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精神加快發展(1 / 1)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以創新的精神加快工業化、產業化、城市化步伐,是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創新“兩增”措施,壯大地方財政

實現“財政增長、農民增收”,一是要把著眼點放在財源建設上。按照一保完成收入任務,二保工資發放,三保收支平衡的要求,進一步加快財稅體製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強化稅收征管,狠抓財源培植,從嚴控製支出,積極構築農業財源、工業財源和後續財源三位一體的新格局。二是要把切入點放在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上,鼓勵縣內外一切有識之士把發展重點轉向非公經濟領域,放寬政策、放活機製、放手扶持、放膽發展。重點把合水縣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牧養殖業、農特產品加工業和旅遊業做特做活,並以此為龍頭,帶動招商引資和小城鎮建設步伐,擴大非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三是把著力點放在大辦地方工業上。樹立工業強縣的戰略思想,做強做大乳品、服裝、建材三大工業產業產品。年內投資2000萬元,重點抓好宇峰空心磚廠等三個項目建設和服裝廠勞工手套擴建生產線等三個技術改造項目,投入財政貼貸資金100萬元,用於西華池建材公司、兩個奶粉廠擴大生產規模和技術改造。同時,圍繞特色產業開發,以肉類、果品、乳品、蔬菜加工為重點,擴建果品公司、蓓蕾黃花菜加工廠等10戶企業,組建養牛、特種畜禽養殖、花卉等公司。四是把支撐點放在科技進步上。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以西華池鎮師家莊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龍頭,進行引種試驗示範和高科技開發,輻射帶動全縣示範園區建設。同時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業推廣體係,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加強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加快農產品銷售網絡建設,落實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政策分配。

二、創新落實機製,營造良好環境

把參與產業開發效益如何,爭取項目資金多少,作為評價幹部工作好壞和能力大小的一項基本標準。第一,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優化發展“軟環境”。要在全縣深入開展營造投資、建設和幹事創業“三個環境”的大討論,切實理順管理體製,轉變政府職能,推行“陽光”服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開展環境整治專項活動,廢止阻礙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政策,廢止懲罰性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費,整頓執法隊伍、整頓窗口行業、整頓市容市貌、整頓社會治安秩序;結合“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學習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合水快發展金點子”有獎征集活動,動員全縣幹部群眾為合水發展出奇計、謀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轉變“官”念,既要學習研究政策,創造性地用足用活,用政策爭資金、跑項目;又要結合實際,製定能夠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的政策和辦法,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第二,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產業效益。首先,要調整種植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前塬鄉鎮突出果品、“兩牛”等;川區重點發展高效農業和反季節蔬菜;林緣區發展草業和畜牧業及香菇生產。其次,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蘋果、蔬菜、“兩牛”三大特色產業,使全縣蘋果麵積達到6萬畝。黃花菜達到10萬畝,白瓜子8萬畝,香菇50萬株,引進奶牛2000頭,累計達到3000頭,引進黃牛3000頭,累計達到30000頭。第三,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緊緊抓住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拿出時間和精力,組織人力來論證項目、落實項目。

三、創新用人觀念,改進工作作風

按照以政績論幹部的原則,明確提出了評價幹部的四個基本標準。即:能紮紮實實地實現“兩增”目標就是真本事;能不折不扣地落實“兩看”即看參與產業開發效益如何,看爭取項目資金多少,就是有能力;能實實在在地辦成幾件實事就是大政績;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是高水平。根據這四個標準,要求所有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一是要認真學習“七一”講話和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用“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和“三個代表”的要求判斷各方麵工作得失,在動態中認識縣情、鄉情和民情,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迎難而上,開拓創新。要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切實改進作風,把“學教”活動中煥發出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各項經濟工作中去。大力推行“一線工作製”,說了就算,定了就幹,最大限度縮短由說到做的距離。要深入開展幫扶活動,每名縣級領導都聯係幫扶一個鄉鎮;每個縣直部門都聯係幫扶一個村,每個科級幹部聯係1-2名貧困農戶;年內每個鄉鎮辦成10件、每個部門辦成5件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right(刊於2002年《發展論壇》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