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7點到達意大利的海濱城市威尼斯,住在市郊區,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在聖馬可海港乘船進入威尼斯城。
威尼斯市位於意大利東北部的亞得裏亞海海濱,由118個彈丸小島組成。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威內托人為逃避戰亂,渡海聚居於礁湖島嶼之上,憑借孤懸海中的地理優勢,在此建立城池。十四世紀末葉,威尼斯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擁有強大海軍、壟斷歐洲與東方貿易的獨立國家。1866年合並於統一的意大利王國。威尼斯以河為街,以船代車,處處街巷繞碧水,家家都在畫圖中。它是一座使人仰慕的美麗城市,名勝古跡眾多,有400多座宮殿,120座教堂,120座鍾樓,64座修道院。在6.9平方公裏的市區,有10萬多城區居民,遊客每年多達500萬。
據說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經過許多世紀才建成的。12世紀,原來的聖馬可廣場是教堂前的一塊空地,後來變成宗教政治活動的集會場所。因為當時教堂裏的一些宗教儀式,普通百姓不能參加,隻能在廣場上觀看,而這時的聖馬可廣場就像是一座很大的露天大教堂,廣場的正麵也就成為這座大教堂的聖壇。廣場的鍾樓高100多米,直衝雲霄,鍾樓下飛鴿成群,煞是惹人喜愛。
我們來到水晶玻璃製造廠,廠裏的藝術大師給我們作示範,現場加工了水晶玻璃杯和奔馬。據介紹,當年江澤民總書記就曾坐在這裏觀看了大師們的現場表演。在水晶玻璃商品房裏,大家精心挑選,購置了自己心目中最為理想的紀念物品。
走出玻璃廠,當我們再次返回聖馬可廣場時,場地上已是汪洋一片,海水浸滿廣場,並且淹沒了長廊的走道,廣場上波光粼粼,就像一麵巨大的銀鏡,所有的建築物都倒映其中。地麵上再也見不到鴿子的蹤影,它們早已飛落到廣場四周的屋簷上去了。據導遊介紹,聖馬可廣場最美麗的時刻是海水漲潮的時候。但遇到這樣的機會卻不容易,每年隻有幾次,外地客人要是遇到了,那是一件很幸福、很幸運的事了!
潮水越過路麵,路上搭起了便橋,遊人絡繹不絕。
瞧!一對新人正從搭支的小木橋上走了過來。為了表達彼此真摯的愛情,小兩口索性跳下木橋,站在水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此時此刻,麵對教堂,麵對廣場,麵對大海,站在漲潮的海水中,他們在想些什麼呢?
上午12時許,我們乘船返回,船上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述著威尼斯海島的故事。據說當年江澤民、朱鎔基、李瑞環等中央領導同誌曾先後來到這裏。在威尼斯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中國影星鞏俐、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曾來這裏受獎。
威尼斯——一座世界著名的水城!
威尼斯——一座神秘古老的名城!
別了——威尼斯!
再見——威尼斯!
中午飯我們在台灣飯店就餐。我問小姐:“老板是台灣人嗎?”答曰:“是。”在異國他鄉,見到台灣人就如同見到大陸人一樣親切。吃過飯,我特意向店主索要了一張名片。
12點40分,我們繼續乘車趕路。上車後“王導”習慣地清點人數,由於連續乘車、參觀,再乘車、再參觀,大家十分疲勞,上車不久便靠在椅背上打起了盹,有的幹脆躺下來,抓住時機,美美地睡上一覺。大約下午5點,我們到達比薩。
比薩最著名的是一座斜塔,傾斜度為10度左右,正因為這種斜而不倒的現象,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1590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更使斜塔名聞全球。1972年10月,當地發生地震,斜塔仍巍然屹立,未為所動。600多年來,塔身繼續緩慢地向南傾斜,為阻止傾斜,使其不至於倒塌,數年來當地人不停地向塔基灌注水泥漿。
我們當晚住在比薩。第二天上午8點向意大利首都羅馬進發。在離開比薩前,我們途經米開朗基羅廣場,下車觀看了赫赫有名的裸體大衛塑像。這座雕像重達5572公斤,是米開朗基羅於公元1504年完成的作品,它刻畫的是《聖經》裏殺死巨人歌利亞的英雄,一直被譽為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品之一。
中午時分到達佛羅倫薩,我們參觀了市政廳廣場,參觀了素有“聖母之花”之稱的佛羅倫薩大教堂。該教堂始建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是一座由白色、粉紅色、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的大教堂。在歐洲,教堂是最迷人的人文景觀。歐洲人信仰上帝,就把最精美的建築、最豪華的裝飾都給了教堂。
下午5時許,我們開進羅馬城,5時30分,我們下榻羅馬一個標有四星級的賓館。羅馬是最後一站,我們將從羅馬返回祖國北京。司機“老安”是意大利人,意大利是他的老家,他就要離開我們回去了。他很好地完成了這次任務,12天來,一直給我們開車,使我們平安順利地抵達目的地。再見了,“老安”!感謝你,“老安”!
