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阿富汗問題的曆史根源(1 / 3)

阿富汗位於西亞東部,與巴基斯坦、伊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國相鄰。阿在東北部通過狹長的瓦罕走廊同我國接壤,兩國邊界線長約75公裏。阿富汗沒有出海口,距離最近的外部出海口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此外,它也通過土庫曼斯坦和伊朗與外界保持陸上交通聯係。

阿富汗土地麵積65.5萬平方公裏,是一個多山的內陸國家,號稱“亞洲的瑞士”。山地和高原占國土麵積的4/5,可耕地僅占3%。境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平原、南部及西部荒漠地區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暖少雪;山區夏季涼爽,雨量較多,冬季嚴寒多雪。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人口目前估計為3000萬,幾乎所有居民都是穆斯林。

一、阿富汗傳統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機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有限的領土和人口及落後的社會經濟決定了其傳統中立外交的形成。

作為內陸國的阿富汗位於亞洲的中央、西亞的東端,地處西亞、中亞、南亞和東亞四大地區之間,因而具有重要的地緣意義。盡管資源相對缺乏,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阿自古以來即成為東西方貿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即取道喀布爾和赫拉特,而佛教、祆教和伊斯蘭教均經阿富汗由西向東傳入中國,尤其是對南亞次大陸而言,阿富汗成為其最重要的陸上門戶,曆史上的亞曆山大大帝、迦色尼王朝國王馬穆德和印度莫臥爾王朝的奠立者巴布爾均由阿富汗入侵印度。因此,阿富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個緩衝國,周邊列強為爭奪對阿的控製權而激烈鬥爭。13-14世紀,薩非王朝的波斯與莫臥兒王朝的印度為此而爭鬥不息。1747年,阿富汗近代國家的創立者阿赫美德正是以波斯將領的身份舉兵反叛,在波斯和印度兩大帝國的夾縫間建立起曆史上第一個普什圖國家的。建國後至1978年,阿富汗中立外交的形成和演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鞏固獨立國家的時期(1747-1839)。阿赫美德建國後,立即向波斯和印度兩大帝國作出反擊。他驅逐了國內的波斯和印度軍隊,並多次入侵印度。他所建立的國家版圖遼闊,在南方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卡拉奇等地,直抵印度洋邊。但好景不長,此時已是殖民主義向亞洲大陸急劇擴張的時代,而阿富汗內部血腥的王位之爭也極大地削弱了這個新興國家的力量。在阿赫美德死後,阿富汗的領土萎縮,它重新成為一個內陸國。在北方,沙俄向中亞步步進逼;在南方,英國取代葡萄牙和法國成為印度的主人;而波斯則成為俄國的仆從。阿富汗在劫難逃。

(2)中立外交的萌芽及阿富汗的半殖民地化(1839-1919)。19世紀,亞洲腹地出現所謂的“大博弈”(Great Game)。其中,俄國不斷蠶食中亞汗國,試圖威脅英屬印度;而英國則穩步地向西北印度擴張,極力阻止俄國的南下。阿富汗在兩大列強之間無所適從,而野心勃勃的英國於1839-1842年發動了第一次侵阿戰爭,但遭到失敗。1879-1881年爆發第二次英國侵阿戰爭。英軍再次遭受失敗,但最後卻迫使阿富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甘達馬克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控製了其外交權,從而使阿富汗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

新國王阿卜杜爾·拉赫曼(1880-1901年在位)開始認真考慮阿富汗未來的外交政策。在他看來,阿富汗如同“兩隻獅子之間的一隻山羊,或者夾在兩塊磨石之間的一粒小麥”。L。Dupree。Afghanistan,Princeton,1980,p。415.顯然,唯一現實的選擇是同時保持與兩大帝國的友好關係,他在登基前致英國人的信中表示,希望“使阿富汗人永遠置於兩大帝國的光榮保護之下”。這是阿富汗傳統中立的發軔,拉赫曼的兒子哈比布拉(1901-1919年在位)繼承了這一政策。

在英國和沙俄的主持下,近代阿富汗的邊界在拉赫曼時期最終確定了,兩大帝國由此攫取了阿的大片領土。為了“完善”阿富汗的緩衝國地位,英國擅自將屬於中俄交涉地區的瓦罕走廊交給阿富汗,從而使英俄的領土避免了直接接壤。

