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湖,大道暢通,公路穿鎮直通其上,約行半裏河之右岸有甘泉名曰:“老蝸泉”(即女媧泉),清澈見底,涼氣逼人,仙泉古洞,洞中供奉一女神——女媧老母像,曆代香火頗盛。道旁之零惠渠曲折北向,增添了山原之美。再前行,湖壩巍然屹立如山,壩下魚塘菜圃,兩旁花木修竹,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構成一幅天然田園圖畫。沿台拾階登壩觀湖,西麵是一座百米長的天橋通向長堤,每日來往行人川流不息。壩之兩側建有五座抽水站,管道縱橫,電線交錯,機器晝夜轟鳴,為湖錦上添花。環視湖周,東西兩原層層梯田,皆果林纏腰。
春來,風和日麗,滿山鮮花競放,迎來踏青遊客;夏日,人們來此登舟避暑,成千上萬遊泳健兒蕩漾於碧波之中,點點白鷺,與之試比高低;秋天,天高氣爽,藍天白雲下,湖邊垂釣,成為西安城中愛好者最佳去處,別有一番風韻;冬季到來,滑冰場上,老將新兵,各顯千秋,笑語歡言,歌聲朗朗,簡直是一處天然的樂園,水國天色,獨占一絕。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零湖設施不斷完善,為遊客吃、住、玩、樂一條龍服務亦收到良好效果,節假日,每天都有數千城裏旅遊者來此觀光垂釣,或購買幾條零湖鮮鯉,樂賞零湖風光,一享古城名產風味。
媧泉清賞
零水之穀,古名媧穀,其水出穀之處,東岸依原有清水泉,名曰“老媧泉”,又名“女媧泉”。
老蝸泉水,涓涓長流,經水文專家測定,每小時出水量3.5噸,注入零河。泉旁有古洞,名老媧洞,傳為女媧聖母舊居,洞中原有女媧神像,曆代香火極盛。其地,山勢逶迤,河水曲回,兩岸多黃膠泥土,古傳三皇女媧氏在此摶土造人,繁衍人類之處。
老媧泉,周環數裏,懸崖壁立,古木本天,泉水清澈,水質甘甜,乃優質礦泉水,幾千年來,成為附近村民飲水之源。而今,泉南半裏建成靈湖大壩,兩旁層層梯田桃林夾岸,果樹萬畝,湖尾千畝荷塘,魚遊淺底,景色宜人,真可謂北國江南,遠近遊人莫不前來賞此風光,享受女媧賜予人類甘泉之美也!
九、民俗
1.零口地區方言土語
小叫碎,大叫惰,壯叫粗,好叫燎,笨叫拙,壞叫瞎,直叫端,羞叫害,也叫哨,美叫皙。活潑叫歡,不招嘴叫惱,聰明叫靈,厲害叫紹,批評叫噘,估猜叫枚,時髦叫洋,性坦叫蔫,軟弱叫弄氣,靈巧叫尖,細發叫吝,受人欺而受之叫鱉,生了氣叫牛了,辦事不成叫黃了,有病叫難過或叫不美氣,拿架子叫品麻,不好之物叫爛髒,關係不好叫不對路……
祖父叫爺,祖母叫婆,父叫達,母叫媽,繼父叫叔,繼母叫姨,伯父叫伯,伯母叫娘,叔父叫大大,叔母叫嬸,曾祖父叫巴或老爺,曾祖母叫巴婆或老太,外祖父叫外爺,外祖母叫外婆,舅父叫舅,舅母叫妗子,姑丈夫叫姑父,姑母叫姑,姨丈夫叫姨父,姨母叫姨,義父叫幹大,義母叫幹媽,公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嶽父叫丈母娘,幹部叫官人,領導叫頭兒或腦係……
2.地方成語
急頭半腦:慌慌張張的樣子。
丟人喪德:做了壞事,喪失了道德之意。
二五不猜:想理不理,不自然的表情。
知人知己: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
搭夥成群:指結成團夥的意思。
粘麻纏分:辦事情很馬虎,沒有頭緒的樣子。
吳越之仇:矛盾很深,像古代吳國跟越國之間的國仇一樣難以解決。
五般三樣:花樣繁多,使人眼花繚亂。
誠心悅意:心甘情願,心服口服之意。
唇頭半腦:不光彩、很自卑的形象。
卡裏馬查:形容辦事迅速利落。
狐朋狗友:指不正當的人在一起勾搭。
3.民間比喻
黑饃出了白黴:一鳴驚人的意思。
背的兒媳朝華山:出力不討好之意。
