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鎮,“三穀道”口上的商城(2 / 3)

(四)破山石與人頭山

破山石護國寺之上有破山石,其巨石之大有如一座巨屋,中間齊如刀劈有道裂縫,此石即是破山石。

關於此石還有段神奇的傳說呢。

傳說隋時興建宮殿,皇帝命在這兒砍伐樹木,可嘉午台的山勢險要,運輸非常艱難,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為民請命,請在嘉午台修一條路,皇帝恩準。可嘉午台巨石林立,山勢陡峭,工程非常艱難。當修到破山石處時,一巨石攔住去路,兩邊懸崖深淵,繞又繞不過,工程被迫停了。此事被關聖帝知道了,他非常同情民夫,決心助一臂之力。誰知此事卻給蔡陽知道了,他自被關聖帝青龍偃月刀斬首後,陰魂不散,心想,你關羽升天後,天下人為你修建殿堂,重塑金身,如此深得民心和敬重,此番修路你若再為民辦事成功,必然榮譽再加一等,我倒要叫你事難如願,也好消去我前世之冤。想畢,早化作一股陰風先來到破山石處……且說這關聖帝手執青龍偃月刀,駕上祥雲直奔嘉午台破山石處。他站在雲頭,興風遣電,一刀砍向那巨石,這一刀隨著一陣霹靂,山搖地動,其刀重如泰山,別說一塊巨石,就是一座山,也會裂成兩半。霹靂夾帶著金屬聲,關聖帝似覺有所隔擋,那巨石隻裂出少一半,他不由一驚,捋須定睛看時,隻見山石旁蔡陽仰頭哈哈大笑。關聖帝一看,知其作祟,怒從心起,駕祥雲俯衝而下,其快如昔時騎赤兔馬取蔡陽之首級。待蔡陽驚醒,關聖帝那青龍偃月刀早將蔡陽的頭拋向東南山頂。然後又回過一刀,向一旁石崖砍去,隻聽山崩地裂的一聲,巨石滾落,在剛才那巨石旁,閃出一條通道。這堆亂石就是今日破山石護國寺門前那堆亂石。路修通了,破山石護國寺從此在大殿供奉著關聖帝,蔡陽那頭一下給拋到了大峪山頂上,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人頭山”了。

(五)興慶寺

嘉午台還有朝天梯之上的岱頂興慶寺。興慶寺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寺院,過去以殿覆鐵瓦而享譽三秦,該寺“花開見佛”的轉佛讓人稱奇,據說可“花開說妙法,花合證無生”,“左轉似白鶴叫,右轉如孔雀鳴。”可惜此轉佛今已不存。據史料記載這兒平時僅住僧侶就達20餘人。

(六)嘉午台後山

嘉午台後山,自古以地幽僻靜成為僧人結茅的佳地。多少名僧不遠萬裏“白雲深處覓洞居”、“亂雲堆裏結茅廬”,他們一枝藜杖,一件禪衣,一住寒山萬事休,一隱十年不下山,有的甚至30年來坐對遠山觀白雲。著名高僧虛雲就曾隱居於後山。據資料記載:後山隱居的有道明師住五華洞、妙圓師住老茅蓬、修圓師青山師住後山。五華洞是五華祖師成道之處,高鶴年遊訪時,觀音洞、大禹洞、翻大嶺下坡處都住有僧人,據說山更深處還有隱僧,可見此處修行僧人之多。

二、大峪佛寺及佛教天然景觀

終南山其峪口眾多,然峪峪不同,秀姿各異,大峪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滿河道,滿山穀的臥牛巨石,最大者大如樓房,其形態可謂千姿百態,如水牛悠閑橫臥河邊者有,似巨龜拙笨爬行者有,若魚脊露水麵者有,更稱奇的還是,一進大峪,你似乎走進一個天然佛雕的世界,似乎每個石頭都是一尊抽象派的傑作。

