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上午,春光明媚,微風拂麵,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張梅穎、孫家正、鄭萬通、羅富和、陳宗興、王誌珍等和全國政協機關工作人員近400人,來到十三陵水庫東河灘進行義務植樹,用實際行動為綠色奧運盡一份力。

在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東河灘上,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全國政協機關工作人員們揮起鐵鍬,鏟起土壤,仔細地覆蓋到樹苗的根部,踩一踩,再澆上一桶水。

“近年來義務植樹的成活率怎樣?”幾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在義務植樹的人群中,一邊關切地詢問昌平區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一邊一絲不苟地植樹。

在植樹現場,勞動者們有著共同的宣言,那就是:

為了讓北京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種植現場有一位勞動者說:“北京昨天剛刮了一場大風,希望植樹造林能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此時,已經連續種了12棵樹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得知全國政協機關義務植樹的這片河灘,緊鄰2008年奧運會三項比賽的場地時,她便又拿起了鐵鍬。她說:

今年是奧運年,北京的生態環境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為奧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為自己親手種下的白皮鬆培上一鍬土後,說:

全國政協曆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各專門委員會每年都有不少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各種調查研究和建言獻策。義務植樹也是為了保護環境,建設共同的綠色家園,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

2008年,全國政協就綠色奧運京津冀空氣質量保障方案落實情況,以及三江源地區、長江中上遊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跟蹤調研,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多年的“關注森林”、“保護母親河”等活動也繼續開展。

三、綠化標兵

●單昭祥常說:“綠色是生命的底色,我們這一代人要交給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產業?不是工廠,不是銀行,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優美的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這個淳樸賢淑的農村婦女牛玉琴卻說:“其實,這是我的責任,我要當好致富的帶頭人,沙漠綠化的帶頭人。”

●1991年,馬永順已是78歲高齡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還差近千棵樹沒有還上過去的采伐“欠賬”。這年春節,他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動員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

● 綠化標兵

石光銀帶領鄉親治沙造林

1984年,陝西省定邊縣農民石光銀聯合其他農戶,先後舉債1000多萬元,承包治理荒沙、荒灘228萬畝。

經過幾年治理,他們在荒沙、荒灘上植樹2000多萬株,經濟價值高達5000多萬元。此後,石光銀也成為全國的勞動模範。

可以說,陝北漢子石光銀為拔掉窮根,鎖住黃沙,他幾乎賣光了所有家當,但仍堅守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信念,帶領著鄉親們在人跡罕至的荒沙灘裏植樹種草。那麼,他做這一切又是為什麼呢?

石光銀出生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他回憶過去的一段時光說:“我是在沙窩窩裏長大的,從小就受夠了風沙的罪,長大後治沙、栽樹,罪也受大了。”

回憶起往日的艱辛,他格外動情:“我8歲那年,和鄰居一個5歲的小男孩一起放牲口,一場沙塵暴把我倆吹散了。3天後,父母才在30裏外的內蒙古一個老鄉家找到我,而那位小男孩卻不知被黃沙埋到了何處。我當時就想,黃沙太可恨了,我一定要治住它!1984年初,國家‘允許個人承包荒沙,所造林木誰造誰有’的政策剛一出台,我立即辭去了農場場長的職務,與海子梁鄉政府簽訂合同,承包了鄉農場3000畝寸草不生的荒沙地。”

在石光銀的記憶裏,不到三四年,黃沙就要埋沒一次房屋,他跟隨父親共搬了9次家。沙害讓石光銀從小就有了與沙漠抗衡的想法。

石光銀在20歲那年,擔任了生產隊長,為鎖住黃沙、拔掉窮根,幾年裏,他帶領群眾累計治理荒沙14萬畝、治理鹽堿灘55萬畝,在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營造出了長63公裏、寬6公裏的綠洲。

1984年,石光銀聯係了7戶農民,成立了“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個體承包治沙第一人。當年,他就承包了3000畝荒地,種上了樹苗,讓黃沙披上了綠裝。

對於這一段時光,石光銀回憶說:

要在3000畝沙地上栽樹,僅買樹苗一項就需現款10萬元。我們7戶人家拿出了全部積蓄,總共才750元。

一天中午,趁婆姨不在家,我偷偷將家裏的84隻羊和1頭騾子趕到集貿市場。

半路上,我兩個女兒和婆姨追上來,她們娘仨哭天喊地,拉著我的衣服不鬆手,跪在我麵前,求我不要賣牲口,全家人的所有開銷都靠它們呀!