熱鬧處賣母豬:湊熱鬧不選好場合。
揭開被子涼寶哩:真象大白,露了原形。
背過河不叫爺:忘恩負義之意。
爛驢護的脊梁杆:有毛病的人常護自己缺點。
黑紅兩當:事好事壞難以料定。
把氣冒了:事情壞了,難以挽救。
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未料到反常的現象,變化好了。
打開窗子說亮話:話說明白的意思。
4.民間生活諺語
三勤四加一懶,想懶不得懶。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若要好,問三老。
家有千斤師,鄰有百杆秤。
指親戚,靠鄰人,不勝自己學勤勤。
要想公道,打個顛倒。
在家不敬人,出門人不敬。
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
前簷水不向後簷流。
人閑生邪事,驢閑哨槽邊。
5.民間崇尚吉祥之物
龍:以龍為神聖,為中華民族的先祖而崇敬。
虎:以虎為英雄,為鎮妖辟邪之物而崇拜。
風:以風為神仙,仙鳥而崇拜,尤其婦女更崇其祥。
龜:常言“龜壽萬年”而敬之。
鵲:常言“鵲報佳音”,婦女剪窗花、刺繡多以此為標本。
魚:常言“鯉躍龍門”,行禮作麵魚,小兒繡魚裹肚等。
鬆、竹、梅、菊、蘭:以為吉祥,多有種植,字畫以此為吉祥。
門前栽椿樹,屋後栽槐樹:有“千年長椿萬槐”之說;又有“椿為樹中之王”的講究。
6.零口藥王洞廟會
大唐盛世時期,鴻州城南原頭上修建了一座長達一裏深的山洞,叫藥王洞,也叫孫真人祠,是我國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住過的地方,這裏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孫思邈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曾用簡單和刺激語言治好了唐王李世民的心病,被封為藥王,還為大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治好了20年後才發作的病,名揚天下。他不要高官、不要厚祿,就住在鴻州城外藥王洞裏,長年累月為來自山南海北的百姓治病,救死扶傷。
這一年,二月二日,東海龍王得了個頑症,經太白金星指點,扮作了一位白胡子老漢來到藥王洞前,請求藥王治病,藥王一把脈就說:“汝非凡人,請現真身方可治療。”龍王非常敬他的眼力,當即現出龍形,藥王隻用金針刺了幾個穴位,病就好了。龍王大喜,贈給他許多稀世珍寶,藥王一一收下,把它變賣後購買藥物,再為天下窮人治病。龍王回宮後,為了報恩,奏請玉帝在三伏天給鴻州地區連下兩場好雨,使農業豐收喜訊傳開,於是人們都說:“悠悠福地在鴻州。”這件事傳到京城長安,女皇武則天知道了,鳳顏大悅,當即為鴻州城門上用左手寫了“福庇鴻州”四個大字金匾,一直流傳一千多年。不久,老龍王就給鄉下一位德高望重的白發老人托夢說:明年二月二日是藥王爺的生日,藥王要在住地給有病的人舍藥哩。經白發老人的傳播,四方八地的人都家喻戶曉。果然第二年的二月二日這天,天氣晴朗,日出前東方祥雲中呈現一條巨龍,麵向驪山,好像向藥王祝賀,一會兒就消失了,這時各州府縣的病人,有的趕到藥王的家鄉耀縣藥王山,有的來到雨金的藥王廟,更多的人雲集到鴻州藥王洞前,可是巧妙極了,各處凡來求藥的病人,病還沒治就都好了,大家都說這是藥王神靈所施。從此二月二藥王洞廟會成了規矩,全國各地的藥王廟也在這天過會哩!靈驗得很。
7.民間傳說——龍傳人的故事
上古時候,洪水滔天,世上的遭了滅絕生靈的大難,人類死得隻剩下驪山上的一男一女兩個英雄,男的叫伏羲,女的叫女媧,是兄妹倆,相依為命。為了繁衍人類,他們對天宣誓結成夫妻,傳宗接代,可是他們嫌生兒育女太慢了,發起了大愁。
