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群眾文化豐富多彩,實難盡述,隻能掛一漏萬,簡述其概。

太陽照在古鎮上

“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兒哪兒亮。”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使這個飽經滄桑的古鎮見到了太陽,獲得了新生。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領導關山人民與各派反動勢力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1925年,關山地區軍閥混戰,糧草軍餉一攤再攤,常有兵丁奪門入戶強索硬拿。人民群眾忍無可忍,便四鄉串聯,肩扛杈把掃帚,湧入鎮城“交農”,在鎮政府前把征糧主任傅大有飽打一頓。此舉雖扭轉不了大局,但也消了群眾心頭之恨。1927年初,楊虎城部下的馬青苑師部駐紮在鎮西南的馬家寨,其部的共產黨員積極宣傳群眾,組織農民協會。經過秘密串聯,這年3月的一天,各村群眾代表、小學師生、駐軍代表一千多人在馬家寨小學前召開大會,宣布關山鎮農會成立。會後舉行遊行,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封建”等口號,隊伍直奔關山二衙。1929年,時值年饉,餓殍遍野,群眾賣兒鬻女,衣食維艱,而縣佐徐聯科卻置百姓生死於不顧,照樣盤剝搜刮,橫征暴斂。農民協會組織群眾再次“交農”。四十八堡群眾說動就動,湧入關山鎮城,在二衙內生擒徐聯科,後將其處死於閻良鎮南的野地裏。遂後即開倉放糧、搭棚舍飯,救濟百姓。

1927年,許權中旅北上受挫,駐軍關山鎮,在此成立了旅黨委,此乃關山地區第一個軍隊黨組織。許旅在關山不擾民、不逛街、不派夫拉丁,公買公賣,軍紀嚴明,深得民心。1928年冬,本鎮東孫村孫玉亭從富平第一高小畢業返鄉,經秘密聯絡,和陳誌宗、石嶽泰成立了黨小組,關山地區第一個地方共產黨組織由此而生。1936年“西安事變”後,紅軍的一個連駐進關山小學。戰士們雖然衣衫破舊、食不裹腹,但軍紀十分嚴明,不入民房、不擾民產,深入村寨宣傳抗日圖存、救國救民的道理,群眾十分歡迎。由此,關山很快形成支紅熱潮,群眾送給紅軍糧食數萬斤,可紅軍隻收五六千斤,且均按市價收購。當地青年李振才、劉福錄、陳誌龍、陳印生等積極報名參軍,與紅軍一起開赴抗日前線。

抗日戰爭時期,關山救亡運動十分活躍,關山小學成了民主人士和共產黨員活動的中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大舉入侵,當時在西安、堯山、鹹林上學的關山籍民先隊員(中國民族解放先鋒隊)紛紛回鄉組織民眾,宣傳抗日救亡。武笠青、傅春玉、張守一等在關山小學油印《大眾周刊》,散發於民眾,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惡,揭露偽政權的貪汙腐敗和消極抗日的行徑。大家常以關山小學為據點,開會學習、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組織學生上街張貼標語、抵製日貨、大唱抗日歌曲。1940年前後,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形勢驟變,關山地區黨組織按照“隱蔽精幹,長期潛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由公開轉入地下。在外地的共產黨員李生枝、武笠青、傅春玉等先後回到關山。他們根據各自條件,利用多種關係,團結進步青年和地方紳士,與渭北惡霸秦頌丞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使其罪惡勢力終未禍及關山,關山百姓免受更大的苦難。同時組織群眾抗糧抗捐,反對苛捐雜稅和濫征亂派,保護了當地群眾的利益。

鬥爭的殘酷使人民群眾認識到了要把抗日救亡運動進行到底,避免亡種亡國,就必須辦好教育,培養大批革命力量。本鎮界坊村民主人士郭宇晴、郭自興先生四處奔波,籌劃創辦初級中學。全鎮四十八堡群眾積極響應,拆除廟宇200餘座,自動投工投勞,終於1940年辦成初中一所。取“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和四縣共同維持之意,校名為“四維中學”。學校一建起,就成了共產黨人、民主人士、進步青年活動的秘密場所。共產黨員史青雲、雷幼絢、史卓生、焦棋寶,民盟盟員馮樹梅、孫毓荃、常仲希、趙曼青等先後到學校,以教書為掩護,宣傳抗日救國,發展黨的組織,進行革命活動。在郎瑞亭同誌的領導下,焦棋寶很快建起了三原——西陽——大程——閻良——康橋——關山的地下交通線,沿途發展共產黨員,遞送宣傳材料,組織革命活動。在校學生秦克家、宋岐、張永寧、馬振南、張恩堂、張誌文、孟世明、王貴女、王文英、任敏政等十多人先後被發展入黨。1944年,國民黨為了擴大內戰,大力鼓吹知識青年從軍,由於黨做了大量工作,四維中學竟沒有一人報名。

對關山地區共產黨的活動,國民黨縣黨部漸有覺察,揚言該地定有異黨,關山中學師生已全部赤化,要統統逮捕。麵對此形勢,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關山中學和關山小學的百餘名師生於1949年隨解放軍北上,不少人由此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2月,我西北野戰軍在關中東部發動春季攻勢,駐關山的國民黨三十九軍聞風而竄,偽鎮政府和派出所人員也如鳥獸散。地下黨員傅春玉、李生枝很快回到關山,與梁漢章、王成章等組成“臨時工作團”,維持地方秩序。2月19日,野戰軍第二縱隊十六支隊前哨騎兵八人來到關山,找到共產黨員焦棋寶、李生枝等人了解情況,為解放關山做最後準備。2月24日下午四時許,十六支隊浩浩蕩蕩進駐關山,古鎮第一次獲得新生,百姓敲鑼打鼓,歡呼雀躍。緊接著,二縱隊隊部亦進駐關山,副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齊約見地下黨員李生枝,組建了關山新的政權。月餘後,國民黨軍隊大肆反撲關山,十六支隊隨即北撤。當時關山倉存1700多石小麥,新政權組織近200輛大車和數千群眾,往返兩次,把糧食全部運往韓城、合陽一帶,群眾支前支軍熱情空前高漲。4月下旬,西北野戰軍再次南下,占領古鎮。關山區政府經過改組也於5月初回到關山。至此,關山成為臨潼縣解放最早的一個鎮,關山人民從此獲得了新生。

