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意義(1 / 2)

小平同誌說:“我們奮鬥了幾十年,就是為了消滅貧困。第一步,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就是不貧不富,日子比較好過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時間,在經濟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這是大局。”正是圍繞這個大局,小平同誌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並一再強調,要實現這個戰略,必須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關係。處理好公平與效益的關係,處理好先富與後富的關係,處理好先東部、後中西部的關係。正是為了處理好這些關係,正確貫徹“兩個大局”的思想,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總攬全局,經過深思熟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這一戰略的提出恰逢其時,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必將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加快西部開發,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增強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平衡利潤規律客觀上要求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和部門之間均衡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經濟全方位增長,在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擴張規模、經濟結構轉變升級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麵,都取得了曆史性的重大成就。近十年來,由於政府宏觀政策適度傾斜,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提高,有些重要指標甚至高於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逐年加快,1998年東部地區增長19.5%,西部地區增長31.2%;1999年第一季度,西部投資增幅達35.4%,高出東部一倍以上。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東西部的經濟差距正在擴大。例如1978-1997年,在全國GDP中所占比重,東部地區從52%上升為61.4%,西部地區則從17%下降為14.8‰。人均GDP差距也逐漸拉大。改革開放初期,西北各省區人均GDP高於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於廣東。但到1997年全國人均GDP為6392元,西部人均GDP僅為4009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2.7%。1998年廣東、福建人均GDP都已超過10000元,西北五省區除新疆達到6435元,其餘各省區均不到4500元。相差達一倍以上。改革開放以來,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實行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但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同誌指出:“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關係我國跨世紀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央在世紀之交適時地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為了縮小地區差距,協調地區發展,逐步實現從先富到共富的目標。

第二,加快西部開發,有利於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充分利用西部資源優勢,實現東西部合理分工、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國西部十省市區地域遼闊,土地麵積占全國57%,草原麵積占全國55.9%,森林麵積占全國36%,而人口隻占全國1/4。全地區未開發土地達8億畝,開發潛力極大。在礦物資源方麵,全國已發現的160種礦產中,西部均有發現。其中鈦、銅、汞、鉛、鋅等30多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煤的儲量占全國38.6%,石油儲量占全國41%,鐵的儲量占全國46.8%,鉀的儲量占全國96.7%,水能資源儲量占全國82.3%,人均占有量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但由於資金投入不足,開發緩慢,豐富的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潛在優勢未能轉化為現實優勢,這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也降低了全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西部開發,可以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流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量。因此,為了發揮西部地區的優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地區合理分工,增強國家經濟發展後勁,加快西部開發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