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乘坐大遊船在市內穿越,盡情領略這座美麗城市的建築風格和自然景色,仿佛置身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悠悠千古情,心潮逐浪高,我們被水中古城建築所折服、所吸引。
我們懷著極大的興趣與熱情,來到阿姆斯特丹達姆廣場。廣場中央聳立著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廣場對麵是豪華的王宮。這裏地處鬧市中心,十分繁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大街上行人很多,匆匆忙忙,與寂靜的法蘭克福大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告別荷蘭,我們於次日上午10點50分跨過荷蘭國界,進入比利時。比利時與荷蘭相鄰,國土麵積和人口略少於荷蘭。比利時是西歐“共同市場”成員國,並且同荷蘭和盧森堡結成“比、荷、盧經濟聯盟”,是一個十分發達的經濟強國。
在途中,我們觀賞了放大了71倍的原子球結構體。站在高大、宏偉的原子球下,人們顯得是那樣的渺小。
上午11點10分,我們抵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市政廣場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雖然麵積不大,但卻十分出名。它被法國大文豪雨果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歐美一些國家的領導人都慕名前來參觀過。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在附近的一家旅館住過,並在那裏寫下了《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廣場四周全是歐式風格建築,自1698年至今300多年以來不同時期建造的群樓,渾然一體,熠熠生輝。廣場彩旗招展,人流如潮,標誌性建築的高塔直插雲霄,向遊人展示著比利時人民的勤勞、勇敢與智慧。
走出廣場,向前約500米的一條小巷裏,是小於連的銅像。據說當年西班牙與比利時開戰,西班牙戰敗,撤離時在市政廳地下埋了炸藥,試圖炸毀大樓。小於連發現了嗖嗖作響、冒著青煙的導火索,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急中生智,朝火花上撒了一泡尿,將導火索熄滅,避免了一場災難,保護了市政廳大樓,拯救了布魯塞爾。小於連成為“布魯塞爾第一公民”,並作為布魯塞爾城的標誌。
10月22日,清晨7點在比利時吃的早飯,8點出發去盧森堡,然後再到法國巴黎,行程約700公裏。
盧森堡在歐洲算是一個較小的國家,麵積2500多平方公裏,人口約40萬。其北部為高原,南部為平原,土質含鐵量豐富,被稱為“紅土國”。我們穿過赫赫有名的大峽穀、老橋,便來到盧森堡。我們先後參觀了盧森堡大教堂和王宮。盧森堡為世襲君主立憲國,國家元首有行政權,可過問立法問題,並有司法權;議會權力很大,包括眾議院和國務委員會,眾議院有立法權,國務委員會是個谘詢機構。
中午,我們在盧森堡中國餐館——金龍酒家用餐,之後馬不停蹄,直奔法國巴黎。
盧森堡確實很小,隻幾分鍾就出城了,接著穿過一個公路隧道,幾分鍾就出國了。這,就是盧森堡!