小康路上的示範鎮

建國後,曆經土改、合作化、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運動,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關山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一定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有程度不等的提高。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

關山地區十年九旱,伏旱尤烈,興修水利便成為頭等大事。1954年,全鎮群眾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肩挑手抬,硬是在溫泉河上修了座小水庫,使塬下3000多畝土地得到有效灌溉。1965年,渭河東方紅灌區通水城南,四年後又抽水上塬,再加上多年打成的機井,全鎮6萬多畝耕地基本變成水澆田。

由於地處荊塬之尾,塬上塬下之間多是溝壑坡崖,耕作困難,有水難澆。1978年,關山人民在兄弟公社的支援下,開展了史無前例的“荊塬大會戰”,經兩年苦戰,500多畝溝坡變成了平整的水澆田。目前,鎮上正投巨資,對地處溫泉河、石川河畔的樊家、康橋兩村的溝壑崖坡地進行同樣整治。現在的關山塬上塬下地平如鏡、路直渠端,堪稱農業生產的“白菜心”。

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科學技術的推廣,優良品種的引進,農業機械的使用,全鎮棉糧產量有了顯著增加。但到1979年,全鎮人均現金收入僅有109元,分配原糧443斤,隻能勉強解決吃飯問題。若遇天災人禍,不少人家就會短衣少食,陷入困境。全鎮村容村貌變化甚微,有些村莊的殘垣廢墟依然如故。人們行路難、吃水難、蓋房難,生活窘迫,如有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花錢事,更是束手無策,難上加難。

這究竟是為什麼?古鎮人民在思索,黨中央、國務院更在思索。

解散公社,分田到戶。這一農業生產關係的大調整惠及神州大地,更為古鎮插上了騰飛的雙翼。

“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8月,關山劃歸閻良區,首先修通了15公裏的閻關大道,隨即對開班車,風雨無阻。20世紀90年代完成村村通油路和鎮城一環工程。進入新世紀,村組道路普遍硬化,關山汽車站很快落成。鐵路西延線、西韓線穿境而過,火車站緊在鎮北。全鎮交通和出行十分便捷。現在,每天60多班汽車往返閻良、臨潼、西安與關山之間,出租車招手即停,隨叫隨到,行路難、出門難早成了曆史。作為全鎮中心的關山街更是麵貌一新。1998年,橫貫南北30米寬的街心水泥路開通,2002年,北新街和集貿市場相繼落成,城區麵積一下子擴到4平方公裏。今天的關山街道路已全部水泥化,街巷整齊,村舍儼然。全村有機械加工修理19家、大小商鋪百餘戶,從業人員500餘人,每逢三、七、十集日,人山人海、商賈雲集、購銷兩旺,呈現出從無有過的繁榮和昌盛。

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交通的便捷,為古鎮的騰飛提供了廣闊的平台。經過多年探索和認真分析論證,鎮黨委政府終於找到了促進關山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個支撐點。這就是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現有耕地產出效益;以小城鎮建設為龍頭,發展商貿業,以商富鎮;大抓企業技術革新和招商引資,以工強鎮。

如今,“秋夏兩料、小麥玉米”,這一古老的種植模式在關山的大地上已被完全打破,瓜、棗、奶、糧、棉多業並進,蓬勃發展,前景日漸看好。小麥保吃飯,玉米搞養殖,甜瓜、相棗、棉花則是關山人的“搖錢樹”。現在全鎮的農業生產結構大體為:甜瓜4萬畝,相棗1.5萬畝,奶牛6600頭,棉花4.3萬畝,糧食10萬畝。此結構徹底改變了單一的種植模式,顯著地提高了產出效益。特別是關山甜瓜,以其汁多、味甜、清脆、產量高、上市早、耐儲運而享譽四方,暢銷周邊十多個省市。僅此一項,一料就可使群眾實現收入1.2億多元。鎮政府除在資金、政策、技術上對瓜農大力支持外,還把“馥康”牌甜瓜注冊了農產品商標,決心將其做大做強,使渭北古鎮變成“甜瓜之鄉”。在城鎮建設方麵成績更為顯著,道路硬化、新街開通、市場落成、環城路通車等,有目共睹。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湖南乳業有限公司二廠區建設項目成功落戶古鎮。投資1280萬元的航城麵粉有限公司擴建項目,日加工原糧可達350噸。投資1030萬元的雙超麵粉廠工程已正式啟動。目前全鎮共有工業企業百餘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六家,5000餘人從事加工、餐飲、服務、運輸、商貿、建築等工作。另外,近幾年勞務輸出方興未艾,外出打工已成潮流,全鎮有數千人勞作於全國各地,此亦成為農民增收的不可忽視的來源之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古鎮關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50元,2006年6月,關山鎮被市發改委評為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十強鎮。現在,關山人民正意氣風發,熱火朝天地改水、改廁、改路,整治村容村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如火如荼。關山人民正朝著這個既定的目標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