍失利,投降敵人的甚多,闖王李自成要自殺。在這緊急關頭,劉宗敏殺二妻對李自成說:“吾死從君矣!”這不僅表示了他對農民義軍事業的忠誠,而且也影響到許多義軍殺妻,誓從李自成繼續起義事業,從而扭轉了危局,也挽救了李自成本人。這種在危急時機的政治思想工作,對一個政治工作者來說,也應該有所啟示。由於劉宗敏對義軍事業的無限忠誠和他的顯赫戰績,很自然地成為李自成農民義軍不可缺少的戰將和富有戰略思想的軍事家,成為李自成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後來,他官拜為將軍,位列文武百官之首。
讚劉宗敏
義軍大將劉宗敏,藍田鐵匠受苦人。
作戰驍勇敢編陣,粗中有細謀深沉。
朝廷聲聲罵流寇,義軍針對鋒對鋒。
東流西寇遊擊戰,南撇北追殲官軍。
石門辦起兵工廠,商洛又辦鐵匠營。
改良兵器重後勤,輔製戰略鑄軍魂。
終滅朱明建大順,農民戰史萬古存。
將軍不懼百戰死,功罪憑說留後人。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破潼關,遂連破華縣、渭南,臨潼,同時複派一路軍隊經商縣柞水從終南出石門關,由南路配合攻打西安,明守將王根子開城門投降闖王。在石門關作戰中,明軍紛紛投降,隻有一人名叫陳永福,以前曾射壞李自成一隻眼睛,他率領一支小部隊,占據山頂不敢下來投降。李自成聞訊後,傳諭並折箭為誓,隻要陳永福投降,就不殺他。陳永福深受感動,冒死下山投降,後來闖王對他說:“你射壞我的眼睛,死有餘辜,但兩軍作戰各為其主,情有可原。”可見闖王氣度非凡。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稱帝於西安,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本人改名自晟,封侯拜相,成為曆史上有名的農民政權。是年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於煤山。而陪崇禎殉死的親伺大監王承恩,卻是湯峪鎮聚慶村人,當時村人相聚以慶王承恩的“忠烈”,後將村名由渠坑村改為聚慶村。現在王承恩的故居共三進院落,五間寬大的宅院,後廳堂內原掛有王承恩的畫像,後代族人四時祭祀,以懷念這位封建社會湧現出的“忠烈”君子。
李自成義軍從石門出發,很快攻下了縣城。他是怎樣攻下縣城的呢?他感到用雲梯攻法太傷兄弟,於是就命一幫小兄弟,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城牆下挖了一個小洞口,又從此穿穴入城。初僅能進一人,漸至數人,穴地挖土以山,並留以土柱,係以粗繩,挖畢,百八十人拽繩一呼,而柱折城崩,用此法攻下藍田縣城,以後用這種方法攻下了許多有名的大城大鎮。
闖王在石門鎮屯兵,紀律嚴明,愛護貧苦農民,當地群眾至今還傳為佳話,原君廟兵工廠遺跡也被保存了下來。人們從這些軼事遺跡中,懷念闖王轟轟烈烈的一生,也為他們的失敗而感到痛心。史書記載,闖王戰死於湖北省通山縣的九宮山。但又一傳說李自成未死,兵敗後他隱居湖北石門,在夾山靈泉寺為僧,名字叫“奉天玉和尚”,康熙十三年他病死於寺內。這大概也反映了人們頭腦中的“英雄不死”的觀念。
(四)石門湯泉古詩拾遺
石門湯泉曆史悠久,人文景觀遍布,古今文人騷客,作詩獻賦何至百十。茲就手頭資料選其主要列後,每首詩先介紹作者,後有注。
王維: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父曾任蒲州司馬,故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唐開元九年進士及第,曆任左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吏部郎中、給事中,累官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居藍田輞川別業20多年。他是在盛唐文化全麵高漲的曆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藝術上極見功夫,體物精細,寫狀傳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先於李白、杜甫登上詩壇,其詩兼長眾體,是山水田園詩的巨匠,又是言征戍、寫邊塞、話送別、歌應製的能手,被後世稱為“詩佛”,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他又精通音樂,早年曾任大樂丞。書法上他兼長草隸各體,繪畫尤為突出,後人推許他為南宗畫派之祖,唐代宗景帝稱王維為“一代文宗”。傳世作品主要有《王摩詰文集》、《輞川集》、《輞川圖》等。
藍田山石門精舍藍田山:廣義的藍田由泛指秦嶺山脈東側藍田境內之諸山,石門亦屬藍田山境。藍田山東部亦有石門,此詩不知竟指何處,但所寫與石門山景近似,故收錄於冊。精舍:指佛教僧人、道教道士修煉居住之所。這裏的精舍指佛教精舍。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漾舟:浮泛舟船,亦指乘船。唐時藍田諸河流水勢較大,輞水、湯峪河水均可泛舟。
探奇不覺遠,因似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狹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吟鬆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遒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冥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途,明發更登曆。
笑謝桃園人,花紅複來覿覿(di):相見意。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初曾入佛門為僧,法名無本。來京時,洛陽縣令禁止僧人午後不得出行,後還俗。曾於京師騎驢吟詩,有“僧敲月下門”之句。初欲作推字未決,引手作推敲勢,不覺衝京兆尹韓愈導從,愈因教其為文,舉進士,久不第,文宗時坐誹謗謫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苦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詞,有《長江集》傳世。
石門穀留辭從叔暮
賈島
幽鳥飛不遠,此行千裏間。
寒衡陂水霧,醉下菊花山。
有恥長為客,無成又入關。
何時臨澗柳,吾黨共來攀。
此詩寫自己不得誌,語甚苦寂,自問什麼時候才能有柳樹那樣隨風飄揚的精神而求上進。詩中“醉下菊花山”句,表明自己之性格。
張喬:池州(今安徽貴池縣)人,唐懿宗鹹通時進士,與許裳、鄭穀諸人號稱十析。黃巢起義時罷舉,隱居九華山(在今安徽省青陽縣西)以終。其詩中描寫山水之作,清新可讀。
在雲台山建立森林公園時,如將“鄭穀藍田別業”作為人文景觀置諸園內,定能豐富森林公園內涵,爭取更多遊人,故為鄭穀作傳,以供規劃雲台山森林公園時參考。
寄贈藍田韋少府先輩
鄭穀
玉畿第一縣玉畿:古代京城千裏以內地域稱京畿,畿內的縣稱畿縣。藍田因產玉故稱玉畿,屬京兆府第一縣,故稱“玉畿第一縣”,縣尉是詞人。
館殿非初意,圖書是舊貧。
斫冰泉竇響,賽雪廟生春。
自此升通籍日近身通籍:有入宮晉見皇帝的資格稱通籍。進士初及第也稱通籍,清華清華:清高顯貴的第或官職。《北齊·袁聿修傳》雲:“聿修少年平和濕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曆任清華。”。
順動順動:即升遷調動。
後藍田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