5點30分,我們順利抵達法國首都巴黎,晚餐在粵海大酒樓。這一天行程700公裏,一天吃了3個國家,早餐一個比利時,中餐一個盧森堡,晚餐一個法蘭西。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它位於歐洲的西部,麵積55萬多平方公裏,人口5800萬,全國現有22個地區,96個省,為歐洲第二大國。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它位於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已有800多年的建都曆史。巴黎是法國大革命的誕生地和世界上早期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的搖籃。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摧毀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之後,巴黎成了資產階級政治家演出的舞台,全世界的目光一度在此彙聚。
10月23日,全天參觀。我們穿過巴黎市政廳大樓,來到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位於塞納河中心的西岱島上,是法國最負盛譽的名跡之一。它最早動工於1163年,由教皇亞曆山大和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直到1345年建成。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個建築用石頭砌成,所有屋頂、塔樓、扶壁等的頂端,都用塔尖作裝飾,拱頂輕,空間大,一改教堂建築那種拱壁厚重、空間狹小之弊。聖母院的正門向西共分三層。最底層並排三個桃形門洞,門上有表現《聖經》故事或地獄景象的長串浮雕。左門為“聖母門”,右門為“聖安娜門”,中門表現“最後的審判”。正門入內是長方形大教堂,堂內大廳長130米,寬50米,整個教堂可容納9000人進行宗教活動。堂前祭壇中央供著天使與聖女圍繞著殉難後的耶穌大理石雕塑、繪畫,內容均取材於《聖經》。整個教堂給人以莊嚴華麗、幽深肅穆之感。大文豪雨果曾以這座教堂為背景,寫下巨著《巴黎聖母院》,後被拍成電影,一時風靡全球。
巴黎標誌性建築當屬1899年建成的埃菲爾鐵塔了。鐵塔分為3層,塔尖頂端高達327.755米,共1711級台階,分別在離地麵57米、115米和276米處建有平台。塔基占地麵積約1萬平方米,4座塔墩為水泥澆灌,塔身全是鋼架結構,重達9000噸。據說,該塔共用了7000噸鋼鐵、12000個金屬配件,由250萬隻鉚釘連接起來。站在鐵塔上,巴黎全景盡收眼底,十分壯觀。
在巴黎,我們還特意去了歐洲最大的商場——老佛爺百貨商場。一樓主要經營百貨,二樓以上主要經營服裝,據說有男裝三層,女裝六層,頂樓還有時裝模特表演。我們大多數都在一樓,因場麵大,兩個小時還沒轉出來。
我們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法國王宮——凡爾賽宮。這是一座富有特色、富麗堂皇的皇家大院。內有國王寢宮、王後寢宮、皇家小教堂以及鴻宴廳、貴族廳、衛士廳、加冕廳等30多個展廳,40萬件藝術品。還有占地約300畝的皇家後花園,是皇家打獵、休閑、娛樂的地方。皇宮廣場中央是路易十四橫刀立馬、威武高大的塑像。據說這座皇宮就是當年路易十四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了。走進宮內,如步入天堂仙境一般,走廊石柱林立,天花板繪畫、壁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戰廊廳長20米,寬13米,33幅油畫展示了法蘭西曆史上的重要戰爭,主要描繪了從公元496年托爾比亞克戰役到1809年瓦格拉姆戰役,法國軍隊獲得的輝煌戰績。
在巴黎第二天一大早,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巴黎協和廣場。協和廣場是巴黎最大的廣場,位於市中心塞納河北岸,建於1757年。宏偉寬闊的四角形廣場中間佇立著十三世紀的埃及方尖碑,高23米。廣場四角有8個雕像,是法國八大城市的標誌。廣場兩端建有兩座宏大的噴泉塔,塔層泉水噴湧,賽似瀑布,塔下和塔池中端坐著神聖的天使,盡情沐浴著陽光雨露的洗禮。
巴黎凱旋門是拿破侖為炫耀自己的軍功而興建的,1806年奠基,1836年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寬14.6米。牆麵上刻有雕像。1944年8月26日,法蘭西民族和戴高樂將軍曾在此慶祝二戰民族解放的勝利。現在,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通過。凱旋門是勝利的象征,我們少不了在這裏合個影,以期實現各自心中的夙願。
穿過凱旋門,我們來到世界著名的盧浮宮博物館。博物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收藏了古代東方文物、古代埃及文物、古代希臘、伊特魯利亞及古羅馬文物,各種繪畫、雕塑、工藝品、伊斯蘭藝術、書畫刻印藝術等。這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文物。在這些珍寶中,最著名的要屬“宮中三寶”了。首席珍寶是米洛斯島的維納斯,無數藝術家被它均勻而美麗的軀幹所傾倒,而那神妙的殘缺的雙臂又引起過無休止的爭論。第二件珍寶是無頭斷臂、雙翅舒展欲飛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女神高達2米,表現了那種似欲淩風而去的風姿,展示了狂熱和動感的美,體現了高度精湛的藝術技巧。第三寶是意大利天才畫家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它描繪了一位溫柔的佛羅倫薩婦女一刹那間微笑的神情,表達了人物微妙的內心深入的活動,給人以極其豐富的聯想。站在維納斯、勝利女神、蒙娜麗莎身邊,幾多感慨,幾多憂思,幾多夢幻,幾多期盼,盡在不言之中!