初看有些稚拙,細看卻頗讓人玩味,越看越覺古樸,彎柳樹下那兩個圓石疊壘的大圓石,分明是一尊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那獨鬆樹旁聳立的秀峰,多麼像觀音菩薩;遠處千姿百態的峰巒如四大金剛者,似十八羅漢者,且一個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沿途還有回心石、水塔石,逍遙庵,天然居,紅石崖等等。然而,當你觀賞了那蓮花洞、白雲洞、老龍洞後再回味起初之景,那簡直有些大巫見小巫了,你簡直會目瞪口呆,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會驚歎這鬼斧神工,天然造作的自然山水。然而這一切又真實得不容你置疑,因為這一切活生生的就在你眼前,可看可摸。

若遊至大峪蓮花洞,遊覽完那蓮花洞中的天然鍾乳石,你又會覺得這兒的大自然是那樣巧奪天工地創造著一個個天然的佛教景觀。

(一)蓮花古洞

1.母子蓮與石青蛙

行至一山腰,迎麵板石上四個古樸大字“蓮花古洞”赫赫然入眼。入洞行約七丈餘,隻見洞兩旁盡是天然形成的鍾乳石景觀,乳石歲久,垂地若柱,猛一看,宛如一個粗玉雕成的殿堂。有的似石壁上爬伏的蔓藥,有的如假山,有的像燒淚的蠟燭,最奇特的是一朵倒掛的石蓮花,這朵石蓮花高約六尺,徑寬六尺,有花瓣12片,潔白如玉,梗、蕊皆備,有如一高級雕塑家精刻成的玉雕蓮花,令人稱奇,旁邊還有一朵小巧玲瓏的小蓮花,像是一個親近母親乖巧的女兒,偎依在這朵大蓮花旁,人們稱其為“母子蓮”。在小石蓮花的上方,一隻石青蛙鼓動著眼睛,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這兩朵聖潔的佛教象征物——潔白的蓮花,像個守護神似地護衛著他們。關於石蓮及蓮花洞,有個神奇的故事,這就是關於唐太宗妹妹抗婚、出家,唐太宗派尉遲敬德燒寺及太宗妹妹以身殉佛,火化為蓮花洞的傳說。

2.安樂宮,菩薩殿

在古蓮花洞頂,有安樂宮與菩薩殿,其地距蓮花洞僅100多米。安樂宮與菩薩殿坐勢孤高,蓮花洞周圍景色盡在眼底,然安樂宮與菩薩殿建築簡陋,可謂非宮、非殿,菩薩殿裏供奉有觀音菩薩像。

(二)白雲洞

距蓮花洞約二三十米的西南方山腰上,是白雲洞與老龍洞的入口處。白雲洞入口處在上,老龍洞入口處在下,兩洞口相連有軟梯。這白雲洞,全長約45丈,洞口涼氣逼人,冷風徹骨。由於強烈的光線反差,初入內,黑咕隆咚的,你摸著洞壁小心翼翼地向前走一陣,反倒亮了,洞底清泉噴湧、跳珠散玉,隻見石壁上,像浮雕似的爬伏著五六條龍,龍爪、龍鱗清晰可辨,由於石壁潮濕,從洞口映入的光線一映,那魚鱗似在熠熠閃光,龍身似在擺動,待向前看,那龍首鑽入石縫……白雲洞氣溫很低,寒氣侵骨不可久立。當你繼續上攀,拿手電筒照射時,隻見洞壁上那千奇百怪的乳石,有像飛瀑,有像花朵,有像雲龍,有石羊、石馬,當你正在觀賞,忽聽有滴水泠泠之聲,覓聲音望去,隻見石壁上有一處坑窩,一股清亮的泉水從那兒湧出,涓涓不斷。聽人說,這是“聖水”,是觀世音菩薩從定水瓶中倒出來的,甘甜無比,可治百病,每年廟會,都會有一些居士阿婆來這兒汲取“聖水”。

(三)老龍洞

下白雲洞,旁有一斜洞,順此洞鑽入,即可到老龍洞。老龍洞長約54丈,為了旅遊的需要,洞裏已裝上電燈。老龍洞,確實狀若老龍,其洞忽上忽下,鷂子翻身,忽左忽右,鬥折蛇行,比起白雲洞,蓮花洞路更險,聽聽經過的名字就可見一斑,什麼鷂子翻身、測心石、登雲梯等等,要走出老龍洞非要有唐僧取經的決心和恒心不行,在此旅遊一次,實際上也是對人意誌和毅力的極好磨煉。

