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綠化委員會從1983年至1996年的十幾年間,每年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一次6000人參加的綠化表彰大會。
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人大常委、政協、共青團、婦聯的領導都到會。北京市市長主持會議,國務院總理講話,單昭祥宣布表彰名單。每年都表彰幾十個關心、支持綠化工作的部長、副部長。
1994年4月2日,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誌,到圓明園遺址公園參加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籌備植樹活動時,有人提建議,說能不能找點學生來配合一下。單昭祥覺得挺好,就向北京市委作了彙報。
植樹當天,學生們排好隊,唱著少先隊隊歌迎接中央領導。前來植樹的領導們剛一下車,學生們就親切地歡呼“歡迎爺爺奶奶來植樹”,氣氛非常輕鬆活躍。
栽完樹後,江澤民等應少先隊員們的要求,寫下了“植樹育人”、“圓明滄桑”,“努力學習,當好接班人”等祝詞。
1996年,已是75歲高齡的單昭祥從一線上退下來,積極組織籌建了北京綠化基金會,並擔當理事長。
北京綠化基金會以改善和提高首都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提高公民綠化意識為準則,以培養和教育下一代為己任,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廣籌資金,艱苦奮鬥,在植樹造林綠化工作上,為政府做了些拾遺補缺的工作。
從2001年起,在單昭祥主持下,北京綠化基金會集中抓了兩項重點綠化工程:
一個是由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北京綠化基金會和河北省宣化縣政府三位一體合作建造的“中信黃羊灘萬畝治沙綠色工程”。
另一個是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北京綠化基金會和內蒙古多倫縣政府,合作開展的“治多倫一畝沙地,還北京一片藍天”大型環保綠化公益活動。
其實,早在2000年春天,當第一次大的沙塵暴襲擊北京的時候,單昭祥就想到了沙源肯定來自於黃羊灘。黃羊灘位於河北省宣化縣東南部,係永定河上遊一級支流洋河流域內一特大沙灘,總麵積146萬畝。據北京的直線距離130多公裏,大風一起,沙塵暴飛到空中,兩三個小時就到北京了。
如何能夠治理好黃洋灘呢?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賈慶林,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軍,關注一下北京周邊地區的綠化。王軍找到單昭祥,讓單昭祥找一萬畝荒地給他造林綠化用。
單昭祥說:“北京界內現在已經沒有這麼大的麵積可以植樹了,但是,有個地方離北京100多公裏,是直接危害北京環境的黃羊灘,就是路途遠一點,環境艱苦一點。”
王軍說:“那不怕,隻要對北京生態環境建設有利就可以,我們研究一下。”
北京沙塵暴第二天,單昭祥帶著人趕到黃羊灘,親眼目睹了沙塵暴的肆無忌憚,當真是黑風頭、黃風尾,三米開外看不到人影。
單昭祥當時攥緊了拳頭發出誓言:
一定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綠化黃羊灘,改造黃羊灘,還首都以碧水藍天。
經過兩年多的實地考察,“中信黃羊灘萬畝治沙綠色工程”啟動了。中信公司先期投入500萬元,3年全麵治理黃羊灘。
2001年3月,種植楊樹、黃柳等200多畝,但遇上了百年大旱,地表溫度在60度至70度之間,雞蛋放進沙裏都能熟。一春要澆8次水,每一棵樹防燙紙要包8次,解8次。
單昭祥在驗收播草出苗率時,經常趴在地上一棵棵地數,風刮起的沙子不時地迷進他的眼睛裏,他停一下,用手揉一揉,用衣角擦一擦,然後接著數。最後,成活率竟然高達90%以上。
為了保證所栽種的樹木繼續成活,宣化縣委書記張誌森在三方會議上,對縣裏的幹部們下了死命令:“北京人來栽的樹,必須保證成活,這既是為了北京,更是支援咱們宣化,誰要是出了問題,就讓他到南山根下邊涼快去”。
後來,14萬畝茫茫黃沙已經變成了滿目綠洲。在單昭祥的關照下,中信公司決定成立“中信黃羊灘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的造血功能,回報沙漠綠洲,以綠養綠,鞏固綠化成果,解決了後顧之憂。
