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鈴勞
一、地理位置
藍田縣位於秦嶺北麓關中平原南部,是古城西安的東南門戶,縣城麵積1969平方公裏,轄22個鄉鎮,519個行政村,總人口63萬。縣域內農業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湯峪鎮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區著名的溫泉旅遊勝地,是藍田縣重點旅遊開發區。位於西安市東南45公裏,藍田縣西南20公裏處。介於東經109°8′13″~109°17′19″和北緯33°6′05″~34°5′39″之間。北與長安縣魏寨鄉為鄰,南與柞水縣一嶺之分,西接史家寨鄉,東連焦岱鎮。全鎮地形南北狹長,直線距離約26公裏,東西較窄,寬4公裏,總麵積132平方公裏。
二、自然條件
湯峪地處渭河斷陷盆地與秦嶺山地接壤地帶,跨秦嶺山地和渭河盆地兩大地貌單元。該區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2.8℃,日照時數為2148小時,年總輻射量為11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為731.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九十月份。全年無霜期為210天。
湯峪曆史悠久,溫泉馳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和革命曆史遺跡遍布,更有很多古老的民間傳說和曆史古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內涵。資源豐富,盛產林木、藥材、山貨、果木等。
三、曆史沿革
湯峪溫泉曆史悠久,據《漢書》載“(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0)春,長公主共養勞苦,複以藍田石門益長公主共養湯沐邑”。說明在昭帝之前已經建起了湯峪溫泉。湯峪溫泉自發掘以來,湯沐的人絡繹不絕。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名湯峪溫泉為“大興湯院”。建國後,國家、省、市曾先後投資開發,興建“陝四省幹部療養院”、“陝西省湯峪礦泉療養院”、“陝西省第三人民醫院”等。1998年,藍田縣委、縣政府將湯峪確定為全縣唯一的旅遊開發區,重點扶持發展,並成立藍田縣湯峪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經過一年多建設,湯峪旅遊開發區基礎設施條件正不斷優化,通訊設施完善,電力充足,交通網絡已初具規模,這一切都吸引了眾多客商前來投資洽談。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幾個項目已經入區建設,部分項目已逐漸建成並已接待遊客。鎮政府所在地塘子街村,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小康示範村”,被市委命名為“西安市小康村先進黨支部紅旗單位”。
四、豐富的資源
1.自然資源
湯峪鎮位於秦嶺北麓,環境優美,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聞名遐邇的“湯峪溫泉”。湯峪鎮得名於“湯峪溫泉”,古稱“石門湯泉”,地處塘子街,屬於渭水盆地斷層線上的高溫礦泉之一。與同類型溫泉眉縣西溫泉、臨潼東溫泉相比,具有曆史悠久、水溫高、所含礦物質種類多、儲量豐富等優勢。據史載,湯峪溫泉在昭帝(始元元年)之前就已建立。尤其到唐,已更具規模和影響力,遠近聞名。據《長安誌》、《藍田縣誌》載: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來湯峪溫泉浴後,給湯峪溫泉賜名為“大興湯院”,並擴建“玉女”、“融雪”、“漣珠”、“漱玉”、“濯纓”五塘,分別為官員、平民、軍人、婦女沐浴。南宋鄭樵《通誌》記載:“(湯峪溫泉)或曰病者浴之徹愈,或曰風濕者浴之多愈。”後並立有明大儒陳作霖洗病時辰碑,以戒其效。尤以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病等浴之即愈,而每逢春季沐浴最佳,故有“功德水”、“桃花水”之稱。湯峪溫泉水溫高,出口水溫高達62℃,明顯高於臨潼和眉縣溫泉。所含有硫酸鈉、鎂、鈣等20多種礦物質,適宜30多類105種疾病的水療。而且其溫泉水源足、水質良好,已開發的自流井每日可供沐浴熱水600-700多噸。著名溫泉醫療專家劉廣漢教授在《陝西溫泉與溫泉治療》一書中說:“許多棄疾健歸的人稱湯峪溫泉為‘天下第一名池’。”
有“小西湖”之稱的石門湯泉湖。湯泉湖水,源於秦嶺深山的湯峪河,水域遼闊,水源充足。《長安誌》說:“石門穀自秦嶺出,北流三十裏入萬年界。”《藍田縣誌》:“係渭河一支流,源於湯峪南月亮石1.5裏處。”湯峪河先後彙集水層溝、齊溝等13水至湯峪口,流域80%以上係石山區,故河水清澈,湖麵如鏡。
雲台山、紫雲山。雲台山位於鎮南15公裏處,雄、奇、險、秀,“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其最佳寫照。山上自然景觀遍布,宗教景點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更富有豐富的珍禽異獸、奇花異木等自然資源。山頂上的“三教堂”等道教遺址,曆史悠久,影響深遠,紫雲山距雲台山不遠,因岱頂有鐵瓦殿覆蓋峰端,故又稱鐵冠山。這裏是湯峪河的源頭,南北水係的分水嶺,自然景觀變化萬千,令人稱奇,尤其是冬消夏凍的“六月冰洞”更是一自然奇觀。雲台山現已被省、市列為待開發的原始森林公園。
鎮域內山上植被較好,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野兔、野豬、熊、野山羊、野鹿、野雞、鬆鼠、蛇等各種野生動物。物產多以小麥、玉米、水稻、豆類、薯類、瓜果為主。
