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決 策 篇(3)(2 / 3)

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結果,中共中央於當天發出《關於不同地區的地方工作指示》。

12月21日,毛澤東再次致電潘漢年,要他立即向陳立夫等提出中共中央關於“成立國內和平,一致對付日本與親日派”的五項條件。電文全文如下:

即向陳立夫先生等提出下列要求,征其同意。

目前最大危機是日本與南京及各地親日派成立聯盟,借擁蔣旗幟,造成內亂,奴化中國。南京及各地左派應速行動起來,挽救危局,共產黨願意讚助左派,堅決主張在下列條件基礎上成立國內和平,一致對付日本與親日派。

(甲)吸收幾個抗日運動之領袖人物加入南京政府,排斥親日派。

(乙)停止軍事行動,承認西安之地位。

(丙)停止“剿共”政策,並與紅軍聯合抗日。

(丁)保障民主權利,與同情中國抗日運動之國家成立合作關係。

(戊)在上述條件有相當保證時,勸告西安恢複蔣介石先生之自由,並讚助他團結全國一致對日。

結果如何,速以電報答複。《毛澤東文集》第一卷,第471―472頁。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潘漢年隨後會見了陳立夫,向他轉達了中國共產黨的五項條件。

當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要他派人去國民黨軍隊第二十八師師長董釗、第四十六軍軍長樊崧甫、第三集團軍第十八縱隊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第一軍軍長胡宗南等處,“告以何應欽、何承浚等親日派實欲置蔣介石於死地之陰謀,願與談判恢複蔣自由之條件,黃埔係不要受親日派、陰謀派所愚,並發傳單揭破日本與何應欽派聯合害蔣之陰謀。”《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27―628頁。

同一天,張聞天還起草了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周恩來的電報,電文如下:

(甲)目前局勢是日本與南京右派聯盟,企圖奪取蔣係中派,造成大內亂,另方麵是南京與各地左派企圖調和,而中派在動搖中。

(乙)我們與西安策略,應扶助左派,爭取中派,打倒右派,變內戰為抗戰。

(丙)請與張、楊商量立即采取如下步驟:

(一)爭取蔣介石、陳誠等與之開誠談判,在下列基礎上成立和平。

(第一)南京政府中增加幾位抗日運動之領袖人物,排除親日派,實行初步改組。

(第二)取消何應欽等之權力,停止討伐,討伐軍退出陝甘,承認西安之抗日軍。

(第三)保障民主權利。

(第四)停止剿共政策並與紅軍聯合抗日。

(第五)與同情中國抗日運動之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第六)在上述條件有相當保證時,恢複蔣介石之自由,並在上述條件下,讚助中國統一,一致對日。

(二)依上述條件與閻錫山、宋子文、於右任、黃埔左派、二陳(即陳立夫、陳果夫)派等談判。

(三)對閻錫山遷蔣至山西辦法應表示可以考慮。

(四)招致一切願意和平之人,來西安談判。

(五)招致英美顧問再來西安,經過他們使英美讚助和平。

(六)鞏固西安軍事陣地,使盡可能持久,以待政治談判之成功。

(七)對陝甘之黃埔軍官,如胡宗南、樊崧甫、董釗等進行接洽。

(八)兄應以共產黨代表資格,公開與蔣(介石)、陳(立夫)、宋(子文)、閻(錫山)、於(右任)等基於上述條件,與談判調停雙方。《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中的活動》,第125―126頁。

中國共產黨麵對西安事變之後急速變化著的國際和國內政治局勢,迅速而正確地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和各項決策,從而保證了西安事變的最終和平解決,為全民族的團結抗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周恩來為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而奔波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從紅都保安抵達西安,立即引起了全國各界的高度關注。這是從十年內戰烽煙燃起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第一次以公開合法的身份出現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舞台上。周恩來的肩上,擔起了一副千斤重擔。

從12月18日起,周恩來即對隨行人員進行了明確分工,並且在和張學良協商後,為隨行人員確定了公開身份:羅瑞卿為周恩來的聯絡副官,公開身份為東北軍政治部民運科科長;杜理卿化名“杜智文”,負責中共代表團駐地保衛工作,公開身份為張學良警衛團秘書長兼軍警督察處三科上校科長;張子華為周恩來的秘書,其公開身份是抗日聯軍總部參謀。童小鵬、陳有才、邱南章、龍飛虎、楊家保等同誌也分別承擔了不同工作。

張學良對中共代表團駐地的安全也十分重視,除張公館原有的警衛力量外,專門指派特務團副團長兼第三營營長賈陶負責保衛中共代表團駐地安全。賈陶(1909―1976),遼寧省開原縣人。原名賈國輔。1928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炮兵科。先後任連長、東北迫擊炮廠研究委員會委員,武漢行營中校參謀等職。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軍事委員。同年6月,參加王曲軍官訓練團第一期幹部連學習。後參加張學良組織的東北革命軍人同誌會,任常務委員。12月初,被任命為特務團副團長兼第三營營長。

12月18日上午9時,周恩來致電毛澤東並中共中央,反應國內各派對事變的反應。電文如下:

情況,(一)南京親日派目的在造成內戰,不在救蔣,宋美齡函蔣“寧抗日勿死敵手”(指何〔應欽〕、汪〔精衛〕),孔祥熙企圖調和,宋子文以停止內戰為條件來西安,汪〔精衛〕將回國。

(二)晉閻〔錫山〕向張〔學良〕提議,將蔣送山西,馮〔此處原注為馮欽哉,綜觀全部電文,似不妥,當指馮玉祥――引者注〕亦企圖利用此事變。

(三)魯韓〔複榘〕認〔為〕南京現在辦法不能解決西安問題。宋哲元、劉湘尚無表示。

(四)李〔宗仁〕、白〔崇禧〕表示張〔學良〕之出此乃逼不得已,餘〔漢謀〕、何〔鍵〕企圖騙錢,表示擁護中央。

(五)蔣〔介石〕態度開始表示強硬,現已轉取調和,企圖求得恢複自由,對張〔學良〕有以西北問題,對紅軍求降求和完全交張〔學良〕處理之表示。《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中的活動》,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