“治多倫一畝沙地,還北京一片藍天——捐35元錢,獻一顆愛心”的大型公益活動,是在單昭祥的運作下,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北京綠化基金會和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人民政府聯合啟動的,當年捐款總額超過百萬元。
通過飛播種草、營造黃柳沙障、栽植樟子鬆等切實可行的辦法,使治理區的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70%以上。
多年來,哪裏有綠色的召喚,單昭祥就走到哪裏,那裏就會播下綠色的種子。他不僅為首都綠化默默地奉獻著,而且還為兄弟省市友好交往和國際間的密切往來而奔波。
單昭祥陪同北京市市長和有關部門領導,在朝鮮大使館舉行過種植友誼樹活動,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有關部門互建過“中吉人民友誼林”,與北京環保基金會合作從日本善鄰協會和民間綠化協會引進資金,在北京十三陵營造了“北京環保誌願者生態林”,與日本“中日友好櫻花會”合作營建了“中日友好櫻花園”等。
單昭祥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領導才能,德高望重,令世人敬仰。2006年單昭祥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中國綠化老人”,同年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提名獎。2007年單昭祥被授予首都十大“感動之星”,同年被亞太環境保護協會評為“中華環保名流2007口碑金榜”。2008年單昭祥榮獲“首屆中國十佳綠色新聞人物獎”,同時榮獲“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單昭祥所帶領的團隊——北京綠化基金會,也於同年12月,被北京市公募基金會評估委員會評為中國社會組織最高等級“5A”級。
麵對榮譽,單昭祥說:
我們就幹了這麼一點事,人民就給了這麼高的榮譽和評價。我們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我們要繼續努力,發揮餘熱,把綠化祖國,改善生態環境大業做好並傳承下去。
王源楠幫助林農植樹致富
1999年,評選領導小組經過認真細致的工作,評出了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林業站站長王源楠,是這十大綠化標兵之一。
說起王源楠,那還要從20世紀50年代講起。
那時,王源楠從南平林校畢業後,便開始了綠化大地的生涯,先是在沙陽苗圃搞試驗。因表現突出,又被林業局抽調到明市林業中學負責教學與建設工作。
1963年,岩前林業站成立時,王源楠回到養育自己的大山中,努力實施綠化計劃和林業科研項目。他認為要大力推動綠化荒山工作,就必須有優良的苗木,有好苗才能有好樹。
因此,他千方百計爭取資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苗圃基地。後來,漁塘溪河套口5畝苗圃終於發出綠色的光澤,杉、鬆樹苗兒使勁地生長著。
王源楠將全部心血傾注在苗木的實驗上,在苗圃已發展成為150多畝,一年可為社會提供20多個品種、300多萬株苗木的三元區重要苗木基地之一。
王源楠一直以綠化美化荒山為己任,針對當地實際,逐個山頭奔波,製定荒山綠化規劃,一邊指導群眾造林,一邊提出“國家社隊合作造林”設想,將群眾未造成功的山地劃歸林業站造林,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路子,用自己的示範作用帶動群眾造林。
改革開始,他不遺餘力地向農民宣傳“要致富,上山去種樹”的意義。他深入鄉村搞調查,跋山涉水搞規劃,為林農的經濟發展作導向工作。
此外,林業站是保護、發展森林、實施行業管理的工作站,又是普及林業科技的推廣站,更是幫助農民興林致富的服務站。
但林業站是靠國家撥款的純事業單位,麵對林區服務項目多、活動範圍廣而行政開支包幹經費十分有限的狀況,王源楠開始思索打破僵局的新思路。
他騎著那輛風雨中跟隨他走遍千家萬戶的自行車,跑到各個村莊,向幹部群眾宣傳“國家社隊合作造林”的設想,積極推行他設計的宏偉藍圖,將群眾不願意造林的那些荒山承包下來,大力營造站有林。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20多年間,王源楠帶領林業站員工造林不止,每年所造林木均達數百畝。同時采取高標準、高質量、集約化經營。
此後,站有林達到11萬畝,森林蓄積量達13萬立方米;已生產木材11萬立方米,收入300多萬元。
