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特別能吃苦能戰鬥的群體
6年業績,輝煌不凡。
輝煌業績哪裏來?答案是:有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有一支敢打敢拚的職工隊伍。如此組成的戰鬥群體,必然無堅不摧,所向無敵!
副處長兼項目指揮長劉代文,江蘇省勞模、鐵道部勞模、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其人最大的特性是求新務實。“家”該怎麼當,“活”該怎麼幹,項目部該怎樣發展,他有一本明細賬。別看他平時不吭不哈,東跑西顛不著“窩”,可項目部的一兵一卒、一車一馬他都清清楚楚。他常說:市場就是戰場。企業信譽就是企業的生命,今天的質量和進度就是明天的飯碗。使這一思想真正轉化為全員的自覺行動。他的新思維是:市場競爭達到一定的高度,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管理的競爭。為此,他主持製定了《經濟活動管理辦法》、《工程項目經營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勞動工資管理與分配辦法》等18個內部“法規”,彙編成冊,照此辦理,使項目管理步入科學與法製的軌道。
黨委書記張萬超,自謙為“綠葉”,以“擺正位置,發揮作用,盡心盡職,幹好本行”自律。蘇州項目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項目長主外,書記主內,因此項目機關、家屬基地、後勤保障,以及上上下下的協調工作,他操心最多。為解決職工們的後顧之憂,建立穩定的大後方,他協助項目長一起征地建房,聯係職工子女入學入托,安排家屬子女就業,去年組織家屬組建預製廠,一下子就安排了60名職工家屬上班。預製廠在“娘子軍”廠長曹利國的帶領下,當年抱回來個金娃娃,實現產值530萬元,創利73萬元。
副項目長苗文懷、白建偉,三總師秦青山、熊林清、梁智貴年富力強,堪稱行家裏手。無論是技術、科學管理,還是經濟效益都上了一個新台階的青秋浦大橋工程,就是苗文懷、白建偉、陳學旺等一批年輕人的上乘之作。
在蘇州項目部,一個幹部一杆旗,一個黨員一盞燈,正是他們將職工凝聚成一個緊握的拳頭,把人的創造力激發到了一個超常的水平。
說起剛剛竣工的青秋浦大橋施工,劉代文、張萬超、苗文懷、陳學旺無不眼淚汪汪。青秋浦大橋全長446米,寬45.4米,掛籃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施工,其科技含量和施工工藝均處國內領先水平。大橋實施新加坡合同管理模式,是工業園區的窗口工程。能否如期建成大橋,事關重大,意義深遠。為保工期,項目部把全橋施工分為三個階段,隻能提前,不準拖後。江南多雨,大橋施工中有5個多月陰雨連綿,工地汪洋一片,職工們戴雨帽,穿雨衣、雨靴冒雨大幹,雨點啪啪地打在臉上、身上,直往脖子裏灌,但卻沒有一個人退縮。職工們稱青秋浦大橋是“雨中橋”,是在泥水裏搶出來的一座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參戰職工攻難克險,艱苦奮戰,大橋一天一個樣,奇跡不斷,確保了三個階段的全勝。蘇州市黨政領導高度重視,率領蘇州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前往參觀考察。
青秋浦大橋,無可爭辯地向世人樹起了二十局的牌子和形象,打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威風,也是這支“鐵軍”隊伍的真實寫照。
產品的競爭常常是靠牌子的競爭進行的,而牌子的競爭又是企業規模和實力的競爭。蘇州項目部在自身實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正全麵實施名牌戰略,多出精品工程,力爭使企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我們期待著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新的崛起!
(載1998年10月15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以其強大的實力和良好的信譽站穩了華東市場,承攬工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們靠的是什麼呢?奧妙在那裏呢?帶著這些問題,作者去蘇州一處進行了采訪,完成了《開啟市場的鑰匙》這篇通訊。一處蘇州項目部的成功經驗,在全局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