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奠 基 篇(2)(1 / 3)

1934年11月16日,堅持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近3000名指戰員,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湖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紅二十五軍衝破了東北軍九個師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隊的合圍,經河南駐馬店西北山區轉向伏牛山區。12月8日,紅二十五軍進入陝西省洛南縣境內。在12月10日的庾家河戰鬥中,紅二十五軍殲敵800餘名。至此,紅二十五軍粉碎了20倍於己之敵的圍追堵截,長驅1800餘裏,勝利完成了第一次戰略轉移。此後,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建為中共鄂豫陝省委。在中共鄂豫陝省委的領導下,紅二十五軍先後攻克寧陝、佛坪、鎮安、洛南四座縣城,創建了豫陝邊根據地。到1935年5月初,紅二十五軍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遊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多人。初步建成了包括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和10個區、40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和近50萬人口的鄂豫陝根據地。

鄂豫陝根據地的建立,使蔣介石坐臥不安。從1935年4月起,蔣介石調動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和中央軍、第十七路軍共30多個團的兵力,向紅二十五軍發動“圍剿”,並限令在3個月內將紅二十五軍全部消滅。紅二十五軍麵對10倍於己之敵,采取“誘敵深入,先拖後打”的方針,以運動戰和遊擊戰相結合,打亂了國民黨部隊的“圍剿”部署。在7月2日的袁家溝口戰鬥中,紅二十五軍將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一旅大部殲滅,斃傷俘敵1700餘人,俘旅長唐嗣桐。這一戰鬥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在3個月內消滅紅二十五軍的企圖。隨後,紅二十五軍乘勝北出終南山,前鋒直指西安城南的韋曲、杜曲等地。這一天,是1935年7月13日,也是夏曆乙亥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三,紅軍出山”,這首當年流傳在長安縣引駕回(今長安區引鎮)一帶的民謠,形象地反映了紅二十五軍北出秦嶺,威逼西安的重大影響。7月15日晚,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了由原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員輾轉從上海經西安帶來的黨中央數月之前發出的幾份文件,和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已在川西地區會師並有北上動向的確切消息。會議決定由中共鄂豫陝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以配合主力紅軍在西北的行動。會議還決定將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合並,組成新的鄂豫陝特委,統一領導各地遊擊武裝力量,繼續堅持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第二天,紅二十五軍主力部隊4000餘名指戰員沿秦嶺北麓西行,踏上了繼續長征的道路。

之後,紅二十五軍南越秦嶺,佯攻漢中,又掉頭向西北方向前進,進入甘肅境內。又在天水一帶北渡渭河,占領秦安,威逼靜寧縣城。8月17日,紅二十五軍沿西(安)蘭(州)公路東進,攻克隆德縣城。接著又翻越六盤山,直抵平涼城下。在8月21日,部隊由涇川縣城以西翻越王母宮塬,徒涉?河時,被國民黨中央軍第三十五師所部1000餘人突然襲擊。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吳煥先政委的犧牲,使指戰員無不悲痛落淚,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一鼓作氣,將敵人全部殲滅。

9月7日,紅二十五軍經過艱苦的長征,到達陝甘交界地區的豹子川(今屬甘肅省華池縣),進入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邊緣地帶。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在著名共產黨人劉誌丹、謝子長等同誌領導下創建的。從1927年10月發動清澗起義起,中國共產黨人揭開了陝北高原武裝鬥爭的序幕。劉誌丹、謝子長等同誌在發動武裝革命、創建根據地的鬥爭中,建立了陝甘邊和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雙方逐漸互相聯係、互相配合和互相支援。1935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達到了完全統一。在同年2月21日,謝子長同誌因傷勢惡化不幸犧牲後,紅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兩支部隊在劉誌丹同誌的統一指揮下,先後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今子長縣)、安塞、靖邊、保安(今誌丹縣)六座縣城,使陝北和陝甘邊兩個蘇區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