一天,女媧來到山下泠水之濱,看到河邊的黃膠泥又細又黏,心裏有了主意,就坐在地上用黃泥捏起泥娃娃來,有男有女,形象不一,活靈活現。一會兒,這些泥娃娃連蹦帶跳鑽到女媧懷裏,不住地叫媽——媽——要吃哩。女媧心裏樂得開了花,連忙給泥娃娃找吃的,可一時什麼也找不著,急得雙腳腳一彈,忽然腳下流出一股清泉,清香撲鼻,隻見泥娃娃都到泉邊飲起水來,一喝泉水就不叫了,泥娃娃喝了泉水很快就長大了。
女媧高興極了,一邊給大了的泥娃娃一對一對配成夫妻,讓他們各奔前程去生活,一方麵又繼續捏泥娃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成千上萬的泥娃娃,又繁衍起人類來了。從此,人們把泠水改名靈水,以為它有靈氣,還叫“龍河”,是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的源頭,這個名字一直叫到今天,被列入國家地名誌。養育泥娃娃的水泉,千年涓涓長流,人們把它叫女媧泉,也叫老媧泉,泉旁有一洞名女媧洞,洞裏原有女媧人頭蛇身畫像,曆代香火旺盛,四方百姓前來求神治病,說喝了泉水治百病;有祈子求神者更多,旱年,各地農民敲鑼打鼓前來祈雨,說是很靈驗的。靈水穀,當地叫女媧溝,也叫老媧溝,人們說這是女媧用黃土造人的聖地,所以中國人是黃種人。離女媧泉不遠的有個村子叫“母住裏”村,傳為女媧老母住過,從穀去村有十裏長道叫“媽道”。老人們說這裏是人類母親走過的路。離“母住裏”村不遠有座廟叫“昊羲廟”,即是女媧的哥哥伏羲氏的廟。靈水穀是女媧這位中華民族母親發祥之地,她在這裏摶土造人,又用聖潔的泉水哺育了人類,龍的傳人,從這裏開始,人民千秋萬代不忘這片聖地紀念著她。
十、臨潼三寶的傳說
石榴
石榴,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從安息國(今伊朗)帶回來的,但在民間還有不少美妙的傳說呢!零口地區就有一個。
從前,驪山腳下一個山洞裏,住著一個窮漢娃,父母雙亡,靠著采藥苦度日月。他日出上山,日入歸來,賣藥的錢僅以糊口。有一天,他采藥回家,又饑又累,可是當他走到洞門口時,一股香氣從洞裏撲鼻而來,他開門一看,啊!案上擺滿了熱騰騰的飯菜,又驚又喜,就美餐了一頓。接連幾天,都是這樣的奇遇,而且飯菜花樣不重,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他感到莫名其妙。這天,他假裝上山,半路裏就悄悄折回來,躲在門外一塊大石背後。不一會兒,隻聽屋內案上噔、噔、噔的切菜聲,又聽見吧嗒、吧嗒燒鍋風箱聲。他從門縫向內一看,咦呀!原是一位身穿紅衫綠裙貌似天仙的姑娘。他輕輕地開門進去,姑娘忙抬頭含羞帶笑地向他說,她姓石,家住驪山離此不遠,父母都已過世,姐妹八個,無兄無弟,自己排行六,人們叫她石六娘。她看到劉生,為人誠實又孤苦伶仃,每日辛苦采藥,濟世活人,深感欽仰,願為他做飯縫衣。兩人談得很和諧,當即就結成美滿夫妻了,一年後又生了孩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一天,劉生采藥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盤鮮豔奪目的果子,從未見過,石六娘叫他品嚐,說這是一種神果,名叫“石榴”,它的花、果、子皮、根都可入藥治病,吃了它可以明目烏發,延年益壽。劉生好奇地剝開一看,珍珠滿倉,琳琅滿目,一嚐,果然味香爽口,甜入肺腑,高興極了。於是他們就在莊前屋後種植了石榴樹,劉生用石榴為鄉下人治病。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他們的兒子傳孫子,孫子又傳子孫,全家都有上百口人了,可是劉生和石六娘還是像剛結婚時那樣年輕漂亮,人們都說他們是神仙,說石六娘是石榴仙子,長生不老。
