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名鎮——集賢鎮(1 / 3)

周至政協

集賢鎮位於周至縣東南約20公裏處的秦嶺北麓,距老子道教聖地樓觀台6公裏,是華夏財神趙公明的故裏,道家鼻祖老子煉丹的地方,行政區域麵積291.24平方公裏,下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31824人,其中農業人口29973人。

小鎮街景

古鎮集賢的經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周秦階段,先民們在此安家落戶,逐步形成村莊和部族式的居住點,同時也是漢家園林上林苑的一部分;唐宋階段成為較大的村莊及當時的古堡;明清階段已成為周圍幾十裏內重要的城鎮;解放後,集賢古鎮是當時周至縣東片的重要大鎮。

集賢古鎮地處終南山下,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方便,107旅遊專線橫貫全鎮境內。古鎮在解放前曾有三個鄉的行政區劃,即石潭鄉(金鳳鄉)、集賢鄉、六區鄉。全鎮範圍內所轄區域村莊都有較為豐富的曆史文化底蘊,民風淳樸,民俗豐富,多姿多彩,鎮域山奇水秀,傳說趣味濃鬱,著名的人文勝地有首陽山、香山寺、紅孩洞、赤峪穀、金鳳山、仰天池、八卦爐、原始台、財神廟,這些反映集賢古鎮的曆史風貌和民風民俗的景觀和景點,都具有深厚的曆史內涵,以及很高的開發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集賢古鎮古村

集賢鎮所在地集賢村,原名南集賢,全村分東西兩堡子,共1900戶,人口過萬,曆來是周至縣東第一大村,現分為四個行政村,該村古老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關中地區古老的古鎮之一。

殿鎮村,位於終南山下、田峪河口,有900多戶,人口3500人,是個古老而又有生機的古村,過去是通往陝南的驛館要道,因山貨和木材集中地而聞名關中,是陝川通商的大街市,這裏移民聚居,素有九省十八縣之稱。村風時尚,民俗時髦,素有小西安之稱,是關中地區較有名的村鎮之一。

金鳳村,由六個自然村組成,因依山傍水,南麵山勢如鳳凰臥哺而得名。村南金鳳山,山水環繞,自然風景獨特。解放前後,道士田學章在金鳳山主持山場經營,山上鬆柏茂密成林,經道士多年修整,山頭柏樹枝幹成飛禽走獸狀,活靈活現,觀之令人驚歎不已,山上小溪引流為八卦太極圖,甚是奇妙。據說山上的螞蚱也是金黃色的,所以金鳳山遠近聞名。

嚴堡村、劉堡村、邵堡村、胡堡村,解放前後一直被稱為四六區,而今縣東人稱六曲(區)也泛指這四村,這四村參差相連,人口密集,民風民俗,豐富多彩。劉堡村有一座城隍廟,該廟為全國唯一設在縣城以下城鎮的城隍廟。據說,劉堡村明時叫水橋鎮,是明末宰相李相成的家鄉。按縣級定位,方破例準建城隍廟。四村古廟頗多,尤以關帝廟為大。現嚴堡關帝廟規模不小,青煙茂盛,聞名遐邇。

轄區內田峪、赤峪河,原九焰鄉,山大溝深,直通漢中。兩河流域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現在被陝西省列為重點開發地區,亞洲最大的生態植物園秦嶺植物園,正在開發建設中。

集賢古鎮,周秦漢唐曆史遺跡依稀可見,宋元明清民風民俗傳承不斷。真可謂是:

秦風唐韻鑄就曆史名鎮,

人文景點方顯古鎮底蘊。

曆史悠久的古堡——集賢古堡

集賢古堡,曆史悠久,上溯至周、秦、漢、唐,興盛於宋、元、明、清。

據史料記載:集賢古堡,周朝初年有十位賢士居住於此,逐漸擴大,形成較大的村莊,也稱“十賢故裏”,現村裏有賢士廟為證。這十位賢士名字是村主周爺、周陶氏、蘇道標、嚴道通、王真維、王建、程法明、張法成、史道樂、周化生。

解放前,集賢堡子舊城牆,周長九裏三,新城擴大,周長15華裏,城牆高三丈,底寬三丈五,頂寬一丈二,城牆上可以跑馬,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又有小北門,大樓北門,西南門有裏門和跑馬道,東城門樓上書“地勝東流”,南門上書“十賢故裏”,西門上書“西望塗地”,北門上書“古風猶存”,東南門上書“迎旭”。城內廟宇36座,城內街巷分三十旗。城內最大的廟宇寺院有“古峰寺”,東廟、西廟和中間的藥王廟,就是聞名幾十裏的集賢藥王殿什字,這裏是古堡最繁華的地方,各種門麵店鋪、小吃攤點、客商雲集,一派熱鬧非凡的市井場麵。

集賢古堡城外,曆史遺跡星羅棋布,城東有“姑嫂塚”,高大雄偉,又說是漢五柞宮遺址;城南有大橡樹,民謠為:樹冠占地五畝三,賢思廟內有賢仙;城西尚有遇仙橋,城東殺河驚天嘯;城北豎有西寺廟,曆代稱它聖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