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決 策 篇(4)(2 / 3)

當天,彭德懷、任弼時率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主力,由定邊一帶開始南下。③。

12月21日,中革軍委主席團致電彭德懷、任弼時:紅軍主力在環縣、慶陽集中。如敵胡宗南、毛炳文、曾萬鍾等南下,紅軍應和在固原、西峰、平涼的東北軍王以哲部配合消滅之,並以一部開甘泉、延安,鉗製敵湯恩伯部。④22日,彭德懷、任弼時和紅軍前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向各部發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指示信》,要求各兵團首長“必須抓緊時機,利用一切機會來進行擴紅,爭取1937年2月底擴大一倍”。⑤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陪同蔣介石離開西安,飛抵洛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當天晚上,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任弼時,通報了這一消息,並要求“野戰軍仍速開鹹陽”。《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31頁。

當天,左權、聶榮臻分別率領紅一軍團直屬隊和軍團主力,到達慶陽地區。⑦。

在張學良陪同蔣介石經停洛陽,飛抵南京後,東北軍將領認為和平局麵已經形成,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於26日致電紅軍前敵指揮部:奉張副司令麵諭,與周恩來同誌商妥,紅軍進入慶陽,停止南進。②《任弼時傳》,第474頁。

彭德懷、任弼時接到電報後,即向毛澤東致電請示,指出:“胡(宗南)、毛(炳文)、曾(萬鍾)、關(麟征)等部向會寧、靜寧轉移,有向平涼、扶風進攻可能,為此紅軍決向扶風、岐山前進,占領要點,以便隨時協同抗日友軍從敵外翼擊該地(域),或威脅該敵退出陝甘境域,鞏固後方。”②彭德懷和任弼時還提出建議:以第四師騎兵團本日趕占寧縣,並相機攻占?邑(今旬邑);一軍團主力則仍按前電繼續南進,紅二方麵軍進占合水,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第十五軍團暫在慶陽地區。④《任弼時年譜》,第314、313頁。

毛澤東接到電報後,即複電彭德懷、任弼時,指出:為督促南京撤兵,為準備萬一變化,為便利擴大補充野戰軍,仍應執行原計劃,惟不駐鹹陽,而照一、二、四方麵軍次序,駐興平、武功、扶風、鳳翔線,處在南京軍天水集團(即所謂“討逆軍”由顧祝同指揮的西集團)與潼關集團(即所謂“討逆軍”由劉峙指揮的東集團)之間,東北軍、西北軍之外側。④電報還指出:“西安已有五萬元向慶陽運送。一切購買,不打土豪。駐鄉村不駐縣城。”《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31頁。

彭德懷、任弼時隨即發布繼續南進的命令,要求各兵團27日分三路出動:紅一方麵軍第一、第十五軍團為左縱隊,分別開到興平和武功、扶風地域;紅四方麵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為中央縱隊,進到麟遊、岐山間地域,總部直屬隊到扶風東北的天度鎮;紅二方麵軍為左縱隊,進到乾縣地域。命令還要求部隊每日行軍70裏左右,不駐城,均駐鄉村,沿途努力做擴紅工作。部隊給養靠購買,不打土豪。④《任弼時年譜》,第314、315頁。

毛澤東在複電彭德懷、任弼時的同時,還致電周恩來、秦邦憲,要求他們就紅軍駐地問題與楊虎城交涉。楊虎城和東北軍將領以為張學良將很快返回西安,便希望待張學良返回西安後再確定紅軍駐地。周恩來和秦邦憲遂複電毛澤東:“張(學良)兩日後回再商量我軍駐地。”《任弼時傳》,第475頁。

12月27日,毛澤東電告彭德懷、任弼時:蔣介石軍隊開始向潼關以東退。“似此,野戰軍可暫在慶陽、西峰、正寧、寧縣地域休息待命。”④當天,毛澤東還電報指示彭德懷、任弼時:“目前暫在慶陽、寧縣、?邑(旬邑)地區休息擴紅,爾後一步駐地與永久駐地,須待張(學良)回商決。”《聶榮臻年譜》上卷,第195頁。

就在當天,左權、聶榮臻率紅一軍團繼續南進,紅四師取捷徑占領寧縣,隨後又占領了?邑。28日,紅一軍團直屬隊經西峰鎮進至寧縣。④《聶榮臻年譜》上卷,第195頁。

12月28日,彭德懷和任弼時向各部隊發出指示:各兵團明日(29日)移至下述地區,在駐地休整擴紅,待張(學良)回陝後,再定較久駐地。一軍團在寧縣、?邑地區與關東蘇區聯係;十五軍團移駐孟壩、三岔、馬渠鎮、毛古堆一帶;三十一軍在赤城鎮東北;第四軍在慶陽南集結,休息訓練。指示還要求各兵團首長嚴格部隊紀律,切實執行關於紅軍在抗日友軍區域的指示。《彭德懷年譜》,第167―168頁。

指示還指出:前總在慶陽,各兵團後方聯絡線以慶陽、悅樂、元城鎮、吳起鎮之線沿線設立兵站。《任弼時年譜》,第315頁。

根據這一指示,紅軍主力部隊在陝西和甘肅交界地帶休整待命。12月30日,左權和聶榮臻致電彭德懷、任弼時:紅一軍團現在分布在寧縣、正寧、?邑等縣之宮和鎮、早勝鎮、良平鎮、向吉鎮、山河鎮、太峪鎮、張洪鎮、土橋鎮、通潤鎮各地開展工作。電報中還指出:“寧縣、正寧、?邑三縣均不大繁盛,但市鎮多,村大煙密,糧食生產豐富,如能充分發動群眾鬥爭,擴紅有望。”④。

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彭德懷、任弼時、楊尚昆於12月30日向全軍發出祝賀1937年新年的電報,指出,新的一年抗日戰線將更加擴大,並將開展大規模的抗日戰鬥。賀電還號召全軍指戰員努力學習,提高政治和軍事技術水平,猛烈擴大自己,“堅決完成在三月底擴大一倍的任務,”“使紅軍真正成為抗日救亡運動中團結的核心和模範。”《任弼時年譜》,第316頁。

紅軍奇兵北出秦嶺。

西安事變期間,在秦嶺山中活躍著一支紅軍部隊,這就是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四師。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率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前往陝甘革命根據地去會合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鞏固陝甘革命根據地,以配合主力紅軍。同時決定由鄭位三、陳先瑞領導遊擊武裝,堅持鄂豫陝地區的革命鬥爭。

在紅二十軍主力於次日經戶縣、周至縣境,向西挺進之後,隻留下主力一個連和一批幹部及傷病員200餘人,堅持鬥爭。9月9日,中共鄂豫陝特委在商南縣的梁家墳成立,由鄭位三擔任書記。鄭位三(1902―1975),湖北紅安人。1922年畢業於武昌工業學校機械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後任中共湖北省黃安縣委委員、代書記、書記,中共鄂豫皖邊特委委員、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候補委員、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鄂東北遊擊司令部總司令,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1934年2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委會委員。同年12月起,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