我惱了:“你這婆姨,自己吃的沙子還不夠,還要讓子孫輩輩吃下去?這惡沙不除,窮根不拔,我石光銀枉活一世”。說這話時,我自己的眼淚也不知怎麼就掉下來了,但我還是扭過頭,趕著牲口走了。

其他6戶也都賣掉了牲口,我又從親友那兒借了一點錢。

信用社的領導聽說我們把牲口都賣了,白泥井鄉、海則梁鄉兩個信用社破例給我貸了2萬多元,總算湊足了買樹苗的錢。

第二年,省上召開的林業會議對石光銀進行了表彰,石光銀興奮不已。回來後,在條件最為惡劣的“狼窩沙”再次承包了57萬畝荒沙。

治沙需要資金,石光銀賣掉了家裏的騾子、豬和幾十隻羊,東拚西湊買了十幾萬株樹苗,住進了“狼窩沙”。20多年來,石光銀的治沙公司先後承包治理了“狼窩沙”“十裏沙”等無人問津的荒沙地228萬畝,荒沙被完全綠化固定。

治沙公司在治沙的同時,大辦沙產業,先後辦起了生態林場、秀美林場、養殖場、機磚廠、綠色野菜食品廠、純淨水廠和育苗基地等實體。公司現在除林木外的固定資產達數千萬元,林木價值過億元。

石光銀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全國綠化十傑、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等榮譽稱號。同時,還兩次被邀請出席聯合國國際防治荒漠化會議,介紹治沙經驗。

2000年,石光銀出席了全國勞動模範座談會,並作了典型發言,受到中央領導同誌的充分肯定。這一年,他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世界優秀林農獎”。

石光銀曾10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諸多的榮譽更加激勵了石光銀的治沙情,石光銀為自己許下了諾言: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002年,他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世界林農傑出獎”。

2008年3月12日,是植樹節。但對於石光銀來說是個灰暗的日子。

石光銀的兒子石戰軍到銀川訂購澆樹用的水管,12日一大早,石戰軍急於趕回定邊參加動員大會。6時50左右,在銀川到定邊的高速公路上發生了車禍,石戰軍不幸身亡。

石戰軍去世後,十裏八村的鄉親數千人聞訊前來悼念,石光銀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

痛失愛子的石光銀在兒子安葬的第二天,就重新投入到植樹造林、治沙工作中。石光銀的治沙公司已經植樹造林671畝,種植各類林木7萬多株。石光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

在“十六大”召開後,石光銀又說:“‘十六大’不是講要‘與時俱進’嗎?我響應國家號召,承包治沙,現在林子造好了,隨便砍伐肯定不行,誰那樣做我首先跟他急!但我那6萬多畝林子都已長成,可以也應該撫育間伐,這對林地很有好處,國家不用出太多錢做補貼,我也可以自己滾動發展。聽說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這辦法呢。”

說到這裏,他的眼裏透出了新的信心和希望……

單昭祥獻身植樹綠化事業

1985年3月,胡耀邦同中央有關領導視察首都綠化。胡耀邦走到天壇東門時,問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北京什麼時候栽樹比較合適?”

李錫銘書記立刻喊道:“老單!”

單昭祥正在東門清理植樹現場,聽到喊聲馬上跑了過去。

胡耀邦問單昭祥:“北京什麼時候栽樹比較合適?”

單昭祥心裏有準備,張口便說:“向後推到3月底、4月初比較好。”

於是,胡耀就建議說:

那首都的義務植樹日就定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怎麼樣?