站有林的示範推動了岩前鄉村集體造林事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大大加快了荒山造林綠化的步伐。同時,又積累了資金,為林業站今後高質量地開展綜合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40多個春秋過去了,家鄉的一座座“光頭山”變成綠意蔥蘢的林海,一片片果園綠滿枝頭、碩果累累。
在王源楠的大力宣傳和林業站的示範推動下,岩前全鎮每年平均更新造林8000畝以上,最多時達萬畝以上。36萬多畝林業用地已全部披上綠裝,提前兩年消滅了荒山。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27%,擁有活立木蓄積量210萬立方米;全鎮人均擁有林木達106立方米;實現連續16年沒有森林火災好記錄。
全鎮農民林業股份大大增加,每年從大山的“綠色銀行”中,可以支取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人均林業經濟收入達1300元。
他所營造的1萬多畝站有林,其活立木量價值可達數千萬元,主伐時可創造高達億元以上經濟效益。還有千畝果園已經掛果,150南苗圃苗木茁壯,400畝樹木標本園生機勃勃,3000畝毛竹林泛著碧浪……
王源楠幾十年如一日地求索、奮鬥、創業,都緣於那個“綠色”的誘惑、那個獻身綠色事業的心願。然而,由於長期忙於山頭,生活條件差,早在1987年,王源楠便積勞成疾,住進醫院。他的病被醫生確診為直腸癌。
麵對病魔,他泰然處之,並以鋼鐵一般的意誌戰勝了死亡的威脅。在醫院剛為他切除60公分病變腸子才10多天,他便在床上開始設計開發果園的藍圖。
一個月後,王源楠就溜出醫院,奔波在林地山場。因勞累過度導致並發症,出院不到半年又再次進醫院動手術。
手術後,王源楠放棄了調進城裏工作的機會,留在基層,一邊聽從醫生指導,定期進行化療,一邊堅持工作,堅持上山綠化,用頑強的意誌與病魔展開抗爭。
為了探索綠化荒山與引導農戶脫貧致富有機結合的路子,王源楠先後承當了20多項林業科研實驗。他有17項林業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省、市獎勵,其中ABT生根粉推廣應用獲林業部、國家科委一等獎。
後來,王源楠雖然過了退休年齡,但仍留任林業站黨支部書記,又負責進行花卉組培苗的攻關。
他穿著白大褂,在試驗室內精心研究花卉的生長發育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王源楠成功地培育出蝴蝶蘭、文心蘭、大花惠蘭、石斛蘭、百合、金錢蓮等10多個品種的組培苗。這些花卉品種試驗成功,為農民致富奔小康又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於王源楠的突出貢獻,1999年12月,省林業廳發出《關於在全省林區係統開展向王源楠同誌學習活動的通知》。2000年4月,中共三明市委做出《關於在全市開展向王源楠同誌學習活動的決定》。
2002年5月,王源楠正式退休,但為了他的綠色夢想,他自籌資金創建了30多畝苗圃基地,並培育出30多種珍稀樹種苗木及花卉,繼續向林農推廣、提供優良綠化樹種苗木及花卉。同時,無償為林農提供技術谘詢服務,讓林農快速獲得經濟效益。
牛玉琴將荒沙變成綠洲
1999年8月4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全國十大綠化標兵表彰大會。陝西省靖邊縣東坑鎮農民牛玉琴出席了大會,她被評選為全國十大綠化標兵之一。
20多年來,這個普通的農家婦女,憑著戰勝沙害的堅強信念,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茫茫沙海裏植樹近2000萬株,將7300多公頃荒沙變成了綠洲,將風沙逼退10多公裏,被譽為“治沙女傑”。
從“一棵樹”到2700萬棵,從11萬畝茫茫荒沙到林草覆蓋率達80%,陝北治沙英雄牛玉琴創造出驚人的奇跡。國家林業局撥專款,在她的院子裏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館”。
“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治沙英雄”、“全國勞動模範”、“聯合國優秀林農獎”……從牛玉琴所在的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到聯合國,她共獲獎46項,成為獲獎最多的中國農民。她還是全國十屆人大代表、黨的“十七大”代表。
麵對這些榮譽,牛玉琴卻說:
我治沙種樹,不是奔著這些榮譽去幹的。最初就是為了吃飽肚子,擺脫貧困。把荒沙治綠了,黨和人民肯定我,給了我這麼多榮譽。其實,這是我的責任,我要當好致富的帶頭人,沙漠綠化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