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古堡從古到今,一直流傳著一種剽悍粗獷的民風民俗——“正月打社火”。這個活動,全民參與,群情激昂,精神抖擻,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鵝毛大雪,清晨、傍晚參與者上至五六十歲的老頭,下至五六歲的小男孩,均光著身子隻穿褲頭,手執鞭炮向對方陣地奔跑,叫囂著呐喊著,真是一派雄赳赳、氣昂昂的狀態,讓人驚訝、感歎、神奇、震撼,這一傳統民俗被省電視台秦風民俗攝製組評為最具關中民風民俗的民間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古堡西北角城牆內明朝初年還有一座石門樓,石樓高五丈有餘,整個建築由青石和漢白玉結構建成,共三層,底部有門洞貫穿南北,廊簷鬥篷,石基石牆,渾然一體,上層正南方掛有一大匾,上書“玄帝閣”。這個石樓是古堡內最高建築,也是關中地區少見的石材建築,可惜“文革”前被拆除。
威名遠播的曆史盛會——集賢古皇會
清嘉慶三年(1798)二月,川陝地區白蓮教軍一部從黑水峪古道出山,經周至沿山向東欲攻打長安。途中,白蓮教先遣部隊與集賢村民發生摩擦,不少村民罹難。為悼念亡者,遂興皇會,時間從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黃昏起,迄於二十八日半夜止。延至今日,已200餘年。皇會期間,商賈雲集,物品豐雜,悼念者、經商者、逛會者等,人如潮湧,絡繹不絕,祠前祠內香煙繚繞,經久不息,皇會的威名遠播西北及全國各地,又成為西北地區人文往來的曆史盛會。
中國古代交響樂——集賢古樂
《周至縣誌》載,集賢古樂是“流行於集賢一帶的古樂。可上溯秦漢,盛於唐宋。又吸收元、明、清曆代姊妹藝術和民間音樂精華。演奏風姿瑰麗,韻律古樸天成,氣質典雅莊嚴,程式結構嚴謹而富有變化……”
相傳唐安史之亂時,玄宗西逃,倉皇中在馬嵬坡處死了楊貴妃,遂遣散了宮廷樂班人員,樂班便結隊南行,過渭河後,先在李唐王朝的宗廟——樓觀台宗聖宮中避亂,後因生計落腳集賢古堡,他們一麵演奏,一麵傳授技藝給當地民眾,以使後繼有人。因他們演奏的是皇家藝樂,所以很受集賢群眾喜愛,參學者甚多,故而流傳至今。
現在的古樂社有兩個,一個是西村的古樂社,一個是東村的古樂社。每社約有40餘人,各有樂器40餘件。集賢古樂的演奏形式分為鼓拍、行樂、坐樂。鼓拍是樂隊人員在行進中排列有序,嚴肅莊重地敲擊演奏;行樂是在殿堂、神像、祭台前運動演奏;坐樂是演員排成宮廷樂隊的形式進行演奏。無論哪種形式,演員均身著古裝,分工有序,整齊嚴謹。觀之頓有皇家氣勢之威,聽之便覺仙宮神樂之妙。
集賢古樂的樂器有20多種,分為打擊樂和旋律樂兩種類型。主要有陣鼓、坐堂鼓、月鼓、戰鼓、大小鐃鈸、鉸子、大鑼、板鑼、雲鑼、馬鑼、碰鈴,以及笛、笙、管、箏、海笛、琵琶、立琴等。
集賢古樂的樂譜為古代曲譜,音樂界稱為“半字譜”,記譜音符與敦煌古曲相似,共11個音,漢字譯音為“禾、私、以、上、車、公、反、勾、五、六、趁。”現存古譜為清道光五年(1825)手抄本,共有60餘冊,其中還有布質手抄本,很是珍貴。古樂曲目共300餘首。其宮調及所屬律呂名稱有:尺調、六調、商調、吳調、四調引令、中呂、南呂、仙呂,屬漢樂府曲和唐宮廷教坊樂曲;粉蝶兒、燈影環、石榴花、玉包頭等屬宋、元雜曲曲牌。
集賢古樂在演奏形式上仍沿襲著唐風古貌。正式演奏場合,周圍擺有黃龍傘、三角龍旗、米色幡、帥字旗等儀仗。演奏行樂時,儀仗前導,樂隊居中,黃龍傘殿後,一派威嚴儒雅景象。
集賢古樂,音調古樸,渾厚,莊穆典雅,風格獨特,曲調流暢動聽,節奏徐緩別致,既有我國古代宮廷音樂的旋律,又有濃鬱的民族和地方風格,不失為藝苑奇葩。20世紀90年代曾幾度赴柏林等地演出,被外國的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豐富的古代遺存——集賢古遺址
紅孩洞:位於鎮南3公裏大曲溝口,屬滴水型溶洞,這裏廟宇依山勢建造,主要供奉的是紅孩兒。據說紅孩兒是西遊記中牛魔王第三子,此洞深不可測,傳說通往四川峨眉山。此處鬆柏茂密,山勢略高,是避暑納涼的絕好去處。
金鳳山:位於金鳳村南一華裏,山勢獨特突出,是主峰南山的連體山原,形狀為鳳凰臥哺勢,山上林木茂盛,小溪流水潺潺,自然風景宜人,過去是有名的園林道觀,可惜植被美景於“文革”中毀於一旦,而今正被有識之士看好,準備重現當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