火景柿子
從前,驪山下有個山仁村,村裏有個仁老漢,老婆年輕時生了兩個兒子都半路夭折了,等生下三兒時,老婆得了個產後風死了,留下個嬰兒。仁老漢含辛茹苦把嬰兒管活了,取名叫“天賜”,愛稱賜子,意思是“老天憐念,賜予良子”。
天賜從小聽話,跟著父親養成誠實、勤勞、勇敢的性格,常常助人為樂,村周圍的人都喜歡他。天賜長到十七八歲時,身材魁偉,很有力氣。一天他上山打柴,曾勇敢地打死一條毒蛇,救活了一隻被毒蛇咬傷的小山雀,從此那隻身披紅色羽毛美麗的小山雀,每日陪他上山打柴,給他唱歌、飛舞,他漸漸地愛上了小山雀。一天夜裏,天賜見一位紅衣仙女手提一串鮮紅的果子給他吃,這種果子美味香甜,簡直好吃極了,他吃得高興地笑了醒來。第二天,他上山卻沒見到小山雀,心裏悶得慌,天不黑就回家了,剛走到家門口就望見自家屋裏炊煙嫋嫋,香氣襲人。一進門,就呆住了,眼前一位紅衣姑娘正在給父親做飯哩,她長得和夢中紅衣仙女一模一樣,美麗得很,還沒等他開口,父親急忙告訴他:“賜子,這姑娘叫何景,是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她有手栽花務果的好本事,今天路過家門,要口水喝,看到我年老無人照料,願意服侍找到老,我已把她收為幹女兒了。”天賜聽了,高興得眉喜眼笑。
以後,何景姑娘和天賜相親相愛,形影不離,倆人又結了婚。賜子在外打柴種地,何景除做家務活外,就幫鄰村百舍的人嫁接果樹,凡是經她接的果樹不光果實豐碩,味道甘甜,而且形體秀美,鮮豔奪人,尤其是驪山遍野掛滿枝頭火紅火紅好像瑪瑙一樣的柿子,更是遠近聞名。人們為感念這兩位年輕人樂善好施的恩德,就把驪山一帶特產柿子叫“火景柿子”,一直流傳到今天。
相棗
中國人崇棗的風俗已久,城鄉人宴客送禮、祭祖、逢年過節都離不開棗,以棗為吉祥物。相棗是棗中的珍品,關於它的來曆,民間卻有一段傳說。
古時候,臨潼渭北的河畔住著一戶農民叫張誌誠,種了二畝河灘地。他家生活本來就很貧窮,還常常周濟困難的人。冬天,他在石川河上搭個木板便橋,方便來往行人,人們都叫他“張善人”。
有一年遭年饉,“百裏無人煙,路有餓死骨”,張善人家也三天沒動煙火了,老婆娃娃有氣無力地哭叫,他躺倒在床上眼巴巴地望著炎炎赤日,連連歎息。忽然看到窗外黑壓壓一大群喜鵲飛來,口裏各銜著一顆小果子,將果子放到院子地上,喳喳喳地叫了幾聲又飛走了。他感到奇怪,又認不得是什麼果子,一想:“莫非這是神果,是老天爺念我行善,命喜鵲送來神果,讓我拯救窮人的命嗎?”於是叫老婆取一顆紅果放在鍋裏用水煮。一會兒煮好了,等鍋蓋一揭,香氣噴噴,全家人都喝了果子湯,說來奇妙,都不饑不渴又不乏了,渾身有了力氣。自那以後,張善人家每天煮一鍋果子湯,不光自家喝,還讓過路逃難的窮人喝,救活了很多窮人。他們把果核種在河畔上,第二年春天長出了茁壯的樹苗,當年就開花結果。七月裏,樹樹鮮紅的果子壓彎了樹頭,像一串串紅珠瑪瑙似的實在喜人。張善人請來鄉親品嚐仙果,讓大家吃了果子帶果核去種果樹。這樣年複一年,石川河兩岸果樹越來越多,鄉親們都因種樹富了,大家都說這是神果、吉祥果。由於它掛果早,人們都叫它“早子”,又因為樹上長滿了刺,又取其“棘”字的形意和“早”字的音,就變成了今天的“棗”字了。
渭北地方,在宋時期出了宰相叫寇準,是個大清官,晚年他告老還鄉,寇丞相在家鄉走鄉串戶,了解民情,聽到百姓講張善人的故事很受啟發,就親自募捐籌款給石川河上修了一座橋。人們為了紀念寇丞相修橋濟世便民之功,把這座石橋叫“相橋”;把相橋附近石川河兩岸萬畝棗林特產的棗命名“相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