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任何國家,要想在21世紀贏得競爭優勢,求得快速發展,都必須更多地關注文化問題和文化建設,重新審視和認真對待文化這種新的社會發展推動力。忽視文化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作用,都是片麵的、短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大課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顯著標誌,不僅是規範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因,也是推動社會的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
一、人的現代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
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是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同時還是社會主體——人自身的現代化。關注人、研究人、塑造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出發點和一貫主張。因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係的本質、基礎”,“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馬克思語)。馬克思把人的全麵發展規定為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價值目標,明確提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是“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既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麵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加速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小平同誌十分關注人的現代化問題,他有三個最基本的主張:①四個現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現代化。他說:“任何事情都是人幹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他認為,當今世界各國間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人的素質的競爭。所以,鄧小平大聲疾呼:“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②改革的目的是解放人,造就現代人。鄧小平指出:“改革經濟體製,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製,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是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目的,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的社會主義。這些主張昭示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決不僅僅是器物和體製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物化人不化難有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無疑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關鍵。沒有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現代化;沒有文化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促進人的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目前,我國社會正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有新的發展契機,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加速人的現代化創造條件。
第一,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同步發展是加速人的現代化的前提保證。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隻有搞好文化建設,不斷提高人的素質,經濟發展才有後勁,社會才能全麵進步。同時,文化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所以現代化社會生產力隻有在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因此,在工作實踐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必須兩手抓,兩手硬,絕不能隻注重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甚至認為隻要經濟上去了,文化建設就會自然而然地上去。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要加快經濟發展步伐,隻有同時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新文化、努力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保持社會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