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耀亭
引鎮,又稱引駕廻,素有“萬人集”稱譽。位於西安市東南的秦嶺北麓終南山下,距西安約30公裏。其境東毗藍田縣,南接柞水縣,處於三縣結合部,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由於地處古長安通往嶺南的湯峪、庫峪、大峪口之間,西湯、雁引、引鳴、引大公路在此交彙,西康鐵路穿境而過,是貫穿神州南北的大動脈,引鎮設有客貨二級站,交通四通八達。古代這兒既是京城長安東南的關防要地,又是貨物的集散重地與商業重鎮。從明末清初乃至民國,這兒就成為關中重要的商業名鎮。引鎮、秦鎮、啞柏、灞橋號稱關中四大古鎮,名揚三秦。關於另一地名引駕廻,古老而遙遠的傳說有幾個,但都與引駕廻有牽連:一說漢武帝在上林苑廣闊的皇家林苑狩獵,那時這兒林深草茂,致使這位帝王迷失方向,被當地一老人發現後引駕而回;第二種傳說是說唐太宗率群臣圍獵興致極大,以至天黑迷路,後經尉遲敬德引駕而回;第三則說是唐玄宗攜寵妃楊玉環去湯峪遊玩路經此地迷途,被大臣引駕而回。這些動人的民間傳說,愈使這座古鎮顯得古老而迷人。
據史料載,“引鎮”之名是明以後才出現的。在《舊唐書》中,地處引鎮這個地方當時稱為莎城鎮。一些學者認為《舊唐書·昭宗本紀》曾記有唐乾寧二年(895)長安城發生承天門事變,昭宗李曄出走的路線是從啟夏門(今大雁塔西南)出逃,中間經樊川華嚴寺小憩後至莎城鎮的,以後再至大峪口,那會,並無“引鎮”這一地名,無論從方位還是周圍村落地名參照看,“莎城”就是現在的“引鎮”。據考察,在今引鎮五堡處,曾掘出古城鎮遺跡,址上曾長有許多莎草,莎城鎮,就是以莎草命名的。
據長安鹹寧縣誌記載,引鎮,在北魏西魏時屬山北縣轄,唐代為萬年縣莎城鎮。關鎮峰的《陝西地理沿革》就曰:“莎城鎮故址在長安縣南六十裏,唐乾寧二年李茂貞率領岐兵進攻長安城,唐昭宗李曄從啟夏門逃出,奔南山莎城鎮,即此。”至宋代,莎城鎮廢敗為村落。到了明初,人口增加,明洪武初在西安外圍設立衛所,當時引鎮為西安右衛,因衛所守領姓尹,遂稱尹家衛,今引鎮西南有尹村,亦可佐證。民國因傳說稱引駕廻。
引鎮街景
引鎮古老的傳說和悠久的曆史更使這座關中名鎮增添了神奇的光彩與迷人的魅力。
京城長安東南的關防要地
由於引鎮位於京城長安之東南,距庫峪、大峪、湯峪峪口不遠,因之這兒是秦嶺之南進入關中和從關中進入陝南漢中乃至湖北的通道,這兒既是關中物資與陝西物資出山入山的集散地,自然也是軍事出入的重要關隘。所以自古至今,這兒也就成為兵家爭奪的要地。漢代,劉秀被王莽追趕時曾經過這兒進入湯峪而到達河南;唐代黃巢起義兵敗從長安撤離時,“陰為遁計”,發兵3萬,扼守藍田至武關(今丹鳳縣東南武關)的道路,以備逃出唐軍的包圍圈,轉戰河南。以後義軍由藍田入商山就是由湯峪、庫峪、大峪入山過嶺的,至今引鎮南大峪還有傳說中的黃巢試劍石等傳說象征物;李自成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都是奪取引鎮進而威逼西安的。1932年冬紅四方麵軍就是經引鎮東南的庫峪口出山,經大峪口、胡留、白道峪、四皓、留村、天子峪口、子午鎮、內苑、灃峪、祥峪西進的;1934年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決定向鄂豫陝邊境進軍,創建新的根據地。從藍田出山,經焦岱、引鎮時鎮壓了當地的惡紳,發動群眾分糧、分鹽、分衣物,動員青年參軍,西安守敵大為震驚。
曆史上,引鎮一直是西安關防的要地,明代稱之為“尹家衛”,就是西安外圍設立衛所,直白地說,就是西安城防駐軍,是保衛省城安全的。
貨物集散重地與商業重鎮
引鎮,由於地處入陝要隘,處於貨物集散重地的地位,因而,較早地成為古長安東南的商業重鎮。
古鎮街景