(四)三道海子

進洞約20多丈處,有三道海子,所謂“海子”就是洞中的水池、水潭。眼下第一道“海子”已被填平,第二道“海子”其寬二丈四五尺,長150餘丈。此處洞高約九丈,燈光映照下,金波粼粼,深不可測,石洞頂水滴下滴不停,由於洞內回音大,滴水聲有如彈琴擊邊鼓,叮咚有韻,如美妙之仙樂。洞壁上的乳石千奇百怪,如壁虎上爬,似百鳥棲憩,若百花盛開,像蟠龍走壁,石壁倒映海子中,海子水一晃動,那百鳥能語,群龍舞動,花葉會搖,可謂活靈活現。貼身於洞壁,小心翼翼越過二道海子約六七丈處,有一柔石觀世音菩薩,臨水孑立,眼、鼻、耳、嘴、眉俱全,形象生動,頭飾與人雕塑出的觀世音菩薩無異,隨著燈光一閃,那眼睛閃著淡綠的光芒,實在神奇異常。

要去三道海子,路雖有兩條,但均異常艱難,一條是陸路,一條為水路。陸路是沿海子旁石壁石皮上攀而過,然石頭光滑,一不小心,若踩溜腳,將會掉入深不可測的海子之中……另一條是水路,那就是坐小舟或爬救生圈渡過。你若選擇坐小舟,開始也隻能劃出兩三丈,前麵就有兩石相夾之狹窄處,讓小舟難以穿過,這時你隻好將舟斜著抬過,然後再繼續前進。三道海子,因需膽識和勇氣,所以去者甚少,然路愈險則景愈幽,這兒景觀格外神奇,你望海子,碧綠一片,像透明的綠玻璃。再看兩壁及石洞,如臨龍宮,一根根石柱,被石龍盤曲摟抱,那石瀑若奔騰,卻凝固,似喧嘩,卻無聲,似從三四丈高的石崖上跌下,又似一巨大的玉雕屏風,周圍石壁由許多人間少見,決不重複的千奇百怪的圖形組成,奇妙無比。

洞的盡頭,有一鐵廟、一口大鐵鍾、兩尊白玉石佛像,據洞溝天樂宮寺碑石記載,此處,就是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師修禪之地。當遊人到此,不用多說,也會悟出這位高僧成道的原因。同時更增加了此洞的神秘色彩。其次還有神猴洞,其深莫測,至今尚無人探險揭秘。

除以上所寫景點外,還有八仙拜佛石、華佗試劍石、黃巢拴馬樁、虛雲悟道的天寶山、南佛寺等等。

“三穀道”口上的西康鐵路引鎮站

商、周至宋,長安古道有東方幹道、子午棧道、三穀道。三穀道指子午穀之東的庫穀、義穀、湯穀之道路,這是唐宋通往安康、漢中的舊道。而古商城引鎮,恰好就處於三穀道之道口。

從古城長安,通往義穀有著名的乾佑棧道。曆史上由於渭河水資充沛,引鎮的相當一部分貨物,特別是山西的潞鹽是經水航運至渭南再運抵長安草灘,然後由馬車沿乾佑古道一線運到引鎮的。再由引鎮從三穀道進入安康湖廣。

新時期,引鎮商貿優勢得天獨厚,引鎮連接著關中、陝南兩大經濟區,是長、藍、柞三縣的物資集散地,一度因運輸工具的現代化與交通的便捷,引鎮作為集散地的地位曾有所失落。自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西康鐵路建成,並在引鎮設立西康線長安境內唯一的包含客、貨站的二級車站後,火車站開發區規劃麵積1000畝,東起半引公路,西至雁引公路,南起長安六中,北至東站。引鎮東站的竣工一下提升了引鎮這座千年古鎮作為集散地的地位,火車的大運量,方便經濟,引鎮作為數條公路幹線樞紐與交彙點的獨厚優勢,吸引著眾多商家來此發展。圍繞引鎮火車站輻射的三條城鎮街道正在形成,以火車站為中心向三方輻射的各類功能小區開發建設工程已經開始。大型農貿市場,商貿街區門麵井然有序,餐廳、旅社、影劇院、中小學幼兒園、醫院等設施初具規模。作為西安市東南一座亮麗的商業新城引鎮已經崛起,正放射著燦爛的光芒。引鎮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引鎮火車站煙波浩淼話鬥門煙波浩淼話鬥門煙波浩淼話鬥門——記昆明池西岸的古鎮鬥門月波

