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秉權藝術檔案(2 / 3)

2004年9月應邀參加陝西榆林舉辦的“陝北民歌論壇”,作了大會發言。

同時,受邀於中國歌劇舞劇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浙江省音協、四川師大藝術學院進行講學,並做公開教學,被聘為“客席教授”。還在西安音樂學院、陝西師大藝術學院、陝西教育學院以及福州、鄭州、杭州、蘭州等藝術學校講學任教三十餘次。並被上海等三家學院聘為客席教授。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培養出大批歌唱人才和陝北民歌手,如:郝秉風、孫誌寬、張華敏、章紅豔、董華、劉茹、薛承斌、陳向均、李正飛、李光明、莎莎、米卓、韓軍、秦靖紅、邵寶國、王世清、劉春風、郝萌、趙海晨……學生遍布全國十多個省市。

三、主要代表作品

1948年3月調綏德師範文藝班,任教員、演員、演奏員,主演《劉胡蘭》《模範農家》《兄妹開荒》《越撈越深》等歌劇。

1952年被西北藝術學院選送參加了“全國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畢業作品《毛主席那天到咱莊》被評為優秀作品,

1953年8月畢業回團,主演眉戶劇《一個誌願軍的未婚妻》。

1956年參加陝西省文藝彙演獲獨唱一等獎,同年在全國音樂周演唱的《跑旱船》《趕牲靈》獲得好評並灌製了唱片。

1958年出版個人編唱專輯《陝北民歌獨唱集》。改編作品《回娘家》獲“文藝創作開拓獎”,《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棗園來了秧歌隊》獲“民歌新編創作獎”。

《圪梁梁上的二妹妹》(與賀藝合作)獲2002年陝西省藝術節“創作一等獎”,南寧“中華民歌大賽”獲十大金曲獎,2003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還發表有《繡荷包》《信天遊》《扛上土槍打遊擊》。

四、獲獎

《回娘家》(陝北說書)獲“文藝創作開拓獎”。

《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棗園來了秧歌隊》獲“民歌新編創作獎”。

創作的《棗園來了秧歌隊》的歌詞,在山東《老革命根據地民歌大賽》中獲“歌詞創作獎”。

《圪梁梁上的二妹妹》(與賀藝合作)獲陝西省藝術節“創作一等獎”,南寧“中華民歌大賽”獲“十大金曲獎”;2003年獲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並頒發獎金。

還發表了《繡荷包》《九連環》(榆林小曲)《信天遊》《扛上土槍打遊擊》等,部分作品被音樂院校編入教材及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中國陝北民歌》(賀藝、白秉權策劃)等CD集中。

五、年譜

1944年14歲

考入綏德師範,同年參加了綏師文工團。

1946年16歲

解放戰爭開始,隨軍轉戰到新解放區演出。

1947年17歲

調綏德分區文工團工作。

1948年18歲

調綏德師範文藝班,任教員、演員、演奏員。主演《劉胡蘭》《模範農家》《兄妹開荒》《越撈越深》等歌劇、秧歌劇。

1949年19歲

調延安陝北行署文工團,任歌劇、獨唱演員,演唱了大量陝北民歌,在陝北人民中留下深刻印象。

1950年20歲

調陝西文工團。

1951年21歲

送西北藝術學院音樂係進修兩年。

1952年22歲

由學校選送參加了“全國第二屆赴朝慰問團”演唱了自己改編的歌曲《托我捎話到前方》《一封信》和《趕牲靈》等,受到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熱烈歡迎,並得到慰問總團的表揚。回校後被評為“院學習模範”,畢業作品《毛主席那天到咱莊》被評為優秀作品,發表在《群眾音樂》,自己演唱並灌製了唱片。

1953年23歲

畢業回陝西文工團,主演眉戶劇《一個誌願軍的未婚妻》,獲得好評,並接待外賓,演唱陝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