到了清代,這兒商業日臻繁盛。至辛亥革命前後,引鎮的一些商號已有相當規模了,這些商號,主要經營秦嶺以南各地土特產,比如大麻、生絲、生漆、桐油、木耳、牛皮、棉花、鹿茸、麝香、天麻、黃連、黨參等。當時,除經營當地人民需要的糧食、蔬菜、油、酒、調料、柴草、牛、騾、馬、羊、木材及木材製器外,就是嶺南山民們的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要數食鹽經營數額最大。由於引鎮坐落於秦嶺山根,秦嶺各峪出產的掃帚盡數聚集於此地,這些掃帚不隻供當地秋、麥兩忙用,還遠銷到山西等省的許多鹽場去。
特別在食鹽銷售範圍限製嚴格的當時,我省東南各縣食鹽供給全仰給於山西潞鹽,引鎮實際成為山西潞鹽貿易的必經之道,在一定意義上說引鎮的繁盛,得益於這兒是食鹽的通道與集散地。
辛亥革命前後引鎮的商號,相當一部分已頗具規模。初期資金比較雄厚的有“永豐德”、“山雲德”、“崇德元”、“乾順和”、“乾順祥”等。“永豐德”在鎮安還設有分號,每年據說僅收地租就達三百石,僅睢陽、晏安澗在該號存款現銀就有2萬兩。“山雲德”是係當時辛亥革命新軍兵馬大督都張雲山出資開的;辛亥革命新軍領導之一,奪取政權後曾任民初陝西財政長的惠春波出資開設有“乾順祥”,藍田縣與長安縣引鎮毗鄰;“崇德元”為藍田財主孫家與引鎮張家合資經營,該商號西安東關還設有分號,“乾順和”是引鎮一戶劉姓出資設立的。除這些縣有代表性的商號外,其他商號還有許多。
古鎮街景不隻本地人在引鎮辦字號,外地人在引鎮開設的生意也不少,特別是以善經營,具有經商經驗的山西幫客商,他們在潞鹽營銷方麵有著絕對優勢。這些客商他們一般都領有專營山西潞鹽的“鹽憑”,可以從產區的村鹽場用不到銷價三分之一的出場價直接購運,加上中間稅收采費、運費大約是銷價的三分之二也還有三分之一的利潤。食鹽作為大宗商品,是絕對不愁銷路的,因而鹽商是絕對有利可圖的。在食鹽生意的刺激下,山西商人在引鎮當時開設的著名商號有“新泰元”、“益生源”、“幾厚生”等,這些山西商號資力一般較當地商號雄厚。
當時潞鹽從山西運抵西安,再用車運到引鎮,然後從引鎮運銷山外各地,通過大峪、庫峪、湯峪運抵嶺南安康、鎮安、柞水乃至湖北等地。這些商號大都經營秦嶺以南的土特產,在潞鹽運抵嶺南時,商家亦經營嶺南人民最急需的生活日用品,比如當地人需要的糧食、牛、羊、馬、騾、蔬菜、酒、調料、火柴、火紙、麻紙、水煙等等;出山時販運上嶺南的土特產生絲、大麻、木耳、生漆、桐油、黑白紙張、棉花、漆油、藥材、牛皮等等。當時政府對食鹽銷售範圍限製很嚴,如果查出食鹽銷售中雜有硝鹽、青鹽,一經查出沒收貨物,處以罰金,甚或繩之以法。稍負聲譽的商號一般不染指。
引鎮商號的興隆,引發起釀造業的興起,當時辦起了燒酒、米酒、醬園、醋房等門店,盡管經曆著潮起潮落的興衰,可亦不失為當時一種商業風景。
古鎮街景伴隨著引鎮門店的興起,糧食牲畜交易也很熱鬧,特別是每逢三六九農忙前集日,街巷、空場、人頭攢動,人山人海,旺季可達三幾萬人,摩肩接踵,煞是熱鬧。當時還有掃帚市、木材市、牲畜市,(土特產、農具、日用百貨)其交易量也很驚人。不隻有引鎮方圓農商趕集做買賣交易,遠至河南、山西的農商戶,也遠道前來采買售賣。即是背集,由於引鎮貨物集散地的功能已經形成,來往客商依然頻繁。
在諸多商號形成之際,數家藥鋪也相繼開業,其中最具影響的藥鋪是“益善德”,據姚文光先生回憶,該號係引鎮西堡吳姓出資開辦,藥品注重質量,濟世救人,對於急於購藥者,即使手無分文,家人病情危急,不管認識與否,問明姓名,欠款寫在水牌上……據說這家藥鋪直到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之前生意還一直蒸蒸日上。
在引鎮商號較興盛的清末民初這段時間,規模較大的商號集中於引鎮北部,其原因在於當時相當貨物都是從西安這路通過陸路轉運至引鎮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前因後果的。由於引鎮商業的發展,於是收稅的關卡林立,當時稅收無章可依,常常由收稅人信口開河,令商家望之寒心,為了避其亂收稅與勒索,交易漸向鎮南轉移,行商販運的山貨多從大峪、庫峪山口而來,他們盼望一到就賣,雖售價較低,可早銷早離,免去了許多擔心和損失,所以西安經營山貨的商號不斷南移,“大有與大峪庫峪連接之勢”。而掃帚市場又分布於引鎮北邊,這主要是買家均在北方,大買主主要來自晉南與渭北的商販。當時引鎮的掃帚市場相當繁榮,自今當地流傳有一句諺語叫“去引鎮發掃帚去了”,此話雖為戲語,亦足見其掃帚市場影響之大。據一些業內老人說,當時引鎮銷往山西的相當一部分掃帚,並非農用,而是供山西鹽場使用的。隨著鹽場的不斷擴大,其掃帚銷量也在不斷增加著。