2.人文景觀資源
湯峪是古長安通衢巴蜀的重要關隘,人文景觀得天獨厚。東西峰山隔湖相望,東峰山上有佛家寺院,西峰山上有道家道觀。自唐時,京兆一帶的香客信徒多來此朝佛禮拜,寺院終年香煙嫋嫋,鍾聲悠揚。解放前被土匪所毀,現已逐漸恢複,共有32間廟宇,占地約24000平方米。每年三月三廟會、六月十九廟會,吸引了包括山西、河南、安康、甘肅等省市的眾多香客前來朝拜,盛況空前;西峰山上原有道觀一座,解放前山被土匪所毀。現在原址上修了簡易的“神台”,與佛家同時接受信徒們的香火。在湯泉湖的盡頭,山勢收縮,有兩座高山對峙而立,勢如刀劈,狹窄處僅丈餘,酷似兩扇石門,這便是著名的“石門關”,是古代由關中通往商州、南陽、湖北、四川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山是兵家必爭的重要關隘,曆史悠久。這裏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長征的遺物遺跡,有農民義軍黃巢、李自成扼守石門和大戰石門關的棧道遺跡(《舊唐書·黃巢傳》、《明史李自成傳》),有唐昭宗李曄的佛宮行在聖壽寺(《明唐書·昭宗記》),有唐代著名詩人侍禦史鄭穀的“藍田別業”,也有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賈島、鄭穀、張喬等為此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見《全唐詩》、《雲台集》、《藍田縣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娓娓動聽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廣為人知的有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為躲避王莽追兵至石門關,巧逢村姑殷麗華搭救的奇遇等。“劉秀避難石”、“劉秀窯”、“劉秀橋”還保留在石門關和湯峪河上,乃是這美麗傳說的佐證。石門關內,一山一石,相傳是陳摶老祖與眾仙對弈的地方。
五、湯峪曆史文化與遺跡
(一)紅軍在湯峪傳播革命火種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先後向蘇區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圍剿,蔣介石親自指揮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於1931年,在湖北省黃安縣七裏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蘇區。1932年11月徐向前、陳昌浩率紅四方麵軍16000餘人,途經商縣、柞水等地進入藍田地區。11月25日,紅四方麵軍從湯峪河出發,到達塘子街,立即張貼標語、進行演講,宜傳紅軍反對貪官汙吏、打富濟貧、取消苛捐雜稅等革命主張。地下黨員王力同誌也寫了歡迎紅軍的標語。紅軍夜宿塘子街,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當晚塘子街道房屋廊簷下和附近空場都睡滿了紅軍,戰士們用包穀稈搭了幾個棚供主要幹部休息辦公。第二天黎明,紅軍把搭棚用的包穀稈放回原處,把睡覺用的門板也安好了,還給群眾挑滿了水甕,才整隊告別撤離了塘子街,向長安引鎮出發。
紅軍臨走時,還留下了一批重傷員,交給地下黨組織與當地群眾養護,至今湯峪地區還有落戶的紅軍戰士。紅軍撤離塘子街後,葛牌鎮染房工人田銀鬥從葛牌鎮趕來湯峪要求參加紅軍,可惜紅軍已經撤離湯峪,他隻好回到葛牌鎮。1935年2月初紅25軍到葛牌後,他當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的主席,後來還升任五星縣的蘇維埃政府主席。紅軍北上後,他堅持與敵人鬥爭,保衛蘇維埃政權。1936年在與鄭孝仁民團作戰中光榮地犧牲在虹門寺鄉的甘家坪。紅四方麵軍在塘子街雖然隻有一夜之宿,但是它是繼1928年劉誌丹、謝子長、許權中等領導的陝北紅軍,在藍田地下黨領導的地方武裝力量的積極配合下發動的渭華起義失敗之後,又一次在藍田播下了革命火種。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於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開始長征。1935年2月初突襲葛牌鎮,建立了關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後又多次粉碎敵人圍剿,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12日,從商縣楊家斜出發,經藍田縣後更子、石嘴子,13日從西采峪出山,到達焦岱鎮全殲敵民團,14日經湯峪洪家寨、聚慶村向長安子午鎮挺進。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受到了當地勞苦農民的熱烈歡迎,沿途有不少青年參加了紅軍,後來他們都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二)黃巢稱帝兵扼石門關
石門山上有“黃巢營”。唐僖宗李儇廣明二年(881),農民領袖黃巢攻克洛陽後,節節勝利,很快攻到潼關,唐僖宗被嚇得逃往四川成都。黃巢為了防備敵人反攻,把東南防線主要設在潼關,同時在藍關古道和石門關兩個關口,部署了大量軍隊。石門關距長安很近,是防止唐軍從河南、湖北、四川等地進攻的重要關隘。這一帶攻可以主動出擊,退可以入山作戰。現在石門山上的唐代棧孔與石樁,就是黃巢駐軍的遺跡。後來,唐僖宗中和四年(883),黃巢義軍再與李克用、王重榮、楊複光等諸軍作戰中失敗,同年4月黃巢收拾餘部出藍田走商洛,唐僖宗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