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青藏線的報告(2 / 2)

離開風火山隧道,在北麓河試驗段的另一端,我們走下車,來到當年鐵道兵親手建造的風火山路基試驗段。隻見試驗段路基隆起,邊坡有的被草皮植被覆蓋,有的裸露在外,有的是漿砌片石,還的被鐵皮罩了起來,有一段邊坡與路基的結合部位還挖了排水溝。試驗段不足1公裏,我們從東頭走到西頭。在西頭頂端,還搭支了高高的棚架,棚內設有氣溫監測站,兩處6支氣溫測試儀還靜靜地躺在路基上。大約距試驗段500米外,也就是在入藏公路的北端,當年鐵道兵的一片營房還安在。據說鐵道兵第十師五十團十三連,1975年4月奉命在風火山進行路基試驗,奮戰2年多勝利凱旋,1978年11月20日,鐵道兵黨委作出決定,授予五十團十三連“風火山尖兵連”稱號,並榮記集體二等功。青藏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馬日健說,前不久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還特意察看了這個試驗段,我們正準備在這裏樹立一塊牌子,讓人們永遠銘記當年的英雄鐵道兵。

20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還是這支隊伍,今日又重返高原,重返風火山,在這裏展開了一場新一輪具有時代意義的鏖戰!

在迅速崛起的成型路基上,指揮部總工尹玉成向我們介紹了北鏖河路基試驗段的施工概況。路基最大填方高度6.3米,設計寬度7.1米,按照施工工序和規則一層層碾壓而成,密實度、壓實度均達到國際標準,多次受到建設單位表彰。指揮部黨委書記王樹文指著路基說,9月30日,就是在這裏,鐵道部孫副部長滿臉笑容,無比高興地說:“看到你們施工的路基,青藏線施工我放心了。”部長如此評價,我們深感欣慰。

是啊,這是一個世紀精品之作,是該局青藏線上率先完成的一段標準化路基。路基棱角分明,兩條長長彩練和隨風揚起的三角彩旗,仿佛在向人們招手致意。路麵光亮如鏡,堅如磐石,恰似高原突起的一道鋼鐵長城。站在那寬敞厚實的路基上,不禁使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在路基試驗段東側,北麓河厚凍層大拉槽工地車水馬龍,鏖戰正急。挖掘機、裝載機、奔馳自卸翻鬥車彙集一起,成為高原機械化作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北麓河凍土層拉槽換填施工現場,一條寬約15米的拉槽已被掘開,2台挖掘機伸展長臂將掘出的凍土塊裝入車內,運到2公裏以外的棄土場。

黨委書記王樹文指著一輛迎麵而來嶄新的奔馳車說,這是德國產的自卸翻鬥車,最適合高原施工,我們一次購進26台,每台價值68萬元。青藏線施工打的是科技仗,機械化程度高,指揮部購買設備一項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

被挖出的泥土呈黑色,裏麵夾著晶亮的冰粒,經機械挖掘,陽光照射,凍土外表開始融化,變得滑稀起來。王樹文拿起一塊凍土給我們看,並不失風趣地說:“這是高原特有的千古珍品,又黑又硬,很有特色哩!”

風火山海拔高,日溫差別大,天氣變化無常,工地上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職工們穿著杏黃色的防寒服個個幹勁十足。據說這種防寒服是從深圳特製的,可抵抗零下38度的嚴寒,職工們穿在身上很暖和。高原施工,職工們保暖設備齊全,應有盡有。為確保職工身體健康,在指揮部旁邊,還設立了工地醫院,有醫生、護士10多名,醫療設備齊全,院長丁守全、醫生侯安鋼說,自上場以來,我們搶救過13名“腦昏迷”者,給職工治病數十人次。王樹文說,青藏線參戰職工思想穩定,士氣高昂,千餘名職工無一傷亡,無一人提出下山。我們這支隊伍都很年輕,開始剛上來都有些輕重不同的高原反應,現在早已適應了這裏的一切。

青藏線鐵軍再展雄風,

風火山天塹變為通途。

青藏線參戰的建設者們,你們是英雄的築路人,你們無愧青春,無愧時代,無愧共和國鐵路建設的頭號功臣!

(載2001年11月1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中鐵二十局如願以償地承攬到風火山路段工程,投資8.5億元,為青藏鐵路全線投資額最大的一個標段。更令中鐵二十局驕傲和自豪的是,該標段有“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這意味著中鐵二十局在青藏鐵路施工中將創下一係列世界之最,開創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新篇章。

2001年10月13日,作者趕赴青藏線參加宣傳工作會議。第二天會議一結束便踏上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工地采訪。

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風火山,站在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洞口,心情格外激動,久久不能平靜。風火山神秘的麵紗被我們英雄的築路工揭開了!

《來自青藏線的報告》,是作者報道青藏鐵路的第一篇,也是第一次把青藏鐵路施工的基本情況比較完整地報道出來,呈現給讀者們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