因此,形成阿富汗中立傳統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包括國內國外兩個方麵。第一,重要的戰略位置。山國阿富汗地扼南亞的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地小民弱的國情。阿人口不多,經濟落後,軍隊弱小,社會組織鬆散,綜合國力不足。第三,周邊的亞洲國家無從形成對抗西方的聯盟。亞洲鄰國麵臨著內部的社會政治危機和外來壓力,自顧不暇,相互間存在紛爭,聯盟絕無可能。第四,英俄的競爭。英俄在亞洲互為敵手,但為避免正麵衝突,兩國尤其是英國希望把阿富汗作為緩衝國。而阿富汗從與雙方的交往曆史中,也認識到中立是維護國家獨立的唯一選擇。最終,這種在大國間的中立發展到了在兩大軍事集團間的中立。

(3)中立外交正式形成時期(1919-1953)。1919年,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戰爭之後,成功地獲得獨立。國王阿馬努拉(1919-1929年在位)展開了全方位的外交,蘇俄成為第一個承認阿富汗的國家,向阿馬努拉提供了大量經濟軍事援助,兩國還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阿富汗對英俄兩國始終懷有戒心。因此,喀布爾大力發展與在本地區沒有殖民傳統的德國、意大利及土耳其、伊朗等穆斯林鄰國的關係。1929年,阿馬努拉因推行過於激進的改革而被推翻,但王族成員、前國防大臣納第爾隨後建立的穆沙希班王朝大體繼承了他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富汗宣布中立,同時驅逐了來自西方國家和軸心國的非外交人員,避免了英蘇對阿富汗的可能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英國撤出南亞,美蘇冷戰取代了英蘇對立;印巴實現分治,阿富汗因為領土問題與巴基斯坦發生爭端(“普什圖尼斯坦”問題)。同時,阿富汗積極謀求經濟和軍事援助,以推動國家的現代化。然而,阿富汗在爭取美國支持方麵遭遇挫折。

(4)中立政策的調整(1953-1978)。1953年出任首相的達烏德親王轉而加強了與蘇聯的關係,莫斯科向阿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經濟援助和外交上的支持,並承擔了阿軍官的培訓工作。這一舉措對阿富汗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因此加強了對阿的援助,來自東西方的大量援助使阿富汗成為“經濟上的朝鮮”。但喀布爾也致力於發展與第三世界的關係,它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並與中國、印度等亞非國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1963年,查希爾國王(1933-1973年在位)迫使達烏德下台。他開始傾向於美國,但並未放棄中立政策。1973年,在親蘇勢力的支持下,達烏德發動政變重新上台,建立共和國。雖然達烏德初期有所親蘇,他不久就作出調整,再次恢複了中立傳統,直到1978年親蘇勢力發動政變為止。

阿富汗中立與瑞士、奧地利、芬蘭等國不同。這些國家屬於中立國,其中立得到國際條約的保證,較為穩固。而阿富汗的中立隻是一種外交政策的選擇,缺乏國際保證,一旦鄰近的大國決心侵犯其主權,其獨立的喪失就是必然的,不結盟運動組織成員國的地位於事無補。

二、戰後阿富汗社會經濟矛盾的加深與政治危機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普什圖人為主體民族,其他民族包括塔吉克人、哈紮拉人、烏茲別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從地域上看,普什圖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南方,而其他少數民族主要在北方。為了控製北方,從阿卜杜爾·拉赫曼時代起,政府就一直在推動普什圖人向北方移民。另外,部落在阿社會關係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存在於遊牧社會中,而且存在於定居的農業社會中,在城市裏也有影響。從宗教上看,絕大多數阿富汗人為穆斯林,而穆斯林中基本上為遜尼派,什葉派主要限於哈紮拉人,後者為蒙古人後裔,其社會地位低下。因此,阿富汗存在著深刻的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

阿富汗的經濟相當落後,基本上以農牧業為主,處於靠天吃飯的境地,易受自然災害(如旱災)的影響,基礎設施和工業則更為原始,國內沒有像樣的公路,鐵路完全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富汗政府開始努力發展經濟,1956年製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政府投資的結果,是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教育也獲得長足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經濟發展資金嚴重依賴外援。由於本國的積累能力低下,外援在阿富汗前三個五年計劃實際投資中占到80%左右。第二,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產生了一些問題,如企業效益低下、農牧產品價格偏低(主要農牧產品和出口產品如紫羔羊皮、羊毛、棉花等均由政府收購)、嚴重的徇私舞弊、私人資本的發展受限等。第三,農牧業發展緩慢。其技術水平未有大的變動,大量土地和牧畜仍然掌握在大地主和大牧主手中,生產仍受到自然條件的重大製約。第四,教育與經濟發展脫節。由於大中畢業生的人數超過經濟所能吸納的規模,部分畢業生無法就業,而已經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畢業生則因工資低微而心懷不滿。第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表現在地區、民族、教派、部落等方麵,從而與固有的社會矛盾相交織。例如,什葉派的哈紮拉地區經濟水平就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