於是,這個建議就在北京市七屆人大會議上表決通過,一直延續到今天。

胡耀邦總書記對綠化工作非常關心。

有一年,單昭祥陪同胡耀邦總書記從懷來、延慶視察回來後,胡耀邦高興地對當時的北京市市長說:“我這次看到的山,統統都是綠的了!”

北京市長馬上意識到總書記還有沒看到的山,是荒山。於是,立即召集綠化方麵的人員開會。

單昭祥當時提出先調研一下再定。隨後,調研人員從房山的雲居寺到平穀的海子水庫考察了一圈,測得迎山麵23萬畝土地中,有4萬多畝是裸露的山石,無法栽樹。

對此,市裏管林業的於誌民說:“學桃窪,爆破造林,趕快組織人去考察。”

單昭祥帶隊去河北邢台考察爆破造林,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但邢台那裏的山石是片麻岩,而北京4萬畝裸露的山麵是石灰岩。

於是,單昭祥就先在昌平和房山雲居寺搞試驗,小麵積爆破造林。人們用釺子鑿出洞爆破打出樹坑,清出渣子,然後用背簍背土。一個樹坑要背上十幾筐土,一個春季澆了3次水,一連澆了3年。

頭一年試驗,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90%多,大家覺得方法可行,就給市政府寫了報告。

於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

用爆破造林的方法在3至5年內消滅4萬畝裸山。

市政府決定每畝投入700元錢開展爆破造林,並且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投入的700元錢僅夠炸藥和樹苗錢,鑿洞的工人工錢、澆水錢等都沒有。

後來,采取“誰的孩子誰背著”的辦法自行解決。年複一年做下來,越做越有經驗,樹苗的成活率也越來越高。

單昭祥在北京市朝陽區當區委書記時,正值彭真主持市委工作。有一天,市委的趙凡向單昭祥傳達了彭真的意見:

在機場路兩側各30米栽樹,可以針闊結合,喬灌結合。

單昭祥說:“好,立即行動。”

於是,他們先在路兩邊栽了兩行紫穗槐,長勢非常旺盛。裏麵30米是東郊農場的土地,栽了好多桃樹、葡萄、鑽天楊、柳樹等。紫穗槐長起來後,濃密的葉子遮擋得兩邊,形成了漂亮的景觀。

後來,台灣歌手徐璐來北京開演唱會,下飛機就說:“北京的機場路綠化得實在是漂亮極了!”

機場路擴建改造時,有個日本友人親自找到北京市市長說:“這條路無論如何不能破壞掉,我以日本人民的身份向你們建議保留這條路。”

因此,直到現在,“楊林大道”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下來。

可以說,在首都綠化史上,綠化老人單昭祥占有重要地位。他連續15年,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首都全民義務植樹勞動現場服務。單昭祥任北京綠化基金會理事長後,通過牽手、融資、共建基地、營造各種紀念林等方式,開展各種綠化活動近30項,因此而榮獲“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單昭祥常說: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我們這一代人要交給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產業?不是工廠,不是銀行,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優美的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單昭祥是從20世紀50年代,由“紅色事業”而轉向“綠化事業”。鄧小平倡導全民義務植樹,單昭祥又全身心投入到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中。他出任首都綠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職務期間,獲得了北京“綠化老人”的榮譽稱謂。

1982年,單昭祥主持首都綠化委員會工作。

首都綠化委員會與其他省綠委不同,管轄範圍大,所有駐京的單位都管,包括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軍委、駐軍等。

北京市市長為首都綠化委員會主任,農業部部長、林業部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鐵道部副部長、三總部首長都是副主任,共青團領導、婦聯領導、北京軍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為首綠委委員。

當時,單昭祥是首都綠化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首綠辦都分頭到軍委、中央機關等綠委辦征求綠化意見,召開座談會,聽取共青團、婦聯綠委辦的意見,然後將意見彙總形成一個方案,下發到各軍兵種軍區、各部委,落實地塊、人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