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高於一切(1 / 3)

center——鄧小平的“民心”觀及其現實啟示

民心向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關係到革命事業的興衰成敗。小平同誌把事關民心向背的人民利益置於高於一切的位置,堅持以人民利益為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最高價值標準。這是其決策思想的一大特征。其顯著表現是從更新、更高、更深、更廣的角度看“民心向背”問題。

一、從事關執政黨盛衰興亡的全局角度看“民心向背”問題

小平同誌的執政黨建設理論就是以人為物質實體,以民心向背為參照“坐標”而充分展開的。在思想上,他首先要求中央領導班子要樹立良好的集體形象,要有一個新的改革的麵貌。他說:“新的中央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麵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隻有組成這樣一個足以把握全國大局的中央領導班子,才能“使人民放心”,才能“取信於民”。在政治上,他要求新的領導班子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幹出實績,取信於民。他指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隻要我們紮紮實實地為人民謀利益,這樣人民就可以放心了”。在組織上,他強調要把人民公認、人民相信、人民滿意、人民支持、人民放心作為選人用人的根本客觀標準;在作風上,他反複強調,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係,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他把黨的作風的實質落到了黨群關係的基本點上,他要求各級幹部“在艱苦創業反對腐敗方麵做出榜樣”。他說:“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確,更能獲得人心。”他告誡全黨:“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懲治,就會喪失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隻有順應民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決反對腐敗,我們黨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信任,才能贏得民心。

二、從事關經濟建設成敗得失的戰略角度看“民心向背”問題

小平同誌經濟理論的根本歸宿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發展的最終體現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是最基本的生產力要素。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要靠全體人民的創造性勞動。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這也是我黨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確定為黨的根本宗旨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鄧小平文選》第3卷,字裏行間都體現這個思想,在其經濟理論中也處處閃耀著“為人民謀利益”的光輝。二十年前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集中體現和代表了億萬人民的心願和根本利益;他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手段服務於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兩消”、“共富”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的最終目標,就是以廣大人民群眾整體的長遠利益為依據的;他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每一階段的戰略目標,都是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為最終衡量標準的。他說:“要老老實實地計算,最終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上。”“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他大聲疾呼:“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生活改善了也不是社會主義,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他告誡全黨同誌:“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這些都是小平同誌經濟理論“得民心”的充分顯現。

三、從事關改革成敗的長遠角度看“民心向背”問題

改革作為我國宏觀層次最重大的決策,就是小平同誌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作出的。他說:“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他明確宣稱“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無論是經濟體製改革還是政治體製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體現民意,贏得民心。具體說,就是要通過經濟體製的改革,建立符合實際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表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通過政治體製的改革,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問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因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就是說,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是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和執著追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礎。據此,小平同誌進一步提出判斷改革和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這個標準說到底也是人民的利益標準,即“民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