鬥門鎮,西安市長安區轄。鎮政府駐鬥門北街,是昆明池西岸一座有著兩千餘年曆史的古鎮。該鎮位於西安市西南25公裏處,東鄰鎬京西與馬王、高橋以灃河為界,南毗義井,北部與紀陽接壤,鬥門北部是著名的鎬京遺址。總麵積21.55平方公裏。是長安區西部的著名古鎮,而且是鬥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餘鐵路與西寶公路(108國道)橫貫全境,韋鬥公路和魚鬥公路在此交彙,交通極為方便。據史料載,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此曾於此開鑿昆明池,現鬥門北街與鎮東一裏處的西漢牛郎織女石雕,就是“鬥門”鎮曆史悠久的見證。

昆明池與石達堰上的“鬥門”

鬥門位於長安西部,如果你坐車從西門向西行30餘裏,就會明顯地感到地勢開始下降,隨著一片綠色無垠的田野展現在你的眼前,稍有曆史知識的人就會明白,車已進入到曆史上著名的昆明池遺址了。當時間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時,這兒還是煙波浩淼的一片湖泊哩。

西漢時,漢武帝為了擴大疆域,安定邊防,多次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雲貴。當時西漢國力強大,遺以金銀緞縞對小國進行安撫;再加上司馬相如能言善辯,西南部落首領紛紛歸順漢朝。據說唯有昆明一帶的部落其態度強硬堅決不於歸順。司馬相如回朝後向漢武帝說明其因,武帝得知昆明邊邑的人通曉水性,要戰勝就要有善打水戰的水兵,於是就征集數萬民工,在長安城西仿昆明國滇池修鑿昆明池。據諸多史料記載昆明池開鑿於前120年。修成後至唐大和年間(827-835)經過900多年時間才逐漸幹涸。漢武帝利用昆明池操練水軍,盡快地征服了昆明一帶部落。關於漢武帝開鑿昆明池一事許多史籍都有記載,班固可說將昆明池的規模及牽牛、織女之石雕擺布的位置都涉及到了。《西南夷傳》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布竹(即天竺)而為昆明所閉,天子欲伐之,越(今四川越西)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裏,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習水戰,因名曰昆明池。”昆明池開掘於漢元狩三年(前120),當時昆明池周長約40餘裏。關於漢武帝開掘昆明池的目的,許多史學家與史書記載多有不同,他們認為漢武帝此舉還有想解決長安城用水困難之目的。因為長安城作為西漢首都,人口日增,城區不斷擴大,迫使漢武帝不得不為京城開辟新的水源。昆明池的水源主要是通過漕渠、明渠、昆明渠引河、河水解決水源問題的。、原來是投入灃水的,一條南北大渠石達堰將二水經細柳原從石匣引流入昆明池。其中漕渠不隻在於導水入昆明池,還起到了關中大運河的作用,那時,關東各地的糧食和物資都是經渭河入漕渠運入長安城內的。昆明池修成後,漢武帝不隻用來操練水軍,而且養魚供給皇宮和京城長安。《西京雜記》曰:“魚給長安諸陵廟祭祀,餘付長安市賣之。”就充分說明昆明池水產養殖在京城供給方麵的重大作用。漢武帝擬昆明池為天上銀河象征之,命人雕刻兩個巨大的石人牛郎與織女,豎立於池的東西兩岸,又雕刻一條石鯨,置於昆明池中。關於此牛郎、織女石雕《關中古語》曰:“昆明池有石,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像天河。”《雍勝錄》曰:“旁有二石人,像牛郎織女立於河東西。”這和牛郎織女石雕早些時候所處的方位大體是一致的。胡三省為《資治通鑒》所作的注釋中曰:“武帝作石達堰,堰水交為池,昆明基高,故下擁激為都城之用。”注釋中所說的石達堰就是引、之水經細柳原的導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