由於商號的不斷增加,車行馬號也有了,旅店也應運而生。隨著商業競爭的需要,行會組織也應運而生,壟斷市場的現象也隨之產生了。
正當引鎮商業與日俱升,興旺興隆之時,盤踞在陝南的盜匪王明山親率據說號稱一師的嘍叮羅,從秦嶺深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晝夜兼程,於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黎明前,突然襲擊引鎮,攻占地方民團局,槍殺某部新招官兵三四十人,並將所有商號全月所賣貨款(當時尚無銀行信用社)搶劫一空,拉走商人、學校師生260餘人,作為肉票(用人質索款),一場浩劫之後,商鋪有如驚弓之鳥,逃走的逃走,關門的關門,賣地的賣地,從此引鎮商業一蹶不振,直到解放前夕,還不能恢複舊狀。
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
引鎮地處秦嶺山腳下,境內有險如華山的嘉午台,有可以泛舟的大峪水庫,可以戲水的大峪河,可以探奇的大峪溶洞,東西毗鄰的太興山與小峪水庫等景點近在咫尺。境內可供開發的唐皇狩獵度假區綠水長流,與湯峪同屬一個水係的地熱資源也可供開發。
一、險如華山嘉午台
嘉午台位於引鎮西南的大峪,古稱大義穀,這裏山勢奇險,峻峭突兀,雄偉壯觀,人稱“小華山”。
從白道峪入山至嘉午台岱頂,峰巒疊嶂,景異石奇,滿眼蔥綠,溪水潺潺,景點有觀音寺、一天門(新庵寺)、方石溝茅蓬、瓦湯房、太白廟、二天門(廣仁寺)、涼水泉、無量殿、山神廟、斬龍橋、普同塔、小梯子、虎頭石、蒼鷹覓食、破山石護國寺(喇嘛洞)、朝天梯、岱頂興慶寺及後山茅棚等幾十處景點。現重點記述於後:
(一)虎頭石
從小梯子上地藏王殿東側南出,殿後有巨石名曰“虎頭石”,石高寬長均超過前邊大殿,從地藏王殿東側小徑看,其虎威武無比,石上灌木茅草,如虎之須,其虎大張著口,俯視下窺深澗,似乎嘯聲遠傳深穀,真乃“一鷂入林,百鳥啞聲”。遊人不敢斜視,小心翼翼越過虎口。
(二)蒼鷹覓食
剛從虎口偷險越過,恐驚心跳未平,行至丈餘,忽見一巨雕窺視,其啄如鋼鉤,鋒利無比,似乎它那銳利的隼眼盯住我們,就要騰起,那巨大的羽翼已經伸開,人們已感觸到了它那展開的有力的鋼翅所搧動起的旋風,和羽翼遮擋住夕陽可怕的陰影,聽到它那覓食時饑餓悲壯的叫聲……當你緊走幾步,繞到它的側麵再看時,始見一巨石中裂,東邊半邊如肉塊、如麵包,西邊半塊酷似一隻蒼鷹。此石曰蒼鷹覓食。遊人無不讚歎其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天然石雕的形酷神似,讓人叫絕。
(三)“登雲梯”與唐摩崖石刻
過“蒼鷹覓食”不久,就到了“登雲梯”,登雲梯是上山的唯一通道,石階鑿在石崖上,上梯時人抓住鐵索,仰頭望不見山頂,俯視山穀深不見底。破山石護國寺是一座古老的著名寺院,其後有“喇嘛洞”,據稱為西藏喇嘛赴長安京城時住過的石洞,其石洞鑿在90度的石崖上,其下深不見底,從護國寺後門出有棧道與“神仙橋”相通,極其驚險。沿內現存有唐貞觀年間摩崖石刻,由於背風避雨,字跡清晰,是記述嘉午台四至的文字,極其珍貴。其摩崖石刻文字如下:
蓋聞終南山嘉午台
西京之古勝跡也,成佛作祖之所,修真養道之地,皆由本山住持始建於基,永作十方叢林,不準許子孫,亦不準變賣,毋化作俗人侵占勝境,恐防年長日久,他人損失道場,故立此碑。本山東止帽盔山,西止石門岔東崖;南至五裏廟溝嶺,北至四方石溝,四止分明,永作此山證據。
唐貞觀元年住持性空
由此可知在唐時,嘉午台寺廟已有相當規模。光緒二十九年(1903)前後,此處有本昌上人茅蓬。據高鶴年在《名山遊訪記》一書中曰:“是時,各茅蓬有道士四五十人,其中學禪者多聚集破山寺專學修禪。”可見當時其人數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