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加快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一貫以樸實、勤勞、奉獻而著稱於世的中國農民為何為一點稅外費用而顯得格外“吝嗇”了呢?不就是因為他們還“窮”,口袋缺錢嘛!研究千萬條繳錢的辦法不如指一條致富的路子,如果老百姓都富起來了,口袋都鼓起來了,還在乎應繳、該繳的那點費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鄉鎮幹部的主要工作職能並非催糧要款,催種催收,而應該是積極轉變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在吃透鄉情、村情基礎上,開拓思路,看準優勢,創出一條帶領鄉親興家致富的路子,最大限度為老百姓辦實事,辦難事,辦真事,全力促進本鄉鎮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民安則國興,民富則國強,確保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實為改善黨群、幹群關係的治本之策。
4.要依法行政。現在基層工作的一個最大滯後因素是鄉鎮幹部不懂、不會或不熟悉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重人治、輕法製”的觀念一些地方仍占上風。鄉鎮幹部普遍感到過去無法有辦法,現在法多沒辦法。一些鄉鎮工作人員要麼“鍾情”政策,忽視法律;要麼認為法律即刑、即罰、即製裁、即暴力,缺乏科學、民主和自覺的執法意識。為落實工作任務,好心辦壞事,強製扣壓群眾財產,強迫群眾種煙或地膜糧食,甚至逼出人命。所以,糾正“以政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已成為當務之急。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鄉村幹部必須盡快學會依法管理,依法決策,依法辦事,努力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工作的水平。要加快依法治縣、治鄉、治村步伐,著力解決“無法可依,有法難依”的問題。隻要鄉鎮村組幹部學會並熟悉了“依法行政”,那些令人發指的“土辦法、硬辦法、蠻辦法”就會退出鄉村管理舞台,才能使幹部舒心,群眾稱心,領導放心。
5.要教育農民。改善黨群幹群關係,並非隻是基層幹部單方麵的事,就群眾而言,目前,農民的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自覺、自願接受行政管理和協調服務的意識還不強。所以,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堅持不懈地教育農民樹立現代科技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和質量意識,真正把發展農村經濟的主攻點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隻要農民的素質提高了,改革方向和利益目標就容易一致,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就容易溝通、容易密切了。
right(刊於1999年12月《甘肅理論學刊》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