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素質低下。在被動應付、任務推動、高壓強製、統包統攬的鄉鎮工作舊模式下,鄉鎮幹部起早貪黑,忙得暈頭轉向,很少有空閑係統地學習鄧小平理論和黨的現行農村政策,加之受“傳幫帶”的影響,形成了土辦法、硬辦法管用,新辦法、軟辦法不行的思維定勢,致使一些鄉村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明顯弱化,突出地表現在:(1)思路窄。如何帶領農民群眾積極適應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變型的需要,吃透鄉情、村情,開發支柱產業,興辦龍頭企業,千方百計增加鄉鎮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點子少,辦法老,長期找不到或找不準一條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手段少。除了“行政命令”這一手,更多的基層幹部不會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進行管理;不習慣、不熟悉、不善於用協調服務、示範引導和法製管理的方法推動工作,“經濟調動沒有錢,法製管理沒有權”,隻有被動應付,得過且過。(3)方法硬。種什麼,繳多少,生幾胎,鄉上圍繞縣上轉,村上圍繞鄉上轉,統統是硬指標,硬任務,硬攤派,必須堅決完成,不然就砸你的門,撬你的鎖,裝你的糧,提你的鍋,必要時,“五大班子一齊抓,後麵跟著公檢法”,搞得雞犬不寧,民怨沸騰。(4)作風浮。一些鄉村幹部盡管天天泡在農村,天天同農民打交道,但對農民的許多困惑和疑慮,對成堆的矛盾和問題,對農民正當的願望和要求一概充耳不聞,信奉“三分道理七分蠻”的所謂工作“訣竅”,不論對象、不論事由,一味推行“通不通,十分鍾;再不通,龍卷風”的刁蠻作風,致使群眾產生厭惡、抵觸和對立情緒。
二、改善黨群幹群關係的對策選擇
1.轉變觀念。鄧小平同誌一再強調:黨的工作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檢驗黨的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就是:群眾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凡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事,無論大小,都是“公仆”的天職,理應義無反顧地為之奮鬥。積極地、自覺地為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盡公仆之責,動赤子之情,傾全身之力,這既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作風,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領導藝術,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追求,是必須牢固樹立的使命意識。況且,“公仆”這個概念的本質內涵就決定了其與人民群眾相依相生、同根共命的密切關係,理應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2.深化體製改革。目前,引發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的內在原因主要是充滿弊端的現行稅費製度和糧食購銷體製。一位群眾頗為動情地說,皇糧國稅咱一定交,亂攤亂派咱不服;誰和誰都沒仇,關鍵是改改章程。一位基層幹部也不無感觸地說:咱也不願得罪群眾,更不願叫群眾指著脊背罵娘,完不成任務就見不著工資,還得兩頭受氣,實在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看來人心思改已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怎麼改?辦法總會有的。隻要我們真正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就一定能找到農民歡迎、幹部讚成、部門支持、領導肯定、利國利民的好辦法。譬如,基層幹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的以“取消定購,征收公糧;派費入稅,依率計征;一定五年,不增不減;統一征收,分頭使用”為主要內容的“一道稅、一次清”的辦法,就是一個既能減輕農民負擔,又能密切幹群關係的好機製、好辦法。再如群眾創造的現行“三提五統”費改稅、界定新稅種、推行“三稅製”(農村土地使用稅、農業經濟收益所得稅、農村公益事業稅)的辦法等等。事實說明,隻要我們心係群眾、實事求是,貼了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就一定能夠找到進一步公平農業稅負,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子和辦法,就一定能夠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也就一定能在群眾心目中重塑黨和幹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