29日,是我們參觀活動安排的最後一天,全天參觀羅馬。
羅馬位於意大利中部偏西,城市人口約300萬。羅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這天我們早早起床,先乘坐地鐵,再轉乘公共汽車到達人民廣場。
傳說羅馬帝國國王的弟弟為了篡奪王位,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又把國王的一對雙胞胎放進籃筐裏,拋進河中。籃筐被衝上岸,一隻母狼救了他們,並用狼奶撫養他們長大。這對孿生兄弟身體強壯,臂力過人,他們親手殺死了叔父,重新奪回了王位。由此,羅馬的城徽就是一匹母狼,羅馬城也被人們稱之為“狼育之城”。由此我也找到了羅馬城許多人養狗、牽著狗逛大街的依據,“狼狗狼狗”,他們愛狗也許就是愛羅馬的一種表現吧。
我們來到“許願泉”。據說投硬幣於池中,然後背對“許願泉”許下心願,以求實現。當然,願望成為現實,還需要腳踏實地,還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自古有“條條大道通羅馬”之說。羅馬是那麼遠古,又是那麼的現代。無論是從政治還是從藝術的眼光來審視她,她都是那樣的光芒四射,魅力無比!正像人們所說,你在羅馬的任何一個地方拍照,都是永恒的紀念。
在羅馬,我們還參觀了各國天主教會的領導中心,也是世界上最豪華、最大的教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位於羅馬城內西北角的高地上,麵積0.44平方公裏,人口約1000人,80%是意大利人,15%來自瑞士和其他國家。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意大利語和拉丁語。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是人的海洋,教堂廣場擠滿了前來朝拜、參觀的人群。通向教堂的隊伍排成了長龍,前沒有頭,後沒有尾,場麵極為壯觀。
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的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上帝在人間的使者”,站在教皇、教堂麵前,就等於跟上帝見麵了。教皇權力至高無上,大到他對各國所有天主教教會的管理擁有最高權力。教皇實行終身任職,死後由紅衣主教團以2/3的多數選出新教皇,自第一任教皇彼得以來,到現任教皇已是第240多任了。據悉現任教皇是波蘭人,80多歲,如今教廳已選出4個教皇候選人,其中有3人是意大利人,意大利人誌在必得,試圖重新奪回教皇皇位。
麵對教堂左側樓房上方的第二個窗口,是教皇辦公的地方,因此具有教皇“第二隻眼睛”之稱。梵蒂岡的國徽是兩把鑰匙,其意為上帝把天與地交給人間,一把為天,一把為地,天地合一,世界大同。
教堂分為兩層,上麵一層是主教堂,教堂內燈火通明,金碧輝煌。彩色的大理石地麵,巨幅壁畫、油畫、大型雕塑,無不使人的心靈受到洗禮,產生震撼!地下一層,為已故教皇和有影響力人物的墳墓及塑像,舉目觀望,令人不寒而栗。
走出梵蒂岡,再進羅馬城,乘坐公共汽車來到古羅馬鬥獸場,距鬥獸場約200米處是羅馬凱旋門。另一端是古羅馬的遺址,放眼望去,殘簷斷壁,一片狼藉,它是古羅馬帝國興衰沉浮的縮影和真實寫照。
在羅馬的一天裏,我們發現街道上軍人和警察特別多,持槍荷彈,布卡盤查,警車鳴笛,彩旗飄揚,一打聽方知是歐洲25國首腦在羅馬舉行歐洲第一部憲法簽字儀式。在晚間新聞和第二天的報紙上,我看到了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法國總統希拉克等各國首腦聚集羅馬,舉行莊嚴的簽字儀式並發表演講。
由歐洲一部憲法,聯想歐洲歐元的廣泛流通,不禁使我們感受到一個強大的歐洲共同體的迅速崛起,以致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焦點。
10月30日下午,我們結束了在歐洲八國的參觀訪問,於當日晚8點50分乘飛機回國。在羅馬國際機場,我們赴歐代表團成員依依與“王導”握手惜別,衷心感謝“王導”細致的講解和熱情周到的服務,使我們得以圓滿完成這次出國考察的任務。
北京時間10月31日12點25分,我們乘坐的飛機徐徐降落在首都北京國際機場。
16天的歐洲八國考察是短暫的,但是,它的意義卻是長久的、偉大而又深遠的;給我們帶來的精神財富又是寶貴的、無比巨大的!
16天的歐洲之旅是難忘的,它將影響我們的一生,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和痕跡!
再見,偉大、文明的歐洲!
再見,美麗、富饒的歐洲!
(載2004年第5期《企業建設》雜誌)
評述
2004年10月15日至10月31日,中鐵二十局集團赴歐考察團一行22人赴歐洲八國考察,這八個國家是: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意大利、梵蒂岡。
這次出國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觀摩國外公路、鐵路建設與管理的先進經驗,以及歐洲發達國家城市建設基本情況。這次出國考察是中鐵二十局集團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國際市場而做的一項重要的思想、組織準備和人才儲備工作。
這次赴歐洲八國考察,與前不久去委內瑞拉感受大不一樣。歐洲八國學習考察是放鬆的,環境是寬鬆的,而去委內瑞拉就不同了。當時,正趕上全民公決的非常時期,以此決定查韋斯總統是否繼續執政。因此國內動蕩不安,保護派與反對派都在加大各自的宣傳攻勢,極力表演,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大街上警車聲聲,震耳欲聾,在深夜裏,我們常常被清脆的槍聲驚醒!
我們在委內瑞拉的活動,實際上無形中被卷入了為查韋斯總統做政績宣傳的政治鬥爭之中,反對派是憎狠我們的。因此,我們每天都要外出,走在大街上或進入飯店、商店,恰似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行進,思想處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之中。
一天中午,餘文忠董事長、周富副董事長和我們一起在市內一家中國餐館用午餐,因餐館距賓館約兩站路,用餐後我們一起步行回賓館。不知怎麼回事,那天走在加拉加斯大街上,作者警惕性特別高,就像一名威嚴的衛士,緊緊跟隨餘文忠、周富左右,甚至做好了遇到緊急情況,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保護領導而不惜一切的思想準備。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天。
各有各的收獲,收獲是巨大的。兩相對比,感受更加深刻,既領略了動蕩不安國家的現狀,又目睹了歐洲發達國家的繁榮,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有了重新的認識和定位。尤其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資本主義國家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國土資源保護及環境綠化,市民的文明程度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