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白麵書生,或是一位城府頗深的學者,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幅金絲眼鏡;他身材魁梧,頭發烏黑發亮,一絲不亂,又給人以大將風度之感;他麵孔冷漠、威嚴,又頭腦清醒,思維敏捷;他言語不多,卻能一語破的,擲地有聲,激動之時伴著有力的手勢,滔滔不絕,一瀉千裏。
有人說他“狂”,說他“牛”,但更多的人說他是“奇人”,是“將帥”之才,也有人說他是一位企業不可多得的“頂極管理人才”,甚或是優秀的“企業家”!
他就是宋四寶——四公司副總經理、西北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兼黨委書記。
還是讓數字說話吧:
宋四寶1998年7月率領20名職工挺進西北建築市場,到2003年底職工人數達118名;5年間,僅在甘肅、青海境內承攬工程達20項(甘肅省境內14項,青海省境內6項),投資約6億元,累計完成產值5億多元,上交公司貨幣資金5000多萬元,其中2002年上交1600萬元,也就是說,一年承攬1個多億,完成產值1個億,上交款1000多萬元。如此進入市場5年,承攬工程20項,連續以每年1000餘萬元的數額上交,盈利率平均10%以上(個別項目達40%以上),這在中鐵二十局集團曆史上堪稱“第一人”!
宋四寶是如何打入市場、擴展市場並滾動發展的?又是如何管理項目,使之項項高額盈利的?在管理上有什麼特點和過人之處?帶著一連串的疑問,2003年12月2日,記者在隨調研組調研之時,逮著機會對他進行了專訪。
1984年脫軍裝之時,宋四寶是一個連隊的連長,脫軍裝之後當段長,一當就是10年。在大秦鐵路打隧道是出了名的“拚命三郎”,在寶中啃下了全線“硬骨頭”工程,幹出了全線的“示範工程”。因他打隧道、架橋梁有天賦,政績顯赫,1996年6月被提升為四處副處長。
坐在副處長的位置上,按說可以歇歇肩,以此調理一下長年征戰、疲憊不堪的身心。可當他一旦離開項目,離開隧道、橋梁施工現場,就像魚兒離開了水,感到渾身不舒服,恰似一頭牛掉進水井裏,渾身有勁使不出來了。
於是,他決意重披戰袍,重返疆場。1998年初,伴隨著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號角,他走出了機關辦公室,獨闖天下。當時的四處給他冠以西北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兼黨委書記的頭銜,技術上、人員上全力支持,但要錢、要設備沒有。因為當時的四處還是一個在低穀中艱難行進的四處。
憑借一腔熱血和赤誠,他白手起家,兩手空空,沒拿處裏一分錢,挺著胸膛,邁著堅定的步伐,毅然挺進廣袤的西北大市場。
萬事開頭難,在強手如林、僧多粥少、競爭殘酷的建築市場上承攬工程更難!
開工沒有回頭箭。宋四寶一咬牙,拿出了家中的全部積蓄,又向親朋好友籌借了10萬元,作為啟動市場的基金。
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他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清。可這條土生土長的西北漢子,從未向困難低過頭。
也許是真誠感動了“上帝”,1998年7月18日,曆經風雨的宋四寶,接到了甘肅省304國道改建工程安藺段雙鳳山隧道中標的通知書。
宋四寶雙手捧著中標通知書,百感交集,淚如雨下。他深知這項工程的來之不易,他最懂得它的分量有多重,以致對下步占領市場所起的作用。
承攬任務難,有了任務也難,於是,宋四寶開始招兵買馬,迅速搜集人才,購置設備,精選方案,擺開決戰的架勢。
雙鳳山隧道長度500多米,投資僅有930萬元。這在宋四寶眼中可謂是“小菜一碟”,是那樣的微不足道。然而,宋四寶卻用“放大鏡”來看這座隧道,他要把雙鳳山隧道幹成“精品”,幹成“樣板”,以此為“橋梁”和“紐帶”,打通通往甘肅建築市場之路,以此為“敲門磚”,去敲開甘肅建築市場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