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二十局蘇州工程指揮部物資管理模式調查報告
鐵二十局蘇州工程指揮部是由原路橋公司下屬的一個隊發展起來的。從1992年72人挺進滬寧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至今,隊伍發展為650人,承攬工程26項,總投資近10億,完成施工產值5.17億元,在手工程4.83億元,實現利潤1785萬元,完成銀行上交1188萬元,新添固定設備資金2100萬元,買地22畝作為永久性基地,建職工住宅樓2棟9900平方米,走出了一條區域經營、滾動發展、快速發展的成功之路。
嚴格家規管好搞活
鐵二十局蘇州工程指揮部發展勢頭何以如此強勁?其奧妙何在?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這個指揮部有一條嚴格的“家規”,即工程盈利的思想。就是說幹項目工程隻準盈利,不準虧損!
確立盈利的思想在這裏牢牢地紮下了根。我們采訪了指揮長劉代文,以及所屬的幾位項目經理白建偉、楊水清、陳學旺、陳新民等,他們在談話中都體現了這一根本原則。
盈利第一,這是不折不扣的,也是企業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但盈利與產值的比率是多少?一項工程幹下來究竟盈多少、交多少?而實際又盈多少、交了多少呢?這是多年來困惑我們企業的難題,也是一道最棘手、最難破解的方程。
這道難題,在鐵二十局蘇州工程指揮部得以迎刃而解:10%上交加獎懲。即盈利上交款占工程投資的10%,完成10%盈利上交款被視為持平與合格,重獎重罰。不交錢就交權,你砸我牌子,我砸你飯碗摘你“烏紗”。道理就這麼簡單。
在實現盈利、追求最佳效益的征途上,各工程項目班子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於是,精明的項目領導們的目光便聚焦物資管理。
眾所周知,項目物資管理水平的高與低,決定著項目經營的盈與虧。然而,能把物資這一塊管好用活絕非易事。
蘇州工程指揮部在項目物資管理上敢於與傳統粗放的管理說“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思路就是實事求是,按價值規律辦事,一切圍著市場轉,跟著市場變。
新思維研製出了新式秘密“武器”。這個秘密“武器”的構造設計師是指揮長劉代文,初次嚐試在蘇州公安局駕駛員培訓場工程,成熟運用在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青秋浦大橋工程。
創新來自實踐,來自對以往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借鑒。
說起來青秋浦大橋,曾在該橋施工擔任項目經理、現任寧靜鹽高速公路項目經理的陳學旺如數家珍。
投資6600萬元的青秋浦大橋工程物資,基本是以設計圖紙數量加損耗以合同形式外包,按質量標準要求由供貨商供貨。供貨方式一改過去傳統的做法,工程所需砂石料、鋼材料、商品混凝土、路基土方等,全部由供貨商供應到現場指定位置,我方隻負責對供貨商的挑選和所供物資材料質量的抽檢。
思路一變天地寬。這種做法好處頗多。首先是拿到了盈利的“保票”,確保了物資供應這一塊不虧損。其次是操作運行,實現盈利最大化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供貨商由我方挑選,供貨商之間的相互競爭,在對其選擇和貨物價格上一開始就占有主動,並實施全過程控製,誰的價格便宜,質量、服務態度好我就用誰,如果你供的貨物出現不合格,我就不用,甚至可以中止合同另選他方。三是根治了各種漏洞,避開了來自多方的幹擾和扯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有利於勤政廉潔和隊伍全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