我們在新世界大酒樓吃過中午飯,便告別了巴黎,經法國裏昂前往摩納哥。
大約又行駛了近700公裏的路程,在下午6點40分到達法國第三大城市——裏昂。這時天色已晚,夜燈閃爍。我趕忙舉起攝像機,攝下了裏昂郊區的一個夜景,又匆忙趕到裏昂廣場,在這裏還攝下了路易十四的塑像,之後又攝下了市區一條街道的夜景。因為裏昂沒安排參觀項目,但裏昂是一座具有革命曆史意義的名城,裏昂工人大罷工,中國偉人鄧小平曾在這裏勤工儉學。拍錄下這組珍貴的鏡頭,也算了卻心中遺憾,以此表達對偉人的敬仰和哀思。
從裏昂到尼斯又是整整一天的路程。沿途沒有像樣的城市,為了趕路,中午飯是在公路旁的一家麥當勞用餐,我們被地地道道的“西化”了。中餐吃慣了,吃西餐還真不行。“民以食為天”嘛,我們硬著頭皮也得吃。吃什麼?麵包、土豆是主食,還有奶酪、酥油之類。陝西有“肉夾饃”,於是,我們就吃麵包夾肉,外加一桶可樂。大家嫌屋裏奶油味大,幹脆就坐在外邊的小凳上,一人拿著一個“肉夾饃”大口大口地啃了起來。這是難忘的一次“野炊”,一頓西餐。大家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麵對現實,吃得很香、很甜、很開心……
大約在下午3點多鍾,我們離別美麗的巴黎,進入摩納哥國土。
摩納哥位於歐洲西南部,麵積不到2平方公裏,人口不足3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平均每平方公裏13600多人。在全球9個袖珍國家中,摩納哥倒數第二。但它有世界賭城蒙特卡羅,周邊國家的富豪、富商聚集在這裏豪賭、度假、休閑娛樂。摩納哥城建在山坡上,瀕臨沒有汙染、天海一色的地中海,海灣風光如畫,是蜚聲全球的旅遊勝地,遊覽業為全國主要收入來源。摩納哥居民原籍大部分是法國和意大利。天主教為國教。講法語,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有鐵路通往巴黎,首都摩納哥。
據說老國王年事已高,王後當年曾是好萊塢電影明星,不幸車禍身亡。有一兒兩女,兒子放蕩不羈,30多歲仍未結婚,老國王無奈,扶持女兒攝政。
晚上,我們又返回法國,夜宿在法國的海濱城市——尼斯。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6日,我們告別了風景秀麗的尼斯城,驅車經米蘭前往意大利首都羅馬。
意大利位於歐洲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較快,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但意大利缺乏重要的工業資源,對外依賴性較大,南北發展程度懸殊。意大利全境4/5為山嶽地帶,農業以小麥、玉米、大米和甜菜為主,南部盛產水果。
中午時分到達米蘭,在浙江酒樓吃飯,利用飯後休息時間參觀米蘭杜奧莫大教堂。教堂位於米蘭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杜奧莫廣場上,這座白色大理石建築結構奇特,無數高聳的塔尖直指蒼穹,猶如半空中浮現出的一座巍峨瑰麗的尖塔之林,雄偉、典雅,除了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外,它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大教堂。走近教堂,隻覺得英氣逼人,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教堂正在維修,兩名護兵把守,嚴密盤查,我們接受檢查後進入教堂,一覽教堂的風采。走出教堂,我們坐在《蒙娜麗莎》作者達·芬奇的塑像下休息了一會